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阅读及写作作业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们,随着时光列车驶进2012年,我们每个人又长大了一岁。过去的一年中,可能每个人都有欢乐,有郁闷,也会有苦恼。因为这些,是我们成功的路途上必不可少的东西,这是成功之神给我们设计的步骤。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积极面对,用青春的热情和热血,谱就自己成功的华章。

寒假来临,希望每个同学能够快乐而充实地度过这个假期,这个寒假是我们高中生活的一个分界线:由此,过半。因此,希望同学们利用这个假期,好好思考一下高中前一半时间的收获和失误,成功和不足;整理自己的思想,为后一半的时间规划一个蓝图。往事已矣,来者可追;时不我待,理想可期。

我们这套假期作业侧重的是阅读和写作,希望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把作业分解在每天完成,每天阅读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最后,祝每位同学寒假快乐!


“懂得快乐”主题

【主题说明】

快乐是一种哲学。李渔说:“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快乐与不快乐的感觉并不单纯是外在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达观的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快乐的心境。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快乐能化解痛苦。只有在经历过痛苦之后所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痛并快乐着吧。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是的,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要不要快乐由你自己决定:快乐的多少来自于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愿望的多少,快乐的大小来自于内心需求强度的大小,快乐的长短来自于正面焦点关注享受快乐过程的时间长短,快乐的深浅来自于事情在你内心地位的深浅……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并非人人都不快乐。普普通通、家境贫寒的平凡人不一定不快乐。地位显赫、身家丰厚的成功人士也不见得终日笑口常开。懂得快乐、善于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


【名家选文】

快乐

梁实秋

天下最快乐的事大概莫过于做皇帝。“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

在穷措大眼里,九五之尊,乐不可支。但是试问古今中外的皇帝于地下,问他们一生中是否全是快乐,答案恐怕相当复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AbderRahmanⅢ,960)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于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约五十年,为臣民所爱戴,为敌人所畏慎,为盟友所尊敬。财富与荣誉,权力与享受,呼之即来,人世间的福祉,从不缺乏。在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计算,我一生中纯粹的真正幸福日子,总共仅有十四天。”

御宇五十年,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话。宸谟睿略,日理万机,很可能不如闲云野鹤之怡然自得。于此我又想起从一本英语教科书上读到的一篇寓言。题目是《一个快乐人的衬衫》。某国王,端居大内,抑郁寡欢,虽极耳目声色之娱,而王终不乐。左右纷纷献计,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在国内找到一位快乐的人,把他的衬衫脱下来,给国王穿上,国王就会快乐。王韪其言,于是使者四处寻找快乐的人。访遍了朝廷显要,朱门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不快乐。最后找到一位农夫,他耕罢在树下乘凉,裸着上身,大汗淋漓。使者问他:“你快乐么?”农夫说:“我自食其力,无忧无虑!快乐极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衬衣。农夫说:“哎呀!我没有衬衣。”这位农夫颇似我们禅门之“一丝不挂”。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可是修行到心无挂碍,却不是容易事。我认识一位唯心论的学者,平素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绑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备受凌辱,释出后他对我说:“意志自由固然不诬,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体自由更为重要。”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梁任公先生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有一回我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睁不开眼,又见市廛熙攘,光怪陆离,我不由得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


【学生例文】

寻找艳阳天

“你真该去见见雪儿”,每每看见我面无表情地发呆时,志宣总会说,“你不知道她有多乐观,多阳光,如果有一天你能像她那样快乐,我也就放心了。”

不管怎么说,我得承认我有与生俱来的孤僻。我会无缘无故地烦心。我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我会躲在一个小小的黑影中很久,不逃也不前进。我很消极,这是事实;我的世界里没有阳光,这是事实;而这些事实的规模在爸爸妈妈有了各自的新家庭后无疑更大了。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雪儿,我并不是害怕孤独,我也自信我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朋友——除了志宣,我只是想看一看这个让志宣三番五次提起的女孩。“雪儿已经在轮椅上过了十一年。”路上,志宣告诉我说。“是吗?”我平淡地说,开始想象雪儿的样子。“并且,雪儿看不见东西。”“嗯?”我开始感到了雪儿的不幸,“真的?”“嗯,雪儿曾经是个漂亮的女孩,十一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她失去了双腿,并且双目失明。”

我终于感觉到了志宣平淡的话语的重量,短短几句话,那是一个女孩的一生。

雪儿真的很漂亮。这是我见到她的第一感觉。虽然她坐在轮椅上,虽然她的眼睛已没有了正常的光泽,但她平静而又温暖的笑容着实让我感到了被暖流包围的快感。“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雪儿的声音柔柔的,“孤儿院的阿姨和朋友都对我很好呢!”“孤儿院?”我莫名其妙。“是呀,志宣没告诉你吗?我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听阿姨说我是个弃婴,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爸爸妈妈。”雪儿仍然笑着。

我惊诧于她的微笑。“你不觉得命运对你太不公平了吗?”我忍不住问道。“没有呀。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福。我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可还有别的好多好多人关心我啊。而且我觉得最幸运的是,十一年前的那次车祸竟然没有把我带走,这不是最让人快乐的吗?”

我沉默了,我想着雪儿的双腿、双眼和刚才的话。“瞧我,只顾说自己,其实你才幸福呢。”她又说,“你可以走路,可以看见东西,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嗯,你还有志宣在身边。”“不,”我低声道,“我的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那你岂不是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幸福呢。”

我惊诧于她说的话,我看见志宣正看着我笑。回去的路上,志宣一句话也不说,我在静静地思考着。“我们下周再来看雪儿好不好?我喜欢跟她聊天。”我对志宣说,无意间就笑了起来。

志宣静静地看着我,说:“知不知道,你笑起来很美。”“阳光才美呢!”我挣脱他,大叫着从路旁的树阴冲进了阳光里。

站在阳光中,我忽然发现,原来生命里的那所谓的阴影是那么微小。走出去,才发现,前面正是艳阳天。

【简评】境由心生,不幸的女孩雪儿身上集中了太多的苦难:失明,在轮椅上度过了十一年,弃婴,不知道父母是谁,一直生长在孤儿院。然而她觉得自己是快乐的,因为有很多人在关心着她,因为她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相比之下,“我”孤僻消极,一次次跌进深渊,在一个个阴影中不能自拔。在志宣的帮助下,尤其是在雪儿快乐情绪的感染下,“我”怎能不走出阴霾,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呢?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流畅的语言与小女孩明朗的心态相映生辉,让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到快乐的力量。


【拓展训练】

忍受快乐

毕淑敏

这个提法,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快乐啊,好事么,干吗还要用忍受这个词?

习惯里,忍受通常是和痛苦、饥寒交迫、水深火热联系在一起的。忍受是什么呢?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和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如果是忍受灾害,似乎顺理成章。忍受快乐,岂不大谬?天下有这种人?

环顾四周,其实不敢面对快乐的人比比皆是。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对快乐视而不见。在这些人的心底,始终有一股冷硬的声音在回响——你不配拥有……这是过眼烟云……好景终将飘逝……此刻是幻觉……人生绝非如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心绪为——快乐焦虑症。

这奇怪的病症是怎样罹患的?

许多年前,我从雪域西藏回北京探家,在车轮上度过了二十天时光。最终到家,结束颠沛流离之后,很有几天的时间,我无法适应凝然不动的大地。当我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土地上的时候,感觉怪诞和恐慌。我焦灼不安地认为,只有那种不断晃动和起伏的颠簸,才是正常的。

你看,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

常常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接受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太顺利了。那样必有灾祸。

此为不善于享受快乐的经典论调之一。快乐就是快乐,它并不是灾祸的近亲,和灾祸没有什么血缘的关系。快乐并不是和冲昏头脑想入非非必然相连。灾祸的发生自有它的轨迹,和快乐分属不同的子目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我相信世上一定有这种偶合,在快乐之后,紧跟着就降临了灾难。但我要说,那并不是快乐引来的厄运,而是灾难发展到了浮出海面的阶段。灾难的力量在许多因素的孕育下,自身已然强大。

许多人缺乏忍受快乐的容量,怕自己因为享受了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受到天谴,怕因为快乐而导致自己毁灭。

由于种种幼年和成年的遭遇,有人丢失了承接快乐的铜盘,双手掬起的只是泪水。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但是他们永久的悲哀。他们不敢享受快乐,他们只能忍受。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举止慌张。甚至以为一定是快乐敲错了门,应该到邻居家去串门的,不知怎么搞差了地址。快乐美丽的笑脸把他们吓坏了。他们在快乐面前,赶紧背过身去。快乐就寂寞地遁去。

很多人不敢接受快乐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配快乐。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快乐是属于谁的呢?难道不是像我们的手指和眉毛一样,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吗?为什么让快乐像一个无人认领的孤儿,在路口徘徊?

人是有权快乐的。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和奋斗的,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此奋斗不息?

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这又怎么能说快乐是自私的呢?

当我们不接纳快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给自己留下美好驰骋和精神升腾的空间。

对于快乐,如同对待一片丰美的草地,不要忍受,要享受。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含着微笑分餐它悠远的香气吧!

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2.“我”从西藏回北京探亲时为什么拒绝快乐?生活中一些人为什么拒绝快乐?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快乐?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快乐起来的理由有万万千千。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太太,坚持在景山公园的台阶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蹭。她脸上阳光灿烂:这是我每天最快乐的事呀。一个朋友,整天忙碌在办公室,无非打印个文件,收收发发,很琐碎。她唠叨说:工作能使我快乐。一个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每日依然辛劳不辍,笑呵呵回答儿女们:全家平平安安呐,比什么都让我快乐……

史蒂文生说:快乐并不总是幸运的结果,它常常是一种德行,一种英勇的德行。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能脱离话题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以“快乐”为话题的材料作文。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一是要正确理解“快乐”的内涵,二是要让读者学会快乐的方法。

快乐是一种思想,只要思想快乐,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情绪,你懂得控制情绪,你就站在了快乐的一方;快乐是一种个性,性格开朗,你想不快乐都难……快乐是一种哲学。或许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吧?那何不换一种思维,把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都看做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那痛苦学习便变成快乐学习。人生何处不快乐?关键是看人生的心情,以快乐的心情去看待所有的人和事,快乐便充满人间。“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是一个趣味无穷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深邃意蕴的哲理。快乐就存在于你生命中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瞬间。没有发现快乐的人,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空虚,忽视了自己身边的真实存在而已。学会把握生活,把握快乐时光,比苦苦寻找幸福要好得多……


【拟题列举】

一路高歌、快乐老家、我心飞扬、琴弦里的快乐、做一只无忧无虑的田鼠、种一颗太阳给自己、寻找艳阳天、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风景、笑容罐头……


【误区指津】

1.偷换概念,将“快乐”和“幸福”等同起来。2.追求辞藻华丽,只写快乐如何如何,不深入探究如何获得快乐。


作文升格示例

【一类文】

快乐行走

我以为的人生是不断地得到与失去。我以为的快乐正是这得与失的最微妙的平衡。

快乐是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享受父母之恩,朋友之义,兄弟之情,师长之谊,同窗之爱;享受与自己的付出对等的回报,与汗水成正比的成功的喜悦,轻嗅用辛勤浇灌的花朵,是一种满足的快乐。相比辛苦一年拿不到工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那些能在年关将一年的辛苦扎扎实实装在口袋里的人无疑是幸福而快乐的;相比那些衔屈含冤枉死黄泉的人,能真正在法律面前用正义维护自己权利的人无疑是幸运而快乐的;相比那些失学乞讨的流浪儿童,能坐在教室里风雨无阻安心读书的人无疑是幸福而快乐的,这种平凡而又极其幸福的快乐是建立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建立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之中的。感谢这虽普通却安宁的生活,是它给了我们这样珍贵的幸福快乐。

快乐是追求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在于永不停息地奋斗。人可以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却不能让自己了无痕迹地离开这个世界。我坚信有理想的人是快乐的。我坚信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不管他们的征程是一路平坦还是磨难重重,他们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始终沉浸在无边的快乐里,随着沉稳的脚步一齐跳动。人可以任随心灵的平静却不能放弃生命的跌宕起伏。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投资者,把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青春、激情与热血当做原始的筹码,用智慧、恒心和毅力去创造巨额的“利润”,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回头无悔的快乐句号。快乐应该像一个跳动的音符,是勃发,是奋进,是永不言败,是绝不放弃。假如我们将理想放在对岸,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一只与风浪英勇搏击的航船。

快乐是释怀自己得不到的。有人说,快乐不难,难的是比别人快乐。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正是源于这种和别人的比较。别人比自己个高,就烦恼于自己个矮;别人家比自己家富丽堂皇,就开始对自己的小窝挑三拣四;别人事业比自己兴旺,就给自己自暴自弃找绝妙的理由……其实你和别人的命运并没有放在同一个跷跷板上,并不是彼强我弱彼弱我强。这个世界的路是交错的,包括人生。我和别人是同一条路上的不同过客而已,无论是比我快乐的还是不如我快乐的,走过这个路口就都成了记忆的风景。我的路我自己走,能否到达终点只是看我的车是否加满油,而不在于超越了几辆车或被多少车超越了。释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才可以让自己甩掉沉重的包袱,安全而快乐地到达终点。

我不知道我的路还有多长,但我知道有快乐我会走得更远。人生一路,快乐行走。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亮点有三:结构明晰,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快乐的内涵;以喻代议,文章多处使用恰当而生动的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形象而透彻;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韵味。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7分。


“读书涵养”主题

【主题说明】

文化使人美丽,读书使人智慧。读书本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然而,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若是有人能捧茗读书,那是一处多么美丽而惬意的风景。于是,读书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读书是使人变得高尚的途径。读书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手段。赫尔岑就说过:“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然而,读一本坏书,它会教唆人怎样由高尚堕落成低俗。有鉴于此,本专题我们一起探讨读书之道,重拾阅读精神,涵养书香中国。


【名家选文】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须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吧,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迪厅而已。

我不想在此当个传道士角色,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吧!

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选自《杂文月刊》2010年第6期)

【赏析】读书是一种境界,缺少了这种境界,生活便无趣了许多。莎士比亚曾形象地把书籍比喻为“全世界的营养品”,并且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比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各类媒体吸引眼球、轻松娱乐流行的时代,业余读书在世人看来越发枯燥,书的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险。然而,从一个人的成长和素质发展角度看,读书的确比其他一般娱乐更能陶冶情操,更应成为每个人品格和情操的滋养剂。


【学生例文】

读书三境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这样四种境界,可谓发人深省。由此,我想到了读书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境界。

境界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追求的是读书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不明白,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变化气质。这种读书,只可以起到娱乐身心,初步开拓眼界之用,而对于深奥的学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境界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对书中的知识会作深入的了解,会去“究其源”。如此学之,则数、理、化,天下之大小事,悠久之历史,深奥之哲学则无一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其眼界之宽阔则显更高的一层境界,于其身也,志向更为高远,品质更为高洁,可以称得上是富有修养的学者。在我们的学习中,博览群书是必要的,但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才是关键,只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那才是自己拥有的。

境界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可谓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境界一是对知识的初步了解,境界二是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那么境界三就是在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前两个境界如果是躯壳,那么境界三就是读书的灵魂。读书需要自己的思想,也即是个性主张。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顺着作者的思想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意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愿我们都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简评】本文开篇由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引入,进而过渡到本文的话题“读书三境界”;主体部分巧妙地引用三句古诗作为小标题,也作为分析论证的切入点,步步深入,透彻精辟;结尾则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拓展训练】

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张贺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和睡觉。

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但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有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成就惊人。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阅读思考】

1.请就本文开头的方式进行简析。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国人不爱读书的?请结合全文,分别对正面、侧面事实加以简析。

3.请结合原文,概括营造书香社会的必要性和基本做法。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俄〕普希金

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一个人应该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因为,只有乐于读书,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更新知识;因为,只有勤于读书,知识才能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才能积少成多,有所收获;因为,只有善于读书,才能以有涯生命博得无涯知识。那就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活到老读到老,以书为友,相伴一生吧!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准确审题。文题的中心词是“故事”,前面有两个定语,一是“我(自己经历)的”,二是“(与)读书(相关的)”。如果写成“我所读的书当中的故事”,就离题万里了。对“故事”的解读可以参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有连贯性”,要求文章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富吸引力”,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情节上的张力;“能感染人”,要求文章要通过事、情、理拨动读者心中那根敏感的琴弦。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地调遣自己的才思、才情、才智,去构思,去谋篇,去布局。如果仅仅是泛泛地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是无法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


【立意示范】

1. 写成层次分明的记叙性散文,或以一日中的早、中、晚为序,或以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为序,描述自己与书相伴的种种快乐故事;2.写成书信体文章,向“书”倾诉自己与“她”相识、相知、相恋的情感故事;3.写成片段组合式(拟小标题)的记叙文,截取自己与书有关的故事场景,表现自己对书的情感深化过程;4.写成日记体,讲述自己与书之间所发生的难忘故事。


作文升格示例

【一类文】

我的读书故事

总爱在夜深人静之时,和着柔柔的灯光,翻开薄薄的书页,让油墨的清香轻轻地濡染我的指尖、发际,最后柔柔地触及我的心尖,那时的我是幸福的。是的,读书是幸福的。

幼时的我也喜欢在晚上读书,却是为了妈妈端上的那碗好吃的夜宵。清清的汤水,白色的煮蛋小鸭子般上下浮动,轻轻地咬上一口,还有流动的蛋黄。许是贪恋这齿间的温暖,我总会很认真地看那些黑色的小字。在这小小的贪念的驱使下,我读完了《西游记》《爱的教育》。

当外在的诱惑对我渐渐失去吸引力以后,我又渐渐地学会了自我诱导。我曾经把一篇长文分成三部分,在自己面前摆上三四块巧克力,我告诉自己,读完一部分,就可以吃一块巧克力来慰劳自己,全读完便可以吃两块,结果那篇长文很快便被我搞定了。还有一次,在读完《简&爱》之后,我特想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但又没有听众,我便抱起我的毛绒狗,给它讲简&爱的善良和对尊严的维护,而且还不时按按狗狗的脑袋,表示它在听,当时的感觉真是太爽了。但碰巧的是,这一幕偏偏被前来借书的好友逮了个正着,笑得她直蹲在地上捂肚子。

步入中学的我仍爱读书,但已不再需要诱惑和诱导。此时,我已真的爱上了读书,不仅用“眼”去读,而且还在用“心”去读,用“情”去读,读着世界上的书,也在读着书中的世界。我读《骆驼祥子》时,就很为祥子的遭遇感到不平。一天,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为了方便,妈妈叫了辆三轮车。到目的地时,我随手多给了车夫一块钱。那位车夫怔怔地看着我。妈妈也不解地看着我。我愣是一句话也不说,拉着妈妈转身离开。为这件事,妈妈说了我半天,后来还在给爸爸的电话中说了这件事。爸爸听完后直发笑,说就当是我读书多花的钱吧。而我坚持认为那是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感同身受。

时光悄悄地从指间滑过,我对书的挚爱也与日俱增。抚摩着软软的封皮,心底常常漫起一股暖流。在我的眼里,书就是一束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鲜花,而我则是花丛中的一只小蜜蜂,每天都在轻舞飞扬,采集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生的快乐。

【点评】这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本文的亮点闪现于对不同故事的不同讲法:第一个故事是为“物”而读,眼盯夜宵,馋相毕现,描写细腻,真切感人;第二个故事是为“读”而读,自我慰劳,对狗倾诉,煞有介事,饶有情趣;第三个故事是为“心”而读,由读书谈及为人处世,仁心可嘉,意蕴深长。如此设计,不仅符合人物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显现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逻辑性,看似信手采撷,实乃匠心独运。其实,人生就是一部大书,走“进”书的过程,就是人生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有书作伴,此生不再苍白。


“宁静致远”主题

【主题说明】

宁静致远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能宁静高远,哪怕身处再偏僻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这样的地方偏僻,孤寂。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其难得。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倘若把握不了自己,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别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

道家葛洪曾说过:“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杂务缠身,与其紧张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宁静下来。宁静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浅薄、粗俗等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它不但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更能让你享受生活的安宁。所以,摒弃浮躁,忍耐寂寞,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乃至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名家选文】

心灵百叶窗

刘心武

心灵荫翳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注入阳光;顺利得意时,我们需要让自己冷静自省。心灵的百叶窗调整着我们的心境,也调整着我们的人生……

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如果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那么,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醒悟——即使你的作为已接近至善至美,但他人仍会严酷地审视你哪怕是一丝的不妥、一毫的疏忽。你要习惯这种人类的心灵碰撞现象——其实,你作为别人的一个“他人”,那审视称量的眼光,又何尝不苛刻?

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瞭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一种变化的互动关系。而一般的窗帘,比如左右开合的布制窗帘,又有着要么遮蔽要么豁然的弊病。还是百叶帘好,它可以使你与窗外的光线与风景的关系随时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让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选自《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赏析】《心灵百叶窗》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篇优美的哲理散文。作者巧妙地将心灵的调节与生活中的百叶窗联系起来,进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要把自己的心灵调节在自己最恰切状态的主旨,既给读者以无限的智慧启迪,也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

首先文章结构严谨。文章一开始作者结合生活中的状况,提出观点“心灵的百叶窗调整着我们的心境,也调整着我们的人生……”接着从成功发财、中间状态和生命的不同时刻几种情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百叶窗对人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其次文章语言形象。文章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将“捧场”“阿谀”“嫉妒”“怀疑”比做光,将对心灵的冲击比喻为“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取得成绩后所面临的情形。可以说,这样形象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学生例文】

给月亮的一封信

我喜欢炽热的阳光,也喜欢闪烁的星光,却最爱你那宁静柔美的月光。你那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你那宁静而不张扬的光亮,是心灵的本色,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追逐的方向。

面对你,心中总会有莫名的感动。没有阳光的炽热与张扬,也没有星光的闪烁与声张,每当夜幕降临,你总是静静地挂在树梢,用淡淡的目光俯视大地。你是在凝望某条河流某处山冈还是某家的灯光?每当注视你的时候,即使再烦躁的心情也会化为一缕青烟,内心的忧伤与惆怅会在和你相对之时烟消云散。因为在你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心如止水的恬适,感受到的是一种泰然自若的安然。

面对你,心中总有一种敬佩之情。人们经常会奋力向前奔跑,为的是追逐前方那诱人的地位、财富、才华、声望。也许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人们往往会在脚步匆匆、人群攘攘中丢失那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本色。于是许多人抱着患得患失的心态品尝着名与利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怀着忧心忡忡的心情继续前方迷茫的路。他们如何知道,一旦失掉心灵的宁静,就不会得到渴望已久的幸福。

而你却不一样。几多月圆,几多月缺,饱经千万年的风霜,你依旧是那么澄澈、明亮。即使喜怒无常的天空呈现给你的不是笑脸,即使调皮的白云遮住了你的面庞,等到第二天,你还是会像往常那样悄悄地出现在树梢上,用那柔和的月光抚摸大地、小河、沙漠、荒丘……所以我相信,你有着湖水一般的平静,有着高山一般的稳重。所以我断定,那“采菊东篱下”的陶公,那“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从你那里汲取了养分,心灵才会变得那么平静,淡定与从容。

有时很羡慕你的洒脱,你的随心所欲。没有世俗的羁绊,没有名利的纷扰,你心中自有一片宁静的天,自己演绎自己的一番精彩。其实,也有人会说“身处世间,身不由己”。但是不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的心中真的没有一丝欲望,真正做到心如止水,那么即使身处闹市,心也不会有一丝浮动。

在我心中,你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随时邀你出来,说说心愿,聊聊梦想,诉述衷肠,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你那里掬一捧月光,装进我的胸膛,让这如水的月光一点点内化为生命的芬芳。

真心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将你放在心底,在心情烦躁之时,邀你出来,指引方向,也愿你永远澄澈明亮。

【简评】这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散文佳作。一般作品往往直接结合生活中的浮躁现象对心灵的宁静进行分析议论。本文作者则结合作文材料,选择了宁静柔美的月亮作为诉说对象,把夜深人静中的月亮视为一位知心朋友,在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口吻,写出了对月亮洒脱宁静的感动、敬佩之情。同时作者又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和月亮的特性进行比较,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自然,行文收放自如,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拓展训练】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改写如下:未被占据的空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泰戈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几类人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

4.简要分析本文在议论分析时运用了哪些方式。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老的智者,让一位年轻人列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年轻人列出了自己内心向往——爱情、才华、权力、财富和声望等。但是,智者却认为还缺少一样是最重要的。智者说,如果你缺少这一点,你所拥有的都会变成可怕的痛苦,成为你整个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沉重累赘。于是,智者将他所有的答案划掉,然后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几个字——心如止水。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文题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浮躁、贪婪、逐利的现状设计的。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在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即美好事物和心如止水,同时也给我们的构思和立意设定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展开联想和思考:(1)何为心如止水?心如止水并不是心如死水,并不是让我们对一切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毫无热情、冷若冰霜。心如止水实际上是指心灵宁静、内心平和、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如埋头治学、潜心科研的学者,如虽平凡但依然专注本职工作的人,如尽职尽责、不贪慕荣华富贵的干部等等。(2)为何心不能如止水?不能心如止水,实际上就是心灵的躁动。其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心中不平,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二是心中浮躁,心中充满骄气和躁气;三是心中有欲念,贪慕荣华富贵和名利。心灵的躁动会让人在种种名利诱惑面前难以把持,汲汲于富贵,心神不宁,躁气附身,学不进,坐不住,卧不宁,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心灵充满了噪音、杂质,终致荒时暴月,终年无收。(3)心如止水有什么作用?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心灵宁静者虽没有重权厚禄,浮华如云。却有一份心平气和、静心钻研的心境,并凭借聪明的心智和智慧的积淀,勘破一些俗事,收藏一些永恒,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4)如何做到心如止水?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要做招摇的枝柯,而是如静默的根系,深扎土中,不为风雨所撼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在扎实奋斗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拟题列举】

给心灵降温、以静应变、心如止水、宁静以致远、守望宁静、心远地自偏、守护心灵庄园。


【误区指津】

1.信马由缰。有的学生审题时没有确定文体,写作时随意挥洒,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记叙喜欢说理,议论偏好描述,说明又穿插抒情,误以为这是展现个性,展示风采,结果让人分辨不清文章是什么文体,最终被打入文体不规范的行列。

2.罗列材料。在行文时,有的学生为了让内容“丰富”起来,把与材料中“心灵宁静”有关的事例不加思考地一个个照搬罗列上来,并且缺乏具体的分析议论,使得文章没有层次感,结构不分明,内容没有深度。

3.泛泛而论。因受思想认识的约束,有的学生往往对“心灵宁静”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外在现象大说特说,所引用的事实也停留在同一层面,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无法由此及彼地说开去,以致分析肤浅,泛泛而论。


作文升格示例

【一类文】

心灵的逍遥游

人生路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名利如烟,繁华成昨,唯有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才会令生命添彩,让心灵逍遥一游,让生命如花绽放。

心灵之翔,让自我的坚守助你起飞。“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唯有守住自己的心灵花园,才能无拘无束地起飞。《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以说是一位圣人。我们不是圣人,可我们要守信自我,聆听心灵的呼唤,踩住灵魂的节拍,“两耳不闻他人语,一心只把自己做”,让自我之翼展翅于青天。

漫漫旅程,让恬淡的心境赐你力量。“人生似一首诗,微笑地对它,拾取点点诗情,片片诗意”,季羡林的话道破了他一生的追求。民国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浮沉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的确如此,境由心生。假若人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心中只有那扰人的八九,其人生之路必定负重如山,举步维艰。唯有常想一二,用心感恩,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才能化解并超越苦难。一位智者对前来造访的年轻人指点的话语,没有名篇巨幅,更不是点石成金之术,只有四个字:心如止水。让心静下来,生命注定精彩。

风雨来袭,让高远的眼界伴你翱翔。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由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却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而高出一般的眼界便是它的密码,一旦触动,它便潮水般地包围你,拥抱你,温暖你。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财,剃发皈依佛门。有人不解,有人讥笑,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他拥有高出常人的眼界,终成一代宗师,翱翔于心灵之空。

禅宗有一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心灵的开阔与否决定了人一生的心境如何。让心灵逍遥自在地遨游,于高空处俯视生活,才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一切都只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最高的高度游目骋怀,还会有诸多苦恼吗?“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奇妙瑰丽的图画。而我们不也应拿起生活的画笔,画一幅心灵的逍遥游吗?

【点评】作者巧妙地将庄子的“逍遥游”运用于文章题目中,表面看来似乎与“心如止水”矛盾,其实题目准确而形象地阐释了作文材料的主旨,并且与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文章观点鲜明,文脉畅通。开始以形象的语言引出观点,接着从“心灵之翔”“漫漫旅程”“风雨来袭”三种不同的情形展开分析,最后以优美的语言总括全文,概括主旨。文章材料典型,论说有力。作者在文中除运用课文所学的材料外,还选用了《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以及季羡林、于右任、李叔同等人的有关材料,并结合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文章的观点“让心灵逍遥一游,让生命如花绽放”,论证言简意赅,充实有力。

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7分。


“诗意家园”主题

【主题说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名家选文】

开辟心灵的后花园

王开林

先引用一则小笑话,版权归大文豪苏东坡所有。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真可谓人不堪其忧。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编出许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一笑能解万古愁。一则小笑话的译文是:

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一个说:“我生来未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往后发了财,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同,要吃饱了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

这两个人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以令人喷茶喷饭。

笑过之后,你我反躬自省,比起这两个可怜虫来,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当然啦,你我都不是那种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蠢猪,也不是那种吃了又吃的饕餮之徒。我们会将理想的基准线至少拔高一千米,从生存层面拔高到生活层面上来。但离生命的层面仍有一千米的落差。活着(生存)——活得体面(生活)——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理应层层推进。

“我将不甘平庸!”你也许会指天发誓。

具体的做法,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总之,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趣,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越大,你的羽翼越丰盈,你便越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说到底,没有较高的精神寄托便是平庸,平庸便是俗,俗是一种心灵的炭疽热。这病,不必求人去治,自己便能找到疗救的办法。

我认识一位“俗骨铮铮”的小青年。他的聪明导致了他的懒惰。他有足够的“本领”把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他的工作还凑合(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两匹马加两只虎,马马虎虎),但业余生活毫无亮色,只是打打麻将,或去低档舞厅歌厅里混日子,

俗得都快提拎不起了。有一天,他觉得这种无聊的日子该有个尽头,便跑来向我求计。我问他:“你先前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小时候喜欢过书法。”他挠着头皮,总算想出这么个答案。“那你就去帮王羲之扫扫地,帮颜真卿浇浇花吧。”

他从我家里搬走一大捆废旧报纸,借去一大摞碑帖,真就摆开功架老老实实地向王羲之和颜真卿讨教一招一式。隔了一段时间,我在附近的公园里遇见他。他的神气竟迥然不同了,不仅原本灰白的面颊转为红润,而且久已黯淡的眸子里也有了光亮。一支短短的毛笔便撑起了他的整个精神脊梁,这太神奇了。

平日谈话,我最不喜欢听人用慵懒的语调时不时地嗑出一句“没劲”“无聊”“闷得慌”之类的口头禅。这表明他精神空虚,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同时也表明他正向碌碌无为的现状缴械投降。当生活淡成一杯白开水的时候,你是努力去找寻与之相匹配的茶、糖、咖啡,给它增色增味,还是用“知足常乐”的老奶奶哲理和“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少奶奶名言自欺欺人?这就看你是不是愿意让自己身上的俗气和暮气日益加重,也就是说,得看你是否甘于平庸,肯不肯让羽翼完全丧失飞翔的愿望。

不甘平庸的人必然会努力给自己的精神开辟第二空间,那将是他的后花园。在那里,他可以尽兴呼吐心灵中的浊气和俗气,重铸更亮泽更馨香的自我。

(选自《解放日报》)

【赏析】一个人的精神乐园或精神的后花园称为第二空间。这一空间越大,我们的羽翼越丰盈,越能品尝世俗之外的快乐,并重铸馨香亮泽的自我。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都会被这一朴素的哲理打动。文章没有大段的说理,而是通过书本故事引出感想,又借用生活中的事例将这一感想升华为既朴素又深刻的哲理,并让这一朴素的哲理缓缓流入读者的心扉。


【学生例文】

身处纷繁心存诗意

曾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夜晚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时,误将窗外投射入内的皎洁月光当做手帕,弯腰拾了一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恰好经过目睹此景,大为感叹后写成了散文《月光手帕》。小姑娘怕是并不快乐,或许她的亲人正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令我们感受到她心中的诗意。

是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担压得我们难以承受,可生活中又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心存诗意。

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所谓诗意,便当如此。心存诗意,存的并非勇气,也非毅力;它不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击败困难的利刃坚盾,也不是一旦缺少了我们便难以维系生命的空气与水。但之所以认为应当首先学会心存诗意,是因为它是得以区分生命是行尸走肉还是充实多彩的人的根本,也只有它才能使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忙碌纷繁的世界却能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勾画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丰子恺,文学作品中一箫一剑走江湖的侠客,品茗独居看花落的隐士等,正因为他们追求诗意,心存诗意,才美化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身处纷繁,也能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只是如今的社会,诗意似被埋没,成为最不起眼的存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重复着家、学校(单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金钱、名利被某些人推至顶端,无数人伸长手、踮起脚去夺,并未意识到脚下被踩住了的诗意发出的悲鸣。这样的生活或许被称为生存更为恰当,因为我们不断承受负担的重压,而追求不了美好。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社会中接二连三的轻生事件,有多少人抛却世间一切,自高处一跃而下,他们在死亡之前想到的是什么?他们有的得到了可观的薪资,有的拥有了普通人奋力追求的地位与财富,却为何还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美好了吧?回头一望自己走过的路,竟是一片荒凉,堆砌着的是冷冰冰的金钱,地面干涸龟裂,连一朵小花也寻不见。如此可悲!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停下匆忙的脚步吧!欣赏那些被错过的风景。”只是真正停下的人却少之又少,整个时代、社会都以高速度向前迈进。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历史。”而今我们所书写的历史是否转瞬即逝或早早夭亡?是否枯燥或千篇一律,连自己读罢都味同嚼蜡?然而总有人仍能心存诗意,坚守心灵的纯净:梭罗漫步瓦尔登湖畔,吮吸的何尝不是自然的诗意?刘墉为几只蝉停下脚步,感受的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诗意?一个心存诗意的人才能活出诗意,才能在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负担之时仍不懈地寻求生活的美好。

我们或许挣脱不了时代给予的命运的束缚,或许逃不开社会的节奏,但是我们可以心存诗意,在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早有诗人说过:“心远地自偏。”心中所存的诗意,不仅能美化生活,更能使我们追求更多,享受更多。

即使身处纷繁,也请心存诗意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简评】文章由一则故事起笔,得出“我们首先应当学会心存诗意”的观点。中间主体部分则综合运用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充分而有力地阐述了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对材料能信手拈来并能作恰当的详略处理,显示了较高的选材组材能力。语言简明流畅,思路有序缜密,思考颇见深度。


【拓展训练】

竹的记忆

程乃珊

已有80年历史的弄堂正值大修,一车车沾满泥浆黄沙的竹竿,被粗暴地卸下扔在地上,谁都无视它们的存在,谁都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躯干。竹枝无语,默默地躺着,还得抵受暴雨骄阳的辱侵!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建筑工人,像变戏法一样,从腰间抽出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将竹竿一支一支组合起来。刹时,富有英伦风韵的老建筑前,平地而起一片由竹子架构起的几何平面图。那几根曾与污泥黄沙共处的竹竿,顿显万竿风情,为西洋建筑罩上一层很中国的图案,相融相辉,以如此简单的力学原理,组成一组极有现代感的装置艺术。但见那沧桑感极浓郁的黄褐色一片,独对着被密密集集的玻璃幕高楼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天际,呈现出一派很有悲壮色彩的建筑美,有一份沉默的天长地久的执著。竹的坚韧挺拔,对着那簇簇亮晃晃的玻璃幕群,显得那样诚实可信!

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高科技后工艺产品,可以取代竹制品的功用,但永远取代不了那活在我们记忆中的挺秀颀雅的竹影。

江南多雨,最有利于竹子生长,难怪以江浙人为基本结构的上海人,对竹的依恋,特别多一份郁深婉约的细腻。

上海人对竹的最早记忆,应该是童年座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老上海人家中,仍可见到那种竹制童车,那圆圆的像个大竹筒组成的童车,虽然没有用皮革和克罗米构成的工业产品轻捷,却恰似刚刚学步的孩子,笨拙得可爱。那用细竹篾编成的小台面、小座位,冬暖夏凉,比皮革透气且手感很亲切,很温馨。竹童车推起来会咯吱咯吱作响,那已成我们牙牙学语的伴奏,是我们听熟了的摇篮曲。

竹座车,通常搁在后门口一棵玉兰树下。

那还是在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年代,每个出出进进的大人走过我们的座车,都会停下来逗我们几下,我们不认生,因为我们认得每一个走过的大人,他们也认得我们的座车。

“唷,这部车子还是12号阿庆小时候坐的,阿庆都要上高中了,车子还这样牢……”

“我家媳妇年底要生了,我预先订好这辆车子!”

竹子不会锈,不会断裂,只要你善待它,一切竹制品都是越旧越好用。

因为竹的易生易长,竹制品向来被视为廉价品,只有在猛觉我们生活中竹突然已淡出时,才觉珍贵。

友人买了一幢建于1938年的小楼,想拆去与邻人相隔的水泥墙,竖起竹篱笆,却再也找不到会编竹篱笆的工匠。年轻工匠依葫芦画瓢编得出那篱笆图案,但风轻轻一吹,它就像纸糊般坍了下来。想叫他们去实地看看从前的竹篱笆——上海人叫“墙篱笆”,这才发现,跑遍上海,已很难再见到昔日的墙篱笆。

竹篱笆是一种十分有人情味的间隔,不像砖石、水泥那样密实封闭,竹篱笆最体现出中国的中庸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道攀满蔷薇花的竹篱笆为自己与近邻间留出各自独立的空间,隔着篱笆,邻里仍可谈笑风生,互相沟通。老话说“篱笆要扎紧”,但上海人似对此不以为然。与贴邻相隔的篱笆因为日晒雨淋,难免会风化折断,有的给淘气的男孩子抽出几根做三剑客的宝剑。篱笆会日渐稀疏,但上海人一般不大着急去修补——几十年的老邻居,紧张点啥。

留着那个隙虚,借一把榔头,递支烟,交换只鞋样,还方便点。

竹篱笆在十里洋场上海滩,有种鸡犬相闻、睦邻情深的人情味,令我们身在都会,仍可领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情趣。

今天,一道水泥钢筋墙再加上尖锐的铁藜栏将我们与邻里隔开,有的还装上红外线保险装置,真不知这当属科技进步还是人文的退步?

现今我们身在都会,目之所能触到的竹,大约除了竹竿,还有炒来吃的竹笋,其他已是少之又少。

随着烘衣机的普及,连最常见的晾衣竹,都已不见。说到晾衣竿,也曾是一道极有人性的城市记忆,虽然有碍市容,但那伸出窗外、展示在沿街门口人行道上的千竿万枝万国旗般的晾衣竿,在窄壁拥挤的弄堂,那洗了晾着的旧绒线、鲜俗的大红大绿的床单,坦白地一展无遗,潜伏着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味,而在这层层万国旗飘扬之际,给我们一种“家”的感觉,显着几分古朴的图案美。

没有经历过一点小小的沧桑,是不大会体会竹的意韵的。而今时髦居家,都时兴放一盆喻意“节节高”的宝塔样的竹,还有富贵竹,那是南方传来的习俗。但一般上海人,大多会在窗台茶几上,置一盆文竹,虽此竹非那竹,却包含了竹的意韵,犹如一则典故,把红尘浊世的喧闹,化为一份宁静的和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组对比的内容,并说说运用对比的作用。

2.第二段画线句:“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联系全文看,竹子身上体现出来的“儒家伦理”除了“悠闲和淡淡”外,还具有哪些特点?

3.有人认为本文忆竹,是叙述竹子在生活中的作用,赞美竹的风韵,也有人认为本文是借竹子表达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怀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述理由。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竹的记忆》自然勾起我们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唤起我们对于诗意生活的遐想与思索,但值得回忆的不只是竹,还有老街、小巷、旧屋……你能选择一个对象写一篇文章吗?字数在8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题目本身呈现了极其开放的写作范围,它把写作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回忆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如题目中所呈现的一类实物,也可以是音乐、儿歌、儿时的游戏等内容,这样可以从虚实角度择取新颖的事物。但是,我们必须审清开放背后的限制所在,那就是:这一事物能唤起的是美好的回忆,同时向诗意生活这一立意归宿。这样的话,构思过程必须关注开放与限制间的聚合点,捕捉那些足以承载自己对于往昔美好而具有诗意生活回忆的事物。具体行文中,回忆的事物是表达的具体对象,但是需要突出的主旨和中心则必须指向“诗意生活”的思索。当然,文章可以单纯地通过追忆来表述事物所蕴涵的诗意与美好,让细腻的叙述与抒情来完成对于诗意生活的传达。但是真正把文章引入深刻的却是对于诗意生活的思索:我们可以从对于诗意生活的追忆中,探求保持那份诗意美好心境的关键所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保有诗意;我们也可以从题目中的一个修饰语“往昔”出发,引出今昔对比,思考命题人真正的命意所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回忆才能抵达诗意。


【拟题列举】

水桥倩影、那条小路、路转溪桥忽见等。


【误区指津】

1.行文囿于事物本身。命题本身要求从事物的回忆出发指向“诗意生活”的思索。着笔不应该仅仅从回忆出发,单纯回忆与事物本身的往事,或者,单单描写事物本身,写成一篇写物类作品。

2.事物选择缺乏高度。把引起美好回忆的事物定位为娱乐工具,诸如:游戏机、扑克牌等等,这些无疑都是立意不高的。对于美好、诗意的理解自然产生偏差,很难形成切中题意的文章。

3.议论抒情脱离主旨。对于事物本身追忆叙述过程或者由之引发的议论抒情文字脱离叙述本身所蕴涵的诗意美好,也是往往会出现的失误。应该避免在议论抒情中作无谓的引申,游离命题要求的写作中心。

4.标签化处理立意。行文中淡化叙述,而更多地如同贴标签式地表明这就是诗意的生活云云,也是行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在行文中关注追忆的过程。


作文升格示例

【一类文】

浅诗意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如是说。

这样的一句话适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澄澈的心境去静静地品味。然而很少有这样的日子,能够让我们真正地放下一切,专注地面对这句话。所以自己一直以此为借口,来刻意疏远或者逃避。我曾经固执地以为诗意就如阮咸,无论生死都怀揣自己心爱的琴;诗意如孔明,躬耕于陇亩之间;诗意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彳亍;诗意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的生活平淡多过波澜,无法时时处处地去刻意寻找这一分诗意,于是渐渐地习惯了在这波澜不兴的日子里用心去储存点点滴滴的诗意。小小的心脏偶尔也有满满溢出的感动。

在早餐的时候带着还没睡醒的朦胧睡眼吃到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豆浆油条粢饭糕,味道虽然平淡,却回味悠长。又想起初三的早晨急急忙忙,早餐就一直是这样的搭配。这样的味道烙印在了记忆里,到现在还忘不了。有时候回忆过去,都会生发出淡淡的唏嘘。人类都是念旧的生物,那时候的云淡风轻,那时候的嬉笑吵闹,那时候的音容笑貌,在现在、在未来的我们眼中,都会是那样的一段浅浅的诗意时光。

现在的生活节奏紧凑,应接不暇的事务让我们连喘息的时间都不能有,尽管自己也曾有过抱怨,有过失落,有过惶恐。但是我依旧觉得其实现在的日子很让人充实,看见自己一点一滴成长,一步一步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就陡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我突然开始喜欢趴在桌子上走神地看着外面慢慢飘过的浮云。我觉得它们像极了我们,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四散分离。于是越发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光。或许在明年的六月,在那次我们都不愿迎来的考试还是到来的时候,当我们终于以为能够走出这所曾经幼稚地以为是牢笼的地方,我们是不是还会记起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有洁白的云彩飘过了我们的学校、教室,还有我们的心呢?

只是当我们再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看着曾经的座位业已易主,放着不再熟悉的书包和茶杯,坐着不再亲切的面孔,我们是不是能够再记得一个词语叫睹物思人?在这里的所有汗水,所有泪花,所有喜欢的老师同学,所有浅浅的诗意都会悄悄地涌上心头。

其实这些都已不再重要,一切都要放在自己曾经稚嫩如今成熟的心里。浅诗意,让我们永远都在一起。

【点评】本文贵在立意上的匠心独具。在比较中给自己的追忆界定一个概念:浅诗意。这样深刻而又意味独特的领悟由一颗稚嫩的心生成,可谓难能可贵。同时,在具体阐释诗意生活的过程中,很娴熟地驾驭了过去如“豆浆油条粢饭糕”式搭配的早餐,现在如天空“飘过的浮云”,将来如高考后对于高中生活中一人一物的追忆设想等材料,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三度空间中游刃有余地挥洒。行文过程淡化叙述,但高度概括的语言使得叙述以一当十,蕴藉有致。更为难得的是叙述议论抒情水乳交融,使主旨水到渠成,不着痕迹。


“珍爱生命”主题

【主题说明】

生命是一张不能返程的船票,那么就把它攥在手心里,倍加珍爱。再漫长的生命在时光的汪洋里不过是白驹过隙,我们没有理由任意挥霍它、践踏它,那么就把它贴在心窝里,时时呵护它。存在即合理,就让生命绚烂地开放吧,即使惊涛骇浪,我们也要溯流而上;即使千锤万击,我们也会百折不回。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一切生命,你的生命就拓展了无限的宽度!


【名家选文】

我的生命中有了你

韦 娅

晦暗。大海在悸动。

我摇曳着,四处是暗海的嚣张。此刻我除了听天由命,别无选择。

数月前的某一个秋叶飘摇的黄昏,一位高深莫测的白衣护士神秘地对我眨了眨眼,然后说,你怀孕了。于是,从那个神奇的黄昏开始,我就在惴惴不安,等待这个辉煌而神圣的时刻。

可是我竟一无所能。我不能做什么,不愿听什么,也不愿说什么。我的腹部仿佛正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欢乐与痛苦相互纠缠,把我拖向神秘的死亡边缘。我在等待一个神秘的宣判,告诉我,生命将带给我怎样的奇观,抑或是死亡。

我在海的挣扎中,倾听大海一浪高一浪的无边的喧哗。

这是生命从母体中剥离的痛苦,这是生命创造的最好冲刺。我在生命翻腾的欢乐中,听任泪水在脸面大雨滂沱。

泪光里,我在等待你神奇的降临。

护士在一旁忙来忙去:你真勇敢,你可以哭一下,或者叫出声来,可能会减轻点负担。我不作声,额头沁出微微的汗珠。我感觉着一阵阵紧锣密鼓般的激战,从海的深处传来。我柔弱的身驱在激烈的战栗中,窒息了又苏醒了,生还了再投入更深的窒息,茫茫的大海上,滚滚而来的巨浪毫不留情地将我掀起来,然后一次次,扔向深渊。

夜在迅速而激荡地来临。我的意志在苍茫大海的深处翻卷升腾。我洁白的牙齿战栗着紧紧地阖拢,生怕一张口便失去了意志。无声的泪流将毛巾湿透了,汗浸透了衣衫。是什么声音在飞旋的深处呐喊,如飓风般掠过我的心空?

我仿佛听见了你的遥远而神奇的呼喊。水在旋转,浪在逆流。黑暗与光明若雷鸣电闪,迅猛而激烈地交替呈现。我疲惫的思绪再一次亢奋起来,迎着你光和热的谜圈,奔腾而去。

哦,我渴望你,我的孩子!即使是以我母体的生命去换取你的到来,我也将在所不辞了。来吧,来吧!燃烧我青春的身躯,让我在呼唤中迎接你。

我却已经力所不能及了。瘫软的身躯无能为力。多希望有人来帮助我,帮助我走出这生命的谜圈。可是我不能求助于人了,苍茫的大海里只有我,只有我和你共同努力地,创建我们共同的生命!我感觉我累极了。我听见白衣护士朦胧而遥远的声音:快了!快了!

这就是你即将要到来的讯息么,我渴望的太阳?我企盼你在大地下沉之前,呼号着升腾出世,在黑暗的大海的尽头,以你火一般绚丽的姿态,炽热奔腾而出,照亮我的世界。

快了,快了!看见了!

这就是生命的礼赞么?这就是黎明到来之前的最黑暗的搏斗么?我听见呼唤生命的呐喊。我看见巨浪滔天的暗夜的尽头,正初染开愈来愈浓烈的霓光,水色如火如荼地展开明亮的翅翼,轻盈地飞旋而来。海底无际的深浪在颤抖中,决堤般汹涌而去。整个世界在奇异的快乐中,呼啸着下沉……

突然,一个骄傲而神气的哭声,撞响我的心壁,交响乐般牵动窗里窗外一片欢腾的合声:

一个男孩!

一个灿烂的太阳,喷薄而出!

哦,我的孩子!在这迎接生命的快乐中,你与我经历了共同的生死体验。你毫无顾忌的哭声,是向世人宣称你壮丽的到来么?这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不可更改,不可代替,也将勇往直前。

于是,我的生命中有了你。

从孕育你的第一刻开始,你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听着你呱呱落地的哭声,看窗外的太阳鲜明亮丽,我心里的快慰无穷无尽。真想告诉你,从此,妈妈的生命便有了新的意义。将来无论何时,你都如太阳般暖热在母亲渐渐模糊的视域里。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将为你而骄傲。

(选自《香港抒情散文》)

【赏析】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般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痛苦与欢乐、生与死相交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自身生命的珍爱,更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就要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儿子的珍爱。作者以女性独有的体验将新生命的诞生写得如同小夜曲般优美,又如惊涛骇浪般扣人心弦。

作者别出心裁地用了大海、巨浪、雷鸣、电闪、太阳等一系列繁复的意象,把新生命剥离母体的过程形象地表达出来。

文中充满着对新生命的呼唤与礼赞,珍爱新生命的感情溢于言表。读者从“我”痛苦的呼唤与企盼中不仅感受到母亲创造生命的激情和母爱的伟大,而且深深感受到: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这完全是一篇体验生命的散文,意象的营造和独白式的表述融为一体,把新生命诞生时母亲的心理与生理的感受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大海的意象,蕴涵丰富,诗化的语言,使散文有如散文诗似的优美。


【学生例文】

善待生命

时间如此匆促,翻开一页日记或者看到一张曾经在一起哭过笑过的面孔,总会想到一段往事,一段曾经在生命中无数次出现,却无数次为你所忽略的往事。

一段往事,在生命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正如一滴眼泪,在水的世界只是平凡的一滴。无法逃脱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在一些波涛翻滚中,连微波也不是,属于它的只是一滴无法回到大海的水,一滴在瞬间有了情感与信念的水。

当一种生活被演绎,一个生命成往昔,一种人生的姿态也便渐趋展露无遗。面对时间与岁月,无论前行的脚步有无信念,无论如何去随波逐流,无论沉沦还是复苏,一切的意义都只是一种瞬间。常常让生命去面对的是来自何处,情归何处,或许想到的只是一粒尘埃。处变不惊的生命,遇险不馁的生命,无人知晓而独自灿烂的生命,不被理解依旧自爱的生命,身处绝境而九曲不悔的生命,可以超越时间,超越人生的庸常。因为,在千百次失败之后,总有一种努力不会失败;在千百次凋谢之后,总有一种繁盛不会凋谢;在千百次平庸之后,总有一种向往能够到达生命的极致。岁月如河,生命如歌。

一种日子过得太久,就会习惯于这种日子,一种生活重复过多次,更会习惯于这种生活,比如消闲而或无所事事,比如忙碌而或不知所措,比如随遇而安而或执意追求。任何生命都是时间与习惯的奴隶,但是任何生命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走方式,在生活中迷失而又在生活中复苏。走出生活的繁复与琐细,站在高处,懂得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时间的一维性让我们做这些,就不能做那些,处在这一种场景,就无法置身另一种场景。于是生活中也便有了无数的遗憾,无数的失意,错过了有些人,错过了有些事,或者错过了许多种执意与情感……

只要出于爱,只要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只要珍惜每一段有缘共肩风雨的友情与亲情,生命便能够拥有自己的精彩,在岁月的风尘中陈如佳酿,在时间的荒寒中灿如花开,即便行至水穷处,也会坐看云起时。

善待生命,就像善待一朵花的盛开,用欣赏的目光;善待生命,就是善待一段时光,用珍惜的姿态;善待生命,就像善待笑容与哭泣,笑的哭的样子都是生活的常态。

善待琐碎中的每一个日出日落,善待平凡,或许便是对生命的善待。

【简评】这是一篇情理交融的散文,作者以理性的眼光分析了生命的两极,即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分析辨证而中肯。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不在娓娓说理,而在于讴歌积极进取的生命,向读者指出善待生命的意义,因此作者在说理之外,任由自己感情的宣泄,如长江大河汪洋恣肆,势不可挡。作者说:“处变不惊的生命,遇险不馁的生命,无人知晓而独自灿烂的生命,不被理解依旧自爱的生命,身处绝境而九曲不悔的生命,可以超越时间,超越人生的庸常。”“因为,在千百次失败之后,总有一种努力不会失败;在千百次凋谢之后,总有一种繁盛不会凋谢;在千百次平庸之后,总有一种向往能够到达生命的极致。岁月如河,生命如歌。”像这样的句子,既告诉了我们生命行走的方式,又让我们铭记,热泪盈眶,而这样“煽情”的句子在文中屡屡出现,使得全文具有了种种不可遏止的情感力量。


【拓展训练】

生命壮歌

秦牧

生命现象是一个很奇特深奥的现象,闲来披阅报章杂志,常常读到一些感叹生命坚韧的篇章。例如:在几千米的高空上,都可以发现蝴蝶;在几乎接近沸点的温泉里,也有生物在活动;深深的大洋底层,有水生动物在繁殖;南冰洋零度下的冰水中,也有不少的水族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作者笔记中,关于某些普通生物极不平常的行动的描绘,也很令人震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有一篇题为“麻雀”的,记叙他见到一只母麻雀,为了保护幼雏,昂然挺身,准备和一只狗格斗。它的英勇气概,居然使狗为之退避,使得旁观的屠格涅夫为之赞叹。我还读过一篇外国猎人的随笔,说他严冬之际,在一个结冰的野外小湖旁边,正在伺机狩猎,突然一群大雁从半空降了下来。它们是下来饮水的,但是冰层隔断了水源。这时,只见为首的大雁勇敢地腾身飞起,又像飞机一样向下俯冲,腹部出力地撞击冰层,磅磅作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动,终于使薄冰断裂,露出一个窟窿来,群雁能够就着那个冰洞饮水了。那位猎人说,当他看到这番景象,他被感动得目瞪口呆,忘记开枪,终于茫然地伫立着,望着这群征雁饮罢了水,飞去为止。

和这类事情异曲同工的,是日本有一位旅行家说他在喜马拉雅山谷地,发现许多蝴蝶扑打着翅膀向高空冲去,一次又一次,尽管屡次失败,它们仍然奋斗不懈。雪地上终于覆盖着大量蝴蝶的黄翅膀……有一个青年告诉我说,当他读到这段描写的时候,不禁哭泣起来了。

我相信,为这一类现象所激动的,绝不只是一个屠格涅夫,一个猎人,一个青年。我们自己不是也常常有类似的感受吗?当我们听到:一只燕子,为了越冬,常常飞行几千公里;一条鳗鲡,为了产卵,常常从内河游向远洋,征程一两千海里;一只蚂蚁,能够搬动比它的体重重10倍以上的东西;一只蜜蜂,敢于不惜牺牲去螫一匹马或一头熊的时候,不是也常常为之激动不已吗?至于好些蜘蛛,为了织好一张网,不管风吹雨打,艰苦从事、百折不挠的坚毅表现,人们看了受到感动,因而奋发图强的事例,在史书里,也是屡有记载的。

也许有人说,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生命有这么大的韧性,不过是它的本能罢了。是的,普通的生物的行为,谈不上是什么信念的执著和理性的选择,大抵总是出诸本能罢了。但即使仅仅是出诸本能,也仍然令人赞叹不已。为什么比它们巨大千倍万倍的生物,有不少,生命的韧性看起来倒反而不如它们呢?

人类所以会被这类现象所感动,探索起来我想是饶有趣昧的。一个人和一条狗或一匹马之间,有时还谈得上感情沟通,但是对于野外素昧平生的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根本谈不上存在什么情愫,但人有时却被它们的行为所震惊,甚至感极泣下,其秘密何在呢?我以为:这是由于它们使我们想起作为同类的人的某些勇敢坚韧的行为,因而也就受到感动了。

有人说,古代神话的存在,是人类渴望战胜自然的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人能够被某些小小动物的生命现象所激动,我想,正是人对于同类中某类行为的崇敬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

人们平时对于某些人的坚毅、刻苦、勇敢或者智慧存在敬爱之心,看到动物也表现了类似的现象的时候,心里潜藏的东西被掀动了,翻腾到上面来,于是对动物也仿佛有一种重爱之情了。一个对于某种品德丝毫不存在向往之心的人,看到那类现象,却是漠然无动于衷的。一个习于懒惰,丝毫不知道勤奋可贵,或者一个懦弱成性,完全不想培养勇敢品格的人,即使知道一只燕子,正在从事千里壮飞,或者看到一只大雁,居然以胸脯猛烈撞击冰层的时候,哪里会有什么感动可言呢?

因此,人对生物的这种奇特感情,说穿了,不过是人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已。

如果我们不斤斤纠缠于虫鱼鸟兽这些形象之中,就可以透过动物看到人,领会不少人对于坚毅、刻苦、勇敢、智慧这类美德的由衷敬仰。

如果说,虫、鱼、鸟、兽有时竟出现了那么令人瞩目的行为,有思想,有感情以至具有信仰的人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所能够使人受到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读历史,有时固然令人十分痛苦,但是那些志士仁者、名将学人的事迹,却一直使我们的心弦为之颤动,这可以说是学习生活中最愉快的享受。

对个人的作用,作出过分夸大的估价,谁都知道是不当的。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群众集体创造的。但是个人的行为只要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却的确可以发挥异常巨大的作用。我们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了,试想:爱迪生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面貌;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怎样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琴纳医生发明了种牛痘,竟使猖獗流行于地球上的天花到了当代终归全部趋于消灭;达尔文的发现,怎样使人类认识了自己并使生物学跨进了新的境域……

从前面提到的生物现象,使我想到人类社会中的现象,生命,有的像一个泡沫,有的却可以谱一阕壮歌。对于好些人,只能碌碌无为地生活,可是在某些人身上,却能够发挥多么巨大的潜能,绽放多么美丽的花朵啊!


【阅读思考】

1.阅读全文,理解“生命壮歌”中“壮”的含义。

2.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1)人对生物的这种奇特感情,说穿了,不过是人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已。(2)生命,有的像一个泡沫,有的却可以谱一阕壮歌。

3.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简要分析本文的思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种思路。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以“精彩的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体裁不限,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偏正式的作文题,写作的对象是“生命”,如果换成“生活”“生物”等,则视为离题;写作的重点是“精彩”,如果发表议论,则重在从三个层面论述,即“什么是精彩的生命”“拥有精彩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和“怎样拥有精彩的生命”,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发表议论。在论述“什么是精彩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精彩的生命与庸庸碌碌无关,精彩的生命与短暂和长久无关,精彩的生命拒绝懒惰,精彩的生命摒弃自私……在论述“拥有精彩的生命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精彩的生命成就自我,精彩的生命影响他人,精彩的生命有益社会……在论述“怎样获得精彩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要想拥有精彩的生命,那么就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心灵的美好,思想的净化,行动的合乎规则。如果写成记叙文,就要围绕“精彩”构思,写出“精彩”的片段或“精彩”的过程,比如重症患者因乐观起死回生的故事,身陷悬崖峭壁自救成功的故事……如果写成抒情文体,可以将“精彩”的内容具体化,在结构上采用排比段落,如反复出现“我讴歌精彩的生命……”这样的句子。


作文升格示例

【一类文】

精彩的生命

大地苍凉,时间轮转,历史的长河越流越远,生命在历史中得到绽放。

走过小脚婆媳的时代,走过宫廷帝王的时代,生命回归土地,等待在一千年的壁洞里。

敦煌,一块历史沉淀的土地,蕴藏着千年的生命。悄悄地,我走进它,此刻灵魂在这沉静、大度、厚重里升华。

看过释迦摩尼佛殿,殿前的两株梧桐禅意地立在那里,似乎守护着一场生命的洗礼。弥勒佛前亦有一棵高耸的白果树,那些白果应是超脱修化的成果吧?几百岁的参天老干似乎已成了佛教的一种经典象征,正如佛教典籍的旨意,即生命的永存。而敦煌中的壁画又是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我轻轻地抚摸着这一千多年的泥土,浮躁的心得以自由地解放。虽然生命逝去了,但是他们的痕迹还在。这不由让我对那些将生命奉献给敦煌壁画的工作人员肃然起敬。也难怪他们会说:“这地方若是一进来,便一辈子也不愿再出去了。”神和佛在这里传达了人间的欢娱。

这里是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这里是一场生命与灵魂的庆典。那衣袋流溢出的颜色似乎比青山绿水还绕得缠绵。灵动的肢体,眉宇间的神秘,有一种摄魂般的力量,将人模糊的情绪惊醒。生命在这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一个民族用其灵魂在这飘动的带子上舞过千年,它们是不会消逝的生命。这生命精彩了一千年,甚至更久,更深长。

我跪在一尊高大的神像前。在这高山般雄健的躯体面前,我虔诚地双膝跪地,注视着他,久久无法动弹,似乎灵魂在这一刻已得到超脱,禁锢的心被释放,只有僵硬的躯体跪在那里。修长的手指呈一定角度向上翘起,有一种无法言状的神韵;手臂自然垂下,像是放下了一切的坦然。在这由生到死的过程中,神在众多生命前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神的伟大。

中国的佛与古希腊的诸神不同,其信仰也大不相同,虽然两者都话及到“永生”。中国的佛教似乎更重视其生命的过程,即由生到死的一种心灵提升,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一种超脱;而古希腊的诸神所诠释的是一种天赐的宿命,由诸神赋予一切的神话力量。相比之下,我却甚是喜欢这由生至死,再到永生的一种生命过程,此中的内涵也是从敦煌壁画中取得的“真经”。他们精彩的生命让后世的人不断提升与感悟,并让这种文化沉淀得以发扬。

清晨,阳光替房间开了灯,我睁开双眼,一抹浅笑表达了昨夜睡梦的无限安宁。于是,我背上行囊,踏上那追寻精彩生命的敦煌路……

【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将敦煌壁画所揭示的精彩生命的内涵一层层舒展开来,并将中国佛与西方神所表现的生命意义进行比较,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独到的感悟。以抒情议论起笔,以描写叙述结束,结构纯粹是开放性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有内蕴,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