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零诊考试试卷及答案
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高中2016届高三零诊考试题
语 文
考试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解答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考生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 在答题卡上填选择题时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变动,使用2B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解答题部分使用0.5签字笔书写.
4、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走出考场,由监考员收查试卷.
第I卷(共70分)
甲 必做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生、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这是孟子仁政的核心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B.“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整个儒家学派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能完成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
答案:
【解析】
1.D.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仁政”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孟子的仁政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A.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比较分析,A项,原因分析错误。不能从客观结果反推主观意愿,不符合文意。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B.试题分析: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错误在于:不仅是孟子“重视和强调”,而且是早期儒家代表人物都重视和强调。C项错误在于,不是“舍生而取义”人格,而是“大丈夫气度”。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错误,过于肯定,原文表述为假设关系。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B.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答案:
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解析】
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二)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小题。(11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1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的名句。
(1)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
答案: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乙 选做题(25分)
注意:此题为选考部分,考生在第11、12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纸上用2B铅笔标明序号。若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4)题。
选 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⑵.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⑶.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⑷.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
⑴.D(3分),A(2分),B(1分)【解析】
试题分析: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C项,应是前者代表浪漫,后者代表现实。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⑵.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⑶.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啰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⑷.观点一:肯定、赞美。
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
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
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
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⑵.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情节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注意概述题干指定的内容,注意手法及详略主次。第二步,看这个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如对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三步,看这个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对上下文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⑶.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三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加以分析。第一处,可以根据“"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加以分析;第二处,可以根据“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加以分析;第三处,根据““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以及“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⑷.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一个人的突围
张华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先生宋蓬山训斥道:“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这令张謇大开眼界。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这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闭,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的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命运不济,科举之路非常坎坷。
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D.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E.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⑵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请简要概括。
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⑷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什么关系?请对此进行探究。
⑴A(2分)D(3分) B(1分)
⑵①第一次突围是科举考试,26年间参加了五次考试,最终考中;②第二次突围是辞官回乡,实业强国,开始经济突围;③第三次突围是人格突围,一生清廉。(每点2分)
⑶①不怕吃苦,执著,不服输。从他努力读书,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②热爱祖国,以强国为己任。辞官还乡,有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③有胸怀和眼界。不仅经营好自己的集团,还努力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④清廉。墓穴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⑤甘于寂寞,忍受孤独。(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⑷示例一:孤独有助于事业成功。①张謇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正是甘于这种不被理解,遭到非难和抵制的孤独,才让他的一生在思想与实践中获得突围。②张謇不畏别人目光,为中举付出26年的时光,参加五次科举考试,甘于孤独,终获成功。③张謇高中状元却“遁居江海,自营其事”,这种孤独的选择成就了张謇的大业。④在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时,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救国之路。(4条答出3条即可)。
示例二: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①张謇科举的成功主要源于他“卧薪尝胆”的坚持与每夜“尽油二盏”的努力,并不仅是甘于孤独。②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爱国情怀写书在江海大地。③张謇创办实业的成功还在于他的“世界眼光”及“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者即可。观点2分,析分6分)
【解析】
⑴B “说明他命运不济”不十分准确;C. “认为应该独善其身”理解错误,原文说“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E. “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理解错误。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⑶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第II卷(80分)
五、语言基础知识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 歌手姚贝娜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说到 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宝鸡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 ,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4)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________的不智之举。
A.鱼目混珠 孰轻孰重 不闻不问 矫枉过正
B.参差不齐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削足适履
D.稂莠不齐 可持续性 不动声色 舍本逐末
13.C
【解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分析:句(1)中“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水平等不一致。“鱼目混珠”: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稂莠不齐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句(2)中提到“目前”,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还提到“ 着重”,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而“可持续性”,文段中并未提及, “孰轻孰重”只涉及到重要性这个概念,“先后次序”,只涉及时间概念,所以,根据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只有选项C“轻重缓急”是最恰当的一项。句(3)中提到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已经进行处罚,但行人不听劝阻,并不放在心上。“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表示轻视;“不闻不问”是说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不动声色”形容态度镇静;而“不以为意”是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填入文段更合适。句(4)可以用到“找对应词”的技法,文句中出现了“砍”“删”和C 项“削足适履”的“削”有一种对应关系,填入文段中检查之后确实合适,由此得出答。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在那个 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2)许多灿烂时光有如 ,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3)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 。
(4) ,越来越不习惯去倾诉,无论受了多大的苦,也不愿再轻易将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我想这可能就是抑郁的前兆吧。
A.电光石火 昙花一现 过眼烟云 曾几何时
B.昙花一现 过眼烟云 曾几何时 电光石火
C.过眼烟云 曾几何时 电光石火 昙花一现
D.曾几何时 电光石火 昙花一现 过眼烟云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的会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昙花一现: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的人物只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了。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曾几何时:没过多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答案
14.A
【解析】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B.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中途改换主语,改为“在选拔"辽宁舰’的舰员时”;“理论”后加 “学习”。C.成分残缺;“解决”缺宾语中心词,可在最后加“的关键”或“的有效办法”之类。D.搭配不当;“攸关到”错误,宽容点说可以去掉“到”;实际上,“攸关”不能带宾语,“攸”的意思是“所”,明白于此,就会知道“攸关到”不能带宾语。所以选A。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断章取义是曲解话语的一种方法
②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使话语信息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和社会纠纷
③在不道德的话语理解行为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
④而断章取义就是孤立地静止理解话语单位,使之偏离话语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以切合话语理解者的需要
⑤所谓曲解就是故意歪曲话语的本义,使之朝着话语理解者的利益方面进行
A.③④①②⑤ B.⑤①④②③ C.⑤④①③② D. ③②⑤④①
15.D
【解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③②句总说,其中②为解证句,因此,③在②前;⑤句分说 “曲解”;④①分说“断章取义”,其中第④句为转折句,表话题的转换,应紧承在⑤句后。根据第③句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这一语序,可推断谈“曲解”的第⑤句应在谈“断章取义”的④①之前。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大家都知道, ①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 ② ,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③ 的过程。
【试题答案】①呼吸对人类非常重要 ②吸入新鲜氧气 ③吐故纳新
【试题考点】此题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研究横线的上下文。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① ,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 ② 。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 ③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①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
②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和实现发展
③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17.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漫画的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面左下方一个孩子手拿着遥控器坐在沙发上看着被砸了一个洞的电视机,而电视机的旁边站着一位右手叉腰、左手抓着一把大锤子放在电视柜上的父亲,他对着孩子大声训道:“你要是再看暴力节目,长大你就跟电视里那个人一样暴力!”(内容包括画面中孩子、电视机、父亲及父亲说的话四个方面即可)
(2)提醒人们注意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用暴力去纠正孩子的不良爱好与习惯是不可取的。
【解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一、仔细观察画面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三、看清漫画标题
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
四、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
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
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
揭示作品寓意,一般应从人的角度(比如道德品质、心理情感、保护环境等等)展开思考。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山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⑥不得抄袭或套作。
18.【解析】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选材料是龙应台的一句话,“只能一个人……只能一个人……只能一个人”,含义非常明确,就是强调很多时候,必须独自面对人生,一个人要有独立的意识,勇敢面对生活,勇于担当。由此可得到如下立意:
①学会独立,人必须学会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独立地解决问题。
②学会担当,勇于担当。
③学会独处,人生难免孤独,要学会和自己做伴。
④脚下的路只有我们一个人去走,才能留下自己的脚印,任何人都取代不了。
⑤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有些坎注定要自己去跨,这是人生中的客观存在,要用积极良好的心态正视它,并接受它,而不是悲观绝望。
⑥学会自我疗伤。遇到挫折,也许会有人提供帮助,但是来自外界的帮助总是有限的,内心真正的康复必须依靠自己。
⑦成长和成熟就意味着能力的增强和内心的坚强。
例文 学会独立
独立是夜幕中的一丝微光,虽然很淡,但也能冲破黑暗。
独立是大海里的一块木板,虽然很小,但也能拯救生命。
独立是烧杯内的一种催化剂,虽然很少,但也能改变速率。
要成功,我们就要学会独立。
先看小鹰的成长史吧。鹰妈妈给了小鹰第一次生命,然而第二次第三次生命却要靠小鹰自己争取回来,因为在鹰家族中,每一只小鹰要成长为雄鹰,都必须经历多次“鬼门关”,过了这些坎,才能获得重生;一旦不能独立,将会被淘汰,这是鹰妈妈也无能为力的。小鹰在第一次脱毛时,这是第一道坎,这道坎完全是凭借着小鹰自己的毅志力去与生命抗横的,在这场激烈抗衡过程中,那些不能独立,没有毅力的小鹰就将被死神带走,而那些具有顽强毅力,能独在离开妈妈的呵护而独立的小鹰才能生存下来。学会展翅高飞,是小鹰成为雄鹰的又一个坎。在历练的时候,有时鹰妈妈要把小鹰推下山崖,如果小鹰没有独立、自强的顽强意志,那就将粉身碎骨。
动物界动物们需要独立、自强,人类也同样如此。
独立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曾经看过飞虎队的训练,他们要自己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石头,绕着山跑十几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如果摔倒了,要自己站起来,不能够让他人帮忙。不难发现,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试想一下,飞虎队不能独立,其后果是怎样?国际恐怖组织是一只猛虎,在他们的尖牙下,飞虎队就会在一瞬间让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人们,社会,国家也会变得动荡不安。是独立,让木棉花尽情绽放出它的美,也是独立,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肆意歌舞。
独立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在封建社会的腐蚀下,从古代起,中国的发展就比西方发达国家慢。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着我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我们能够满足这个称号吗?要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能拥有利润最少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吗?大树有了坚固的根,因此它可以茁壮成长。雄鹰有了健壮的翅膀,所以它能够自由翱翔。独立就是那坚固的根,那让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坚固的根;独立就是那健壮的翅膀,那让我们在世界翱翔的健壮的翅膀。虎门销烟,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次次的独立,都在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没有了独立,那意味着什么?
抛弃独立,在黑暗中我们只会是一只盲头苍蝇,毫无方向。舍弃独立,在大海里我们只能够随波逐流,朝不虑夕。丢弃独立,在国际上我们只会原地踏步,为后人耻笑。在新的时代里,一次次新的独立,那就象征着一次次新的成功。过去的夜幕已不再黑暗,新生的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迈出独立的一小步,迎接我们的,将是成功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