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5届高三语文元月调研考试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荆门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旌(jīng)幡 参(shēn)商 斐(fěi)然成章 晕头转(zhuǎn)向
B.桂棹(zhào) 漩(xuàn)涡 光风霁(jì)月 度长絜(xié)大
C.牛腩(nán) 谣诼(zhuó) 命途多舛(chuǎn) 剑拔弩(nǔ)张
D.芒种(zhòng) 鬈(quán)发 懵(měng)懂无知 载(zài)笑载言D
【解析】A晕头转zhuàn向 B漩xuán涡
C牛腩n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嫉恨 腊梅 大块朵颐 妖童媛女
B.勉力 征候 门衰祚薄 惠风和畅
C.喝彩 纰谬 兰心蕙质 沸反盈天
D.藩篱 款识 流血漂橹 除强扶弱B
【解析】A 块——大快朵颐 C
谬——纰缪 D
除——锄强扶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不足以称得上度过了青春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增长,激素波动,而大脑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中二期”的人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而不是“我”错了的信念,在世界上,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害并因此莫名,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为帅气的事情。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处于“中二期”的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专干蠢事的“奇葩”。
A.完全 猛烈 义无反顾 愤怒
B.简直 剧烈 横冲直撞 悲愤
C.甚至 强烈 勇往直前 悲伤
D.确实 激烈 乱冲乱撞 恼怒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的国宴御厨花惠生不仅是法国世界名厨协会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会员,而且还是中国淮扬菜系名厨,蜚声海内外的“国宴五菜一汤”就出自这个牛气冲天的大厨之手。
B.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日在报章登广告称特首办急需招聘五级家务员,月薪约1.5万元港币左右,若有幸成为特首办的家务员,则可出入位于下亚厘毕道的礼宾府官邸。
C.由韩寒主编的《一个:很高兴见到你》讲述了一个个真挚自然的感人故事,可以让生活在复杂世界里的人们享受到阅读的简单快乐,一经出版便深受90后读者的欢迎。
D.今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案呼吁将朝鲜最高领导层侵犯人权的问题提交国际刑事法庭处理,联合国安理会的报告也将这个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朝鲜为此展开了“魅力攻势”。C
【解析】A
关联词使用不当,“不仅……而且”之间不构成递进关系,二者后面的内容调换。
B
赘余,“约”和“左右”保留一个
D 代词“此”指代不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然而他们的气质和主张却有所不同。弟子曾晳的志向“舞雩春风”最得孔子的赞许,而孟子却直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却坦言自己只有到了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B.《红楼梦》中,宝黛初识时似曾相识,心有灵犀,宝玉更是坦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宝玉的爱情逐渐专一,他在沁芳闸桥边与黛玉共读《西厢记》的“宝黛共读”画面与“黛玉葬花”“晴雯醉卧”等画面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中最美的情节,美得令人心醉。
C.英国的莎士比亚与我国元代的关汉卿都是世界上伟大的戏剧家。《哈姆莱特》与《窦娥冤》都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鬼魂或超出自然的力量的出现,既是因为情节的需要,也显示出悲怨太重,仅仅靠人的力量无法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与高贵”。
B
【解析】应是“湘云醉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6.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B
【解析】A项,“从周朝起至今”时间表述错误,“至今”属无中生有。C项,强加因果。D项,分析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说“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传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用的是“更多地属于”,因此不能绝对化地表述成“完全属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B
【解析】B项“王逸《楚辞章句》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说“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这只是陈述了一个信巫的事实,与“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应该是作者的观点。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解析】应是“湘云醉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改)
6.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B
【解析】A项,“从周朝起至今”时间表述错误,“至今”属无中生有。C项,强加因果。D项,分析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说“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传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用的是“更多地属于”,因此不能绝对化地表述成“完全属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B
【解析】B项“王逸《楚辞章句》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说“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这只是陈述了一个信巫的事实,与“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应该是作者的观点。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D
【解析】A项,“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应该是“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B项,理解文意有偏差,“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分析有误,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文化对立和分庭抗礼”。C项,“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分析不完全正确,原文有很长的限制性表述,“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的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可见根本原因应该是本段论述的重点内容——“思想形态”,而不完全是首都的位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容春堂记
明 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有堂,启北牖 启:开启
B.无以易于此矣 易:改变
C.先生属余为堂记 属:嘱托
D.甫三载,已倦游 游:宦游B 替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春光赞美之情的一组是( A )
①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 ②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
③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
④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⑤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⑥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A.②⑤⑥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离县城大约只有两里地,从容春堂向北开的窗户可以看到如在檐际的马鞍山,风景十分优美。
B.作者引用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旨在说明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惟独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并明确指出只有“渊明可以语此矣”,因为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远离官场尽情享受春光的人。
D.作者在文中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D
不仅是相知很深,而且还因为作者对人生进退有感慨。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3分)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照规章制度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令)(例)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2)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3分)他认为,春光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阴山雪岭、幽岩寒谷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唯独像这样的屋堂才可以容纳它。(无所不之)(若)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3)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3分)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盖)(以)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不仅是相知很深,而且还因为作者对人生进退有感慨。
第Ⅱ卷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3分)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照规章制度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令)(例)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2)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3分)他认为,春光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阴山雪岭、幽岩寒谷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唯独像这样的屋堂才可以容纳它。(无所不之)(若)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3)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3分)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盖)(以)各1分,句意通顺、合乎逻辑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孟子》)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大夫如果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于是,阳货便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孔子也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清]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则温馨宜人,与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在一片萧瑟中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2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1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1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6)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
(8)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瀚海阑干百丈冰(2)濯清涟而不妖(3)知不可乎骤得(4)艰难苦恨繁霜鬓
(5)我有嘉宾(6)审容膝之易安(7)还乡须断肠(8)沧海月明珠有泪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马萨达风貌,又回忆了马萨达的勇士们集体殉难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更加深厚。
D.“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骨……”,一个省略号,其中包含着罗马人的惊讶、作者的感叹与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E.作者登临古战场,思绪贯穿古今,并联系自己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有关战争、国与国相处之道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AE
【解析】A项,“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错。应是借“高昂的头颅”表达了自古以来,犹太人就有捍卫自由与家园的斗争精神。E项,“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错,通过最后一句“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可知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
17.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用晨曦中的一抹猩红渲染烘托出马萨达勇士们殉难时的悲壮苍凉氛围,(2分)借死海日出的惊心动魄的美热情讴歌了马萨达勇士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慷慨赴死的悲壮。(2分)
【解析】这段景物描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马萨达人集体就义后清晨的景象,明白这点,可方便理清写景的内容及理解景物背后的内涵。本段景物描写分为两层:具有一种惊心动魄之美的日出,日出的光芒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俯冲到了马萨达山下。这些描写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其作用就是烘托与赞美马萨达人的英勇无畏与慷慨赴死的悲壮。
18.文中讲“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请分析其深刻寓意。(4分)
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表达对过去沦陷的悲痛,(2分)表现了以色列人民誓死保卫马萨达、保卫国土的决心。(2分)
【解析】“再”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再”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从深层来看,“再”表达的是一种誓死卫国的决心。
19.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8分)
①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追求自由之心不改。②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③地球的资源与空间有限,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④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而且对未来的和平充满了期待和热望。(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作者登临古地。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思考:从历史来看,作者回忆了马萨达人反抗罗马人的集体就义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追求自由之心千年来一向如此,并进一步反思战争与杀戮带来的可怕后果,告诫人们珍惜和平;从现实来看,作者联系自己环游世界后的感触,思考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彼此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作者的思考,答题时可以重点思考最后四段的内容。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中学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形象鲜明,生动传神。请仿照示例从下列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个答题。所选人物(1)《边城》翠翠;(2)《祝福》祥林嫂;(3)《战争与和平》娜塔莎。
示例:
李清照:院内的黄花渐渐凋零,深夜的梧桐萧萧叶落,云中的大雁纷纷飞过,那想念丈夫的相思情化成了李清照人生中所有的悲哀和伤痛。
示例:翠
翠:古老的渡船静静停泊,竹制的唢呐悠悠吹响,岩上的黄狗恹恹欲睡,那相依为命的祖孙情融化了翠翠生活里所有的忧愁和寂寞。
祥林嫂:古老的鲁镇静静飘雪,破烂的竹篮空空摇晃,镇上的人们冷冷漠视,那担心被锯的恐惧感变成了祥林嫂生命里所有的苦难与绝望。
娜塔莎:古老的庄园静静矗立,欢快的舞曲轻轻响起,身旁的女友急急劝慰,那患得患失的思念情变成了娜塔莎生命里所有的希望与憧憬。
21.我们每天都在亲近汉字,使用汉字,感受着汉字的无穷魅力。很多汉字都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请围绕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以“山”“明”
“旦”为例,写一段文字。(4分)
要求:① 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②
不少于60字。中国的汉字,既有动人的音韵,又有优美的形体,还有丰富的内涵。“山”字中间那突出的一笔不正是孤耸的峰峦吗?“明”字不正是天上那带给我们光辉的日月吗?
“旦”字不正表明早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吗?汉字就像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华美乐章。
22.下图是丰子恺先生的图画《好鸟枝头亦朋友》。请简要叙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4分)
①画面内容:画面中芳草碧绿,柳条轻抚,一只小鸟在枝头轻快地鸣叫。树下石桌上放着一只茶壶,两个茶杯。一男子闲坐在树旁石凳之上,仰望小鸟,仿佛与之对语。
②画面寓意:表现了人物从容安祥、悠然自得的心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水是灵魂的诗篇。”也有人说:“灵魂不应该是一只注满水的瓶子,而应该是熊熊燃烧的火炉。”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立意例析:
灵魂之所以是“生火的炉子”,而不是“注满水的瓶子”,就在于灵魂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圣地,它还需要有“温度”,即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而这种“温度”的保持,这种光明和温暖的给予其实就是一种奉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就是在这种无私的奉献中,让灵魂得以升华。所以,学会奉献,即使是落红一片,也要化成春泥一捧,让鲜花更加娇艳,这样我们灵魂的火炉都会更加温暖光明,这样我们才能点亮自己,温暖他人,让灵魂有一个因“温度”而促成的“高度”。
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注满水的瓶子”就是一潭死水,没有生命的活力;而“生火的炉子”散发着光和热,是希望所在。前者被动、机械地接受,后者跳动生命的火焰,积极进取。而现实生活中,一事无成,浑浑噩噩度此生的往往就是那些事事逃避、无所追求、被动生活的人。而那些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敢于挑战的人却能做出成就,甚至名垂青史,让后人敬仰。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探讨敢于挑战、奋斗进取等话题。
注满水的瓶子,也并非空虚,一无所有,但与那生火的炉子相比,它缺少了很多变化,缺少了动态生成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就好比是“鱼”和“渔”的关系,知识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开发,灵魂的启迪,是求知动力的激发,是梦想激情的催生,是情感道德的促成。其实何止教育,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透过现象,抓到事物的根本,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让源头活水不断涌来,让事物永葆活动与生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探讨启迪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