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沈阳市2014届高三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摽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摽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摽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同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摽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多来款附,乃有随摽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摽从太祖攻拔之。摽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摽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摽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摽行郡事,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摽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摽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摽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摽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摽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摽半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    资:帮助

  B.诱化酋渠,多来款附    酋渠:首领

  C.请微行诣邵郡    微:隐蔽,藏匿

  D.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    赢:获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摽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②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  ⑤摽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    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摽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摽,杨摽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摽也因此而闻名。

  B.杨摽不居功自傲。杨摽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摽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摽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摽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摽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摽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世人因此轻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都梁六首(其二)

陈造

天外纤云尽,山巅望眼遥。

平淮剪绿野,白塔界晴霄。

客里风光异,吟边物象骄。

功名它日事,回首兴萧条。

【注】①陈造,南宋诗人。本诗是诗人登都梁山所作。都梁山位于今安徽盱眙东南。②淮河在南宋时作为宋金边界线,于都梁山附近流过。

8.本诗颔联中“剪”和“界”两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     ,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

    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

    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

    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

    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

    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

    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

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

    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

    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

    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

    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

    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

(节选自《新京报》)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

    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划的推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C.《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文章,但它并不专业。

    D.黄平认为当下通过《读书》成名的人在大大的减少,是因为大众文化过于普及了,媒体形式过于多了。

    E.文中多次采用直问的提问方法,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2)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6分)

(3)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6分)

(4)“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等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

  B.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C.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直面自己。

  D.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9月1日,又一批方便民众、还政于民特色的行政法规在全国开始实施,得到了众多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B.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四成的大学新生和五成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C.我国历史上的科举选拔考试影响甚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功名不仅是读书人的个人奋斗目标,而且全社会都会厚待科考士子。

  D.针对我国有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一定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站在昆明湖边

    ②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

    ③皇家园林在这秋阳照耀下显得既庄严灿烂

    ④又倒映在昆明湖如镜的水面上

    ⑤天高日朗,缕缕白云飘在蓝天

    ⑥又典雅秀丽

    ⑦真是一幅“云淡风轻两无心”的悠闲画图

    ⑧我看着天,看着云,看着这一幅园林美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③⑥①②⑧④⑤⑦

  C.⑤④⑦③⑥①⑧②    D.①⑧②③⑥⑤④⑦

1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今年的重阳节,是中国首个法定意义上的老人节,有关“中国式养老”的话题备受关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境下,“中国式养老”面临诸多困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紧张,养老金面临缺口及保值升值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深,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如何破解养老种种困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  ①  ,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  ②  ,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  ③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印第安人射的箭,很多都是自己制造的,箭杆的长短与材料、羽毛的轻重、羽毛离箭头的位置、箭头的重量与材料等等,都大有讲究,足够空气动力学家研究半辈子。有一次,一位牧师得了个机会问一位有经验的印第安射手的造箭心得。这位射手说,其实只要把箭杆削直了,其他的马虎一点都没有关系。如果箭杆不直,其他方面你就是做得完美无缺,也很难一矢中的。牧师感叹道: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曲解文意,“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错误,是性格的“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2.A(范围变化,性格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3.C(无中生有,“决定人的地位”原文没有体现,应是人们适合的社会角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赢:背,担)

5.C(①体现杨摽忠义豪侠之气②是太祖的做法⑥体现杨摽军事才能)

6.B(杨摽因为倚仗王覆怜做成这件事,于是上表让朝廷任命王覆怜为邵郡郡守。

7.1(5分)稽胡依仗(凭借)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摽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恃”,“宾”(译成“不归顺朝廷、不臣服、不称臣),“抄”(译成“掠夺、抢夺、抢劫、劫掠等)各1分,省略句补足主语1分,句意1分】

  2(5分)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摽的军队。'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而”(译成转折关系,但是、却、然而),“设备”,“奄至”(译成忽然到达、急速到达或偷袭)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①“剪”指“剪开”,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平缓的淮河剪开了绿色的田野流淌而去的景象(1分)。②“界”指“界限”,这里为“分开”之意,高高耸立的白塔插入云端好像晴空的分界。(1分)③“剪”和“界”两个动词,既体现了景象的开阔壮伟,又暗指统一的江山被强分为二,山河破碎的现状。(2分)(如果只答出“指统一的江山被强分为二,山河破碎的现状”也可得2分)

9.(6分)①对壮美的边界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诗人登都梁山见到平淮绿野、白塔晴霄的开阔壮伟之景,不禁生发出赞叹之情。②对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感伤之情。诗人通过描写宋金边境之景想到淮水为界,山河分裂,表达了对国家现状感伤之情。③对当局不思振作、屈辱求和的不满之情。诗人于都梁山眺望如此壮美却被金人占领的山河,心中充满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振作,无法收复失地的不满与愤懑之情。④表达了诗人无心求取功名的痛苦和无奈。尾联的第一句“功名它日事”直接地表达出诗人在国事日非的大前提下,无心谈及个人的功名前途的痛苦之情。(不切合诗句分析,只答出套话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酌情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已经

有很深的的矛盾”理解有误: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控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

2(6分)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8分)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2分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通过他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3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2分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3点即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黄平认为“计划谈不上”不等于“没有编辑计划”;C项文中说“它不是专业性的”并不等于“它并不专业”;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

2(6分)①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2分②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做以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2分③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2分)

3(6分)①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②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再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③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每点2分,概括和说明各1分)

4(8分)

观点: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2分)结合文本:①《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②"读书》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不能定位或预期为某一方阵营的刊物。③听一些,发表一些不同声音的文章,对于完善《读书》的思想是有好处的。④这些年,"读书》就在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一个杂志只有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反映一个时代。4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结合现实:可以联系教育、科技、文化、饮食等领域,能谈到包容与多元对时代的重要性即可。2分(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分析不得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3分)B

B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词义过大。A把某些言论和事物当作准则。C掩饰过失、错误。D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14.3分)B

A.缺“具有”,与“特色”相照应。C.中途易辙。D.删去“经验”。)

15.3分C

(①⑧②为总结句,放在最后。描写景物的段落,通常是先写景后抒情,所以选择C项。)

16.(5分)

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困境亟待破解。(“中国老龄化严重”1分,“养老困境”2分,“亟待破解”2分。)

17.(6分)

①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答出环境污染的扩散性、传播性等意思即可)

②污染的成因(原因、责任、芦错等也可)

③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运用“都”“共同”“携手”等词语表达齐心合力治理污染的意思即可)(每处2分)

六、写作60分

18.参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