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16届九年级语文质量调研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2016届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yī( )的影子,像轻烟似地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在小溪的淙淙( )声中,饱含树脂的幼芽在开放,水下的草长出水面,岸上青草越发繁茂。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yàng( )起波纹。真惬( )意啊:我坐在树根上,一边休息,一边听陡岸下面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
(摘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2.默写。(8分)
(1)晓战随金鼓, 。
(1)晓战随金鼓, 。
(2) ,春色未曾看。
(3)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春风不度玉门关。
(4)黄河远上白云间, 。
(5) ,单于夜遁逃。
(5) ,单于夜遁逃。
(6)几处早莺争暖树, 。
(7)工欲善其事, 。
(8)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美景诗情相映成趣,而画面中没有只是作者想象之景的是 一句,给人虚实相生之美。
3.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小人国用比赛绳技、横杆爬跳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朝廷官员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的高低获得蓝红绿三种颜色的丝线。
B.格列佛在大人国遭遇了一些惊险的事:比如被被一只猴子抱住玩;与巨大的老鼠搏斗;被皇后的一个弄臣小矮人捉弄塞进骨头、又被丢进奶酪里,还被他摇落的大如酒桶的苹果击中背脊躺了三天等。
C.格列佛参观了飞岛国属国巴尔尼巴比的拉格多大科学院。拉格多数学学院教数学的方法也很奇特:命题和证明用头发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饼干上,学生空腹吞食下饼干,以后三天,除面包和水之外什么都不准吃。饼干消化后,那颜色就会带着命题走进脑子。
D.在慧骃国,人兽颠倒,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友谊和团结是该国的两大美德。
(2)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1分)
在离开飞岛国后,我的朋友带我到 岛进行了一日游。该岛的面积大概有外特岛的三分之一那么大,物产非常丰富。岛上的居民只和本部落的人通婚,同辈中年龄最长的继任岛主或长官。岛主拥有一座富丽宏伟的宫殿,还有一座面积大约三千英亩的花园,周围是二十英尺高的石头围墙。花园内又因出几处空地,分别用以放牧、种庄稼和搞园艺。
(3)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回答问题。(2分)
获得自由后约两个星期的一天早上,内务大臣瑞尔德里沙来到我的寓所,只带了一个随身侍从。他吩咐他的马车在远处等候,请求我同他谈一个小时。他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
①“国内党争”具体指的是哪两个党派的斗争?(1分)
②“国外强敌入侵”具体的原因是什么?(1分)
4.下列语段有好四处语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4分)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2分)
(2)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2分)
(3)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7)工欲善其事, 。
(8)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美景诗情相映成趣,而画面中没有只是作者想象之景的是 一句,给人虚实相生之美。
3.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小人国用比赛绳技、横杆爬跳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朝廷官员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的高低获得蓝红绿三种颜色的丝线。
B.格列佛在大人国遭遇了一些惊险的事:比如被被一只猴子抱住玩;与巨大的老鼠搏斗;被皇后的一个弄臣小矮人捉弄塞进骨头、又被丢进奶酪里,还被他摇落的大如酒桶的苹果击中背脊躺了三天等。
C.格列佛参观了飞岛国属国巴尔尼巴比的拉格多大科学院。拉格多数学学院教数学的方法也很奇特:命题和证明用头发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饼干上,学生空腹吞食下饼干,以后三天,除面包和水之外什么都不准吃。饼干消化后,那颜色就会带着命题走进脑子。
D.在慧骃国,人兽颠倒,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友谊和团结是该国的两大美德。
(2)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1分)
在离开飞岛国后,我的朋友带我到 岛进行了一日游。该岛的面积大概有外特岛的三分之一那么大,物产非常丰富。岛上的居民只和本部落的人通婚,同辈中年龄最长的继任岛主或长官。岛主拥有一座富丽宏伟的宫殿,还有一座面积大约三千英亩的花园,周围是二十英尺高的石头围墙。花园内又因出几处空地,分别用以放牧、种庄稼和搞园艺。
(3)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回答问题。(2分)
获得自由后约两个星期的一天早上,内务大臣瑞尔德里沙来到我的寓所,只带了一个随身侍从。他吩咐他的马车在远处等候,请求我同他谈一个小时。他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
①“国内党争”具体指的是哪两个党派的斗争?(1分)
②“国外强敌入侵”具体的原因是什么?(1分)
4.下列语段有好四处语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4分)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港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④我们要共同支持港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5.下列材料都是网友针对当下生活中的“低头族”引发的相关评论,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2分)
(2)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2分)
(3)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6.结合诗句,说说一、二两句写景有哪些作用?(2分)
7.请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2分)
8.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由最初的 到后来看到明月、麦花
(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年少,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1)等死,死国可乎 ( ) (2)或以为亡 ( )
(3)良因怪之,跪曰 ( ) (4)遂去,无他言 ( )
10.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11.根据甲文的内容,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2)陈胜吴广用 策略获取群众基础。
12.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客观因素,但其内在的素质才起决定性作用,陈胜吴广如此,张良亦如此。请结合甲乙文两文,说说陈胜和张良各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共11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也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③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④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
⑤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1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4.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文中划线句中的“有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16.联系本文观点,结合你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4分)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撞撞地跳跃着,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让我的思绪飘浮,滑入了季节的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甚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就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积成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也只是出走,我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待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17.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8.结合全文,说说北国为什么没有蛙声?(3分)
19.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二段的划线句。(3分)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如何理解“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这句话的意思?(2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总有那一片蛙声”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三、作文(共50分)
22.请以“再看你一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16届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答案
1、漪 còng 漾 qiè
2、宵眠抱玉鞍 笛中闻折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一片孤城万仞山 月黑雁飞高
谁家新燕啄春泥 必先利其器 正是河豚欲上时
3、(1)D (2)巫人岛
(3)高跟党和低跟党 因为吃鸡蛋先吃大头还是小头而引发战争。
4、(1)“不仅”和“而且”的内容对调
(2)“成功”改成“成败”
(3)删去“投身”或“参与到”
(4)“支持”改成“维持”
5、(1)“低头族”指的是在地铁、公交车等地方,总低着头,手指在手机或平板电脑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2)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3)观点正确,有理有据。
6、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悄无人声,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寂静。
7、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8、孤独 惊喜
9、同样 有的人 认为……奇怪 于是,就
10、(1)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估计已经延误了期限。
(2)第二天看看那本书,才知道是一部《太公兵法》。
11、(1)天下苦秦久矣 (2)乍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
12、(1)陈涉:有敏锐的洞察力(从“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分析可见);足智多谋(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来赢得民心,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方法制造舆论。)
(2)张良:有耐心(面对老父的多次考验,没有流露出不悦之色)足智多谋(“良因怪之”可已看出张良已察觉此老父非普通之人。)尊老爱幼(帮老父拾鞋穿鞋)
13、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1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具有说服力。
15、“有时”限定时间,在文中指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但也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删掉之后意思太绝对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的准确性。
16、观点鲜明,有具体事例,表述准确流畅。
17、内容上:写出了南国故乡美丽的春日风光;渲染了春日故乡温馨的氛围;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结构上:为下文写蛙鸣作铺垫。
18、北国没有雨季;即使下了槐花雨也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小蛙;蛙鸣是游子心灵深处的记忆。
19、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小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蛙在水洼尽情游戏的快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青蛙的喜爱以及内心的愉快之情。
20、因为北国没有蛙声,每到月夜之时,作者就通过写作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消除内心的孤独。
21、“总有”意味着无法拂去;“蛙声”是故乡的象征。无论何地,在春夜的晚上,我总会想起生命中那一直陪伴我的蛙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