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3年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日期:2013年5月7号上午9:00~11:3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考号。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8题,第Ⅱ卷15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
①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
②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③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④文化先觉首先来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⑤从社会整体看,知识分子是个体。但是个体不一定是孤单和弱势的。当个体真诚地投入时代的大潮中,其判断与作为切中了现实,就一定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成为共识,获得支持,不再孤单。只有成为文化进步的推动者,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因此说,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大地里开出的花,而真正美丽的花除去美丽,还要结成种子,回落在大地里,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来。
⑥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它由广泛的形而下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时代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形而上的思辨产生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⑦这种先觉不一定都在国家民族文化层面上,也有生活、城市、习俗乃至审美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关键是要对它保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先觉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的知识界。
⑧当然,文化的先觉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没有对文化的博知与深究,对文化史的学养,对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的广泛观照,敏锐、深刻和富于真知的文化先觉从何产生?在精神领域里,高度不会凭空而起,深度加上广度才会产生高度。
⑨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有所不同。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先觉——由于它具有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它的要求要更高一层。它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应该努力追求的。或者说,知识分子本来就应有这种先觉性。失去这种责任和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⑩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充满内在的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文化现象无比纷繁,有待我们去思辨与认知。因此,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2013—02—25《人民日报》冯骥才)
1.下列对“文化先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先觉由广泛的形而上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时代的新走自新问题,通过形而下的思辨产生—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B.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同时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而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的知识界。
C.文化先觉的要求要更高一层,具有普遍性、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失去这种责任、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D.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存在矛盾,文化现象无比纷繁。因而,文化先觉既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从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比较入题,指出了知识分子的性质,明确了文化先觉对知识分于的要求。
B.第四、五两段从文化责任、先觉思想的实践者角度说明,只要拥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社会就会进步。
C.第六至八段强调文化先觉不但要站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才会产生高度。
D.最后两段强调文化先觉的要求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应该努力追求的;并指出文化先觉的意义。
3.下列对“文化先觉”与“知识分子”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觉性,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
B.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及其走向。
C.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潮头和负面的倾向。
D.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承担它,不只是发现、提出、判定它。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①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此句是说男子不必再当兵出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俗盛美,政缓禁止 禁:禁令。
B.闻君嗜鱼,遗君鱼 遗:赠送。
C.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D.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当:应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 徒慕君之高义也
B.丧期不令而治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C.坚直廉政,无所阿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子则自以为有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明义,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循吏的肯定,他认为官吏奉职循理,就可以此治理好天下,不一定非要用严刑峻法。
B.子产在国政混乱的时候担任郑相,治理郑国二十六年,郑国因他而大治,老百姓非常爱戴他,以至在他逝世时为他哭泣。
C.公仪休担任鲁相,遵奉法度,使得百官品行端正,他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也拒绝与民争利,为不影响百姓曾出妻焚机。
D.石奢是楚相,他为尽孝而放了杀人的父亲,为守法而自我监禁,楚王认为这是下属的问题想要宽恕他,他不接受,最终自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8~9题。(8分)
晴
杜 甫
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8.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久雨”写起,“久”“暗”二字衬托出了诗人看见巫峡久雨新晴后的喜悦之情。
B.“锦绣文”统摄全诗,指放晴之后的景色就像机织针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一般绚彩美丽。
C.中间两联着重从景物的颜色和禽鸟的活动来表现新晴的“锦绣文”,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D.尾联描写的也是久雨新晴的典型景象,可见全诗紧紧扣住“晴”字写抒情,浑然一体。
9.有人说此诗虽欢悦却不免伤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4)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6)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鼹鼠之血
[保加利亚]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
很少有客人光顾我的小店。人们最多过来看看笼子里的动物,几乎没有人会买下它们。店面狭长局促,柜台后面根本站不下人,所以我通常只是坐在门后那张有虫蛀的破椅子上,一小时一小时地盯着那些青蛙、蜥蜴、蛇和昆虫看。
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女人走进店来。她身材瘦小,脸色灰白,好像受到惊吓的样子。她走近我,伸出的手臂白得那么不自然,身子却是抖得厉害。我怕她跌倒,赶紧上前用手扶了她一把。她始终保持着沉默,用手帕不停地擦着自己的嘴唇。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店里静悄悄的,漆黑一片。
“你这儿有鼹鼠么?”她突然问。
“鼹鼠?”我想我不得不告诉她我店里从来没有卖过鼹鼠。说实在的,我这辈子还没有见过一只鼹鼠。可是,那女人的眼神和哆嗦着向我伸过来的手指告诉我,她希望能听到一个不同的——肯定的答案。我不敢看她的眼睛。
“我没有鼹鼠。”我说。她沉默而伤心地转身离去。她的头低垂着,深深地埋在她的两个肩膀中,脚步凌乱而细碎。
“嗨,等等!”我叫住她,“也许我能找到些鼹鼠。”话虽出口,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说。
她的身体猛地向后一仰,抬起的双眼里充满了痛苦。这让我感觉很糟,因为我也许什么也帮不了她。
“鼹鼠的血能够治病,”她轻声地说,“只要喝上三滴鼹鼠的血就行。”我震惊了。
“我儿子病了。”她那薄得几乎透明的眼皮下掩盖着绝望和无奈。她的手这会儿放在柜台上,一动也不动,仿佛失去了生命一般,干瘦如一堆柴火。她的肩膀在地那破损的灰色大衣里看上去更加消瘦。
“我给您倒杯水吧。”我说。她呆呆地站着,即便她伸手抓过那杯水时,眼皮始终也没有抬起来过。她再次转身离去,瘦小脆弱的脊背佝偻着。虚弱轻微的脚步声在黑暗中渐渐远去。我从后面追上她,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我给你鼹鼠的血!”我大声说道。
女人停下了脚步,伸出双手掩面而泣。真是不忍心看她这样。我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蜥蜴瞪着我,双眼如同碎玻璃在阳光下一般迷离闪烁!好吧,我将门轻轻地掩上,这样她就不会看见我。我用刀将自己的左手腕割开。伤口里流出的血慢慢地滴进了一个小玻璃瓶里。十滴血之后,瓶子底满了。我跑回店里,那个女人还在等着我。
“给你,”我说,“这就是鼹鼠的血!”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定定地看着我的左手腕。伤口还在细细地流血,于是我赶紧将胳膊插进我的围裙兜里。女人又看了我一眼,还是没有说话。她没有伸手接过玻璃瓶,反而转身匆匆向门口走去。我上前一步拦住她,硬是将玻璃瓶塞进了她的手里。
“这就是鼹鼠的血。”她用手指摩挲着透明的玻璃瓶。瓶子里的血如同还未燃尽的灰烬闪着黯淡的红光,接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
“不,不要。”我说,她低看头,将钱扔在了柜台上,没有说一个字就转身离开。我想陪她走过街角,可她一刻也不愿耽误 店里又空空的了,蜥蜴的眼睛这会儿看着如同碎玻璃在雨中闪烁。
平静无澜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一天早上,小店的门突然被人用力推开。那个瘦小苍白的女人走了进来,还没等我招呼她,她已经冲了上来,一把抱住了我。
“他能走路了!”女人呜咽着,“他能走路了!”她想给我钱,她那个黑色的大袋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她想要带给我的礼物。我能感到她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这次,我陪她走到街角,她站在街灯旁,抬头看我,寒风中,她挺直了自己瘦弱的身躯,盈盈地笑着。
回到漆黑的小店.我没由来地感到温暖了许多。蜥蜴这会儿看上去漂亮极了,我爱它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们。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一个奇怪的男人走进了小店,他身材高大,却是骨瘦如柴,仿佛刚刚受到惊吓的样子。“你有……鼹鼠的血么?”他问,锋利的眼神像是要把我刺穿,我被他吓着了,连忙说:“没有,我们这儿从来不卖鼹鼠。”
“不,你有!你有!就三滴……三滴血,就足够了……我妻子就要死了。你有!求求你了!”他使劲抓着我的胳膊。
我的血慢慢地从伤口里滴落。男人拿着那个小瓶离开时,朝柜台上扔了一小卷纸币。
第二天早上,一群奇怪的人吵吵嚷嚷地在小店的门口等我。他们的手里都紧紧地握着一个玻璃瓶子。
“鼹鼠的血!鼹鼠的血!”
他们大声喊着,尖叫着,相互推搡着,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病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刀。
(原文有删节)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6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对蜥蜴进行了三次描写,请具体说说有什么用意。(5分)
13.分析下面两处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6分)
(1)她的手这会儿放在柜台上,一动也不动,仿佛失去了生命一般,干瘦如一堆柴火。她的肩膀在地那破损的灰色大衣里看上去更加消瘦。
(2)不,你有!你有!就三滴……三滴血,就足够了……我妻子就要死了。你有!求求你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爱的主题,有人则说是批判自私冷漠的人性,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主题作简要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后,过去那些胡吃海喝、酒桌拍板、浪费严重的风气,凭心而论的确有所收敛。
B.安徽省著名的丫山风景区座落于南陵县境内,每到春季,山花烂漫,景色就更加怡人,常常会吸引来自省内外的大批游客前来踏春赏景。
C.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D.奇瑞汽车公司近期开发的新型产品在外观设计、动力配置和内饰部置上充分考虑了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接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1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郑重声明,日本宣布“购买”钓鱼岛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严重践踏。
B.最近在我国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的主要反应是咳嗽、发热、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C.某些地方政府以牺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地方经济,这些短视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
D.张晓薇同学进入高三以后的学习状态一直不不太稳定,接连在几次全市大型的模拟考试中成绩都不太理想,屡试不爽,心情异常郁闷。
17.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我沿着夕阳下的小径散步, 听泉水低低地吟唱。
(2)王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擅长以绘画之理融通于诗,往往着色不多而意境高远,后人谓之:
①看漫山遍野的鲜花,让晚风轻拂着发丝,
②让晚风轻拂着发丝,看漫山遍野的鲜花,
③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④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2012年6月21日,三沙市正式宣告成立,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全部囊括于辖区之内。
②从事科普研究工作的张翔无时无刻不忘收集整理来自实践的第一手数据,几年下来,她积累了大量的可靠性资料。
③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④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
⑤来自国家卫生检测部门的数据表明,近期发生在上海和江苏部分地区的H7N9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19.请参照下表所示内容,用简明的文字介绍某市电话号码由七位升八位的方法。(5分)
原电话号码 | 升位后电话号码 | 原长途区号 | 升位后长途区号 |
3×××××× | 63×××××× | 0505 | 0505 |
5×××××× | 65×××××× | 0505 | 0505 |
7×××××× | 78×××××× | 0525 | 0505 |
6×××××× | 68×××××× | 0525 | 0505 |
某市电话号码的升位方法是: 。(不超过70个字)
20.五四青年节期间,鸠兹中学邀请校友李明同学回母校演讲。根据以下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他介绍给同学们。(不超过80字)(6分)
材料:李明,男,1994年3月18日出生于芜湖。父亲,48岁,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母亲,45岁,大专毕业,幼儿园教师。李明2012年毕业于鸠兹中学,现为安徽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学生。身高180厘米,国字脸,浓眉大眼。从小喜欢文学,爱好书法、体育等。小学时获得校“故事大王”比赛一等奖,初中时获得市级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高中时获得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大一时获得安徽省大学生演讲比赛特等奖。这次回校演讲,他精心准备了演讲稿《青春之歌》。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一位高考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大学毕业后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主持人问:“你有梦想吗?”状元回答:“我从来不考虑不能实现的事情。”
请从上述材料出发,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1.(3分)B (A概念错位,“观察与体验”应“形而下”,“思辨”应“形而上”;C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D递进反了,应是“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2.(3分)B (“只要……就”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3.(3分)D (A偷换概念,应是文化自觉要求“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B范围缩小,“现代文化”改为“文化”;C“和”是并列关系,应改为“或是”。)
二、(32分)
4.(3分)D (当:判罪。)
5.(3分)B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都是连词,表示转折;C助词,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和“为”构成被动句式;D连词,如果/连词,却。)
6.(3分)D “认为是下属的问题”是晋文公对李离事情的态度。)
7.(10分)(1)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的,刑罚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判断句2分,“所以”一个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2)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儿”“去”各1分,宾语前置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的,刑罚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一定要用严刑峻法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子产病逝,郑国百姓失声痛哭。公仪休看到妻子织出的布好就把她赶出家门。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顶罪,使楚昭王树立了美名。李离错判杀人罪而伏剑身亡,帮助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8.(3分)B (“统摄全诗”表述有误,尾联不在其中。)
9.(4分)①这首诗前三联描写了巫峡久雨新晴之后锦绣般绚丽、万物尽欢悦的美好春景,意境开阔而和谐,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2分)②尾联写野花在雨后纷纷随风凋零的衰残景象,联系诗人流落蜀中的境遇,其中欢愉之后的伤感是不难理解的。(2分)
10.(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赢粮而景从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静影沉璧 (5)休说鲈鱼堪脍 (6)枯藤老树昏鸦
三、(25分)
11.(6分)起初,女人来买鼹鼠的血给儿子治病,“我”吧自己的血当作鼹鼠的血送给她;后来女人告诉“我”儿子的病好了,并向“我”表示感谢;接着,一个男子找“我”要走鲜血给妻子治病,最后一群人来找“我”要“鼹鼠之血”。(抓住关键情节给分,各2分。)
12.(5分)(1)烘托了“我”善良的形象,衬托“我”的心理变化:第一处“我”明知没用但还是决定帮助女人的矛盾;第二处“我”对女人扔下钱就走的失落和对女人悲惨境遇的怜悯;第三次“我”为救了女人的孩子感到喜悦、满足。(4分)(2)照应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发生的地点——动物超市。(1分)
13.(6分)(1)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女人因为儿子的病情憔悴消瘦、贫穷可怜、无助呆滞的模样,表现了“我”对她的同情。(3分)
(2)语言描写。情感强烈,反复恳求,突出了男人想要鼹鼠之血来救妻子的急迫之情。(3分)
14.(8分)(参考赋分标准:指明小说主题2分,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分析且都合理则得余下6分。)
示例一:这篇小说表现爱的主题。(2分)这主要集中在“我”、女人和男人三个人物的塑造上。(阐释性答案示例:①“我”同情女人和男人,明知自己的血无所帮助,还是给了他们,甚至在献血时为了不让女人看见而“将门轻轻掩上”;②女人和男人都成病态模样,都常常显出“受到惊吓的样子”,他们的痛苦、奇怪和急迫,虽然读来并不令人欣悦,但却是太在乎自己的孩子或妻子,所致,这种深情读来令人感动。)
示例二:这篇小说批判自私冷漠的人性。(2分)这一点可以从女人、男人、一群人和小说的环境描写中看出。(阐释性答案示例:①“我”以自己的鲜血代替鼹鼠之血给了女人,女人并非不知,但她在儿子病好后将此事当作“鼹鼠之血”的神奇加以宣传,所以才有了后面男人向我坚定地索要“鼹鼠之血”的情节。男人也是如此,因而才有了后面一群人的索要。②虽然女人、男人和那一群人的确都爱自己的亲人,但是却为此伤害善良的“我”,他们的爱显得狭隘而自私。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点明对其的批判。③小说的环境描写,充满了死寂、压抑,阴郁感,对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作了暗示。)
示例三:这篇小说批评人们的愚昧、迷信和麻木。(2分)这可以从女人、男人和一群人等形象中看见。(阐释性答案示例:①面对儿子日益加重的病情,女人只是想着去找鼹鼠之血来治疗;女人儿子病情的偶然好转让男人也丢弃常识来求鼹鼠之血,而那群人则在事情并未再次确认的情况下盲目从众。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掉了常识,丢掉了慎重,甚至一再伤害善良真诚的“我”而不自知,可悲可叹。)
四、(24分)
15.(3分)C (A凭心而论一平心而论;B座落一坐落;D部置一布置)
16.(3分)D (“屡试不爽”的意思是多次试验都不差,与语境不符。)
17.(3分)C(“晚风”紧接上文的“夕阳”;“看”与下文的“听”衔接自然,上文强调王维“擅长以绘画之理融通于诗”的特点,所以衔接句应着眼于“诗”。)
18.(4分)
序号 | 修 改 意 见 |
① | 把“囊括”改为“置于”或者删去“全部” |
② | 把“无时无刻不忘”改为“时时刻刻都在” |
③ | 把“改善……生活水平”改为“改善……生活”,或“提高……生活水平” |
⑤ | 把“上海和江苏部分地区”改为“上海部分地区和江苏部分地区” |
19.(5分)原以“3”“5”开头的在首位号码前加“6”,(2分)原以“7”“6”开头的在首位和第二位之间插入“8”,(2分)长途区号统一为“0505”。(1分)
20.(6分)示例:李明同学是我校2012届校友,现在是安徽大学的学生;(2分)他爱好非常广泛,曾荣获安徽省大学生演讲比赛特等奖;(2分)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做题为《青春之歌》的演讲。(2分)
五、(60分)
21.参考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