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语文第七次适应性训练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考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卷及答案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为郎,病免,后为御史。大将军王凤以育名父子,著才能,除为功曹,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见责问,育为之请,扶风怒曰:“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及罢出,传召茂陵令诣后曹,当以职事对。育经出曹,书佐随牵育,育案佩刀曰:“萧育杜陵男子,何诣曹也!”遂趋出,欲去官。明旦,诏召入,拜为司隶校尉。育过扶风府门,官属掾史数百人拜谒车下。后坐失大将军指免官。复为中郎将使匈奴。历冀州、青州两郡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入守大鸿胪。以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久不伏辜,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坐与定陵侯淳于长厚善免官。

  哀帝时,南郡江中多盗贼,拜育为南郡太守。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曰:“南郡盗贼群辈为害,朕甚优之。以太守威信素著,故委南郡太守,之官,其于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亡拘于小文。”加赐黄金二十斤。育至南郡,盗贼静。病去官,起家复为光禄大夫、执金吾,以寿终于官。

  育为人严猛尚威,居官数免,稀迁。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时,朱博尚为杜陵亭长,为咸、育所攀援,入王氏。后遂并历刺史、郡守、相,及为九卿,而博先至将军上卿,历位多于咸、育,遂至丞相。育与博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

选自《汉书 萧育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漆令郭舜殿                           殿:主持

B.责问,育为之请                   见:被

C.以鄠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久不伏     辜:罪

D.育与博后有,不能终             隙:嫌隙

5.以下句子中,表明萧育为官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萧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   ②以太守威信素著,故委南郡太守  

③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       ④后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  

⑤传召茂陵令诣后曹                 ⑥育至南郡,盗贼静

A.①③⑥                 B   ②③⑥

C.②④⑤                D   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育为漆县县令郭舜求情,结果遭到扶风太守的指责,说萧育才姑且脱身,还有什么资格替别人求情。

B. 萧育不满意自已任后曹一职,想弃官而去,第二天,皇帝为了安抚他,任命他做了司隶校尉

C. 哀帝时候,江南多有盗贼,皇帝希望他能够为民除害,安抚百姓,不要拘于小节,并赏赐他黄金表示鼓励。

D.萧育为人威严勇猛,少有提升,他和陈咸,朱博是好朋友,互相举荐担任官职。可是后来萧育和朱博有了矛盾,没有延续友谊,世人为之感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官属掾史数百人拜谒车下。后坐失大将军指免官。

(2)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沉水:即沉水香,简称“沉香”。    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8、试分析全词的结构层次。(5分)

9、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的阳平,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遇见过一个小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忘却,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

那一天,我钻了六十里山路,赶到阳平的时候,已经黄昏了,就歇在镇南的旅店里。这个旅店很小,五排小平房;我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排的东头,窗外正好是几株苹果树,果子结得很繁,枝条一直伸到窗台,在房里伸手便能摘下来。

 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是空空的,临窗的那个床上,堆放着几个装得很好的提包,一个小女孩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果树。听见我进来的响声,她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她眼睛很大,鼻子却又小又翘,是一张十分生动的脸面,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

“你是谁的孩子?”我说。

 “妈妈的孩子。”

  我笑了,愈觉得孩子的可爱,去按她的鼻子,她却挡了我的手,问我是住店的吗,说她的妈妈在这里住了两天,妈妈到车站买票去了,准备晚上去汉中呢。

 “你真乖,”我说,“怎么不到院子去玩玩呢?”

 “妈妈让我就坐在床上数那苹果哩,说数清了,她就回来了。”

  她向我指指窗外的那棵苹果树。那满树的果子,虽然并没有熟足,却都呈着白灰色,上面似乎都噙着露珠儿。我走得口干肚饥的,一股馋馋的酸水儿就泛了上来,耳朵下分明感觉到了两个小坑了。

“这苹果一定好吃。你数了多少了呢?”

“我老数,老数不准,一遍和一遍数的不投呢。”

“你没有摘个吃吧?”我笑着说。

“怎么能吃呢?你瞧那个牌子,妈妈说那上面写着有毒的。”

原来那树干上挂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喷过农药,吃者小心中毒!”我笑了:这一种牌子,常常是树主人搞的花招,他们害怕孩子们乱摘,才想出这么个绝法儿来的。

“那是没有毒的。”我给她解释说。

“有毒!”她却认真的说。

“那牌子是假的。”

“真的!”她很坚决,不满地反驳我。

我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就一伸手摘下了一颗,自个先咬着吃了,果然十分爽口。我让她吃,她摇摇头,却一眼一眼盯着我吃,等我吃完了,在那里收拾我的床铺,她突然问我:“你怎么没有毒死呢?”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给她做着得意的鬼脸儿,就去打了一盆热水来,开始漱洗。我洗得很仔细,洗过了就梳头,搽“面友”。一边唠唠叨叨骂着这地方肮脏。末了,就又洗起了脚。但是,我却没有带擦脚布,拿洗脸手巾擦时,又放了下来,就爬上床去,撩起床单的一角擦了。小女孩一直在看着我,歪了头,眼睛眯得细细的,我觉得好玩,便说: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小小。你是城里的阿姨吗?”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的阿姨?”

“你穿得真好看,还有高跟皮鞋哩!”

 孩子的聪明,使人更爱怜了,我赶忙穿好袜子,便又要去按她那翘鼻子了,这当儿,有人在敲门。我慌乱地把床单上擦了脚的那块湿处遮掩了,将门打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笑笑地向我打了招呼,就去抱了小女孩。我知道这该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们坐八点的火车要走了。”孩子的母亲说,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让孩子吃,问孩子等得可急,数清了那树上的苹果吗?女孩儿却对母亲说:

“妈妈,那牌子是哄人的呢。”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母亲有些惊讶,“那是旅店的苹果,有毒呢。”

“没有毒。”女孩儿说,“城里阿姨吃了一个,怎么没有死呢?”

我一下子脸烧了起来,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知道孩子母亲的脸上有了什么样的表情,我低了头,不敢看她们。慌乱之间,我又撞翻了脸盆儿,水溅了我一脚,我“啊啊”叫着,赶紧端了盆子出门去了。

污水倒在厕所里,我心稍稍有些安静,但就在我返回来的时候,才走到门口,听见那女孩儿还在问着母亲:

“妈妈,咱们到汉中去,汉中是城吗?”

“当然是城。”

“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城呗。”

 “城里都是阿姨那么好看的人吗?”

“都是吧。”

“城里的阿姨都穿高跟皮鞋吗?”

“都穿吧。”

“城里的阿姨都用床单擦脚吗?”

“你说什么?”

“城里的那个阿姨刚才就用床单擦脚来的?”

我差点没叫出声来,胸口呼呼乱跳,要去推门的手垂了下来。但我立即又紧张起来,害怕她们突然出来,害怕小女孩再问我一句什么,便拿了脸盆儿,又匆匆钻到厕所去。

站在厕所里,我脸还在烧着。担心有人进来发现了我。这么一直呆了好久,看着天黑严下来了,我才走出来,下了决心:立即回房间去,向女孩子赔错,向孩子的母亲赔错,求她们饶恕我。

可是,等我回到房间,房间里已经没有人了。

“小小!”

我大声叫着,不顾一切地追了出来。但是,我终没有再见到那个小女孩。也终没有再见到小女孩的母亲。我浑身无力地倚在旅店的大门口,望着满天的星光,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做大人的耻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以“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为题目,引发读者猜想,告诉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给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

B.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C.文中写到“我”仔细的洗头,梳头,擦脸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我”作为城里人爱美的心理,并与下文“我”的不文明举动形成对比。

D.小说通过“我”吃苹果和用床单擦脚两件事,写出了城里人的不文明行为,作者也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E.小说结局有些做作。就是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我”并不需要这样自责。作者用了“饶恕”一词,有些小题大做。

(2)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我”的形象特征有哪些?请解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归国效力。他多次向冯·卡门提出回国的要求。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钱伟长最后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过6岁的孩子为由,要求回国探亲。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当时他34岁。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有极高的天赋,又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是从小看着古书长大的。

B. “九·一八事变”之后,钱伟长弃文从理,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钱伟长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相似。

D.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在学习、科研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展现了他不平常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形象。

(2) 文章主要回忆了钱伟长的那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钱伟长的形象?请简析(6分)

(4)在“天才”和“爱国”中任选一个话题,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已回忆不起一件完整的“家庭事件”,但是提起人们闻之色变的病毒却如数家珍,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病毒、甲肝和乙肝病毒……这一系列“魔鬼”曾使无数家庭陷入痛苦和困顿。

C、展望未来,印度将不得不在美国和伊朗——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一个“难以割舍的伙伴”之间做出平衡。如此高难的动作,即便对于长袖善舞的外交高手而言,也会像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就会面临灾难。

D、网络“黑段子”在网民的手上、嘴里,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有些人还乐此不疲,好像自己转发的黑段子越多,就越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似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一的地铁从空间格局上改变了城市的内涵,以其快速、准时、舒适、时尚受到市民的关注与热捧,让市民远离迟到、堵车的烦恼。

B、一部被称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4分钟,但因为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在中东地区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反美示威浪潮,相关冲突甚至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领事馆丧生。

C、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目标,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互利的合作。

D、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在因贪腐被双规之后,原计划在深圳音乐厅演出的由王益本人谱写的大型古典交响乐《神州颂》被主办方撤换,从此成为绝唱。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代狂草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                          。唐朝狂草书风的出现,其原因是多元的,随着狂草书势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被发掘,狂草书势的内涵会更为丰富迷人。

①如果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②是最具抒情性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样式

③也是中国写意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

④是世界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⑤张旭、怀素的狂草可说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致

⑥那么狂草就是这个核心的金字塔尖,是“王冠上的明珠”

A、③④①⑥⑤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③⑤④①⑥②            D、②④⑤③①⑥

16、下面是关于“网络购物” 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①                   ,电子商务也随之不断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②                      。网络购物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正好符合年轻人观念新潮、追求高效的特征。

网购的特点之一是效用递增规律。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吃第一颗糖时感觉最甜,吃第二颗糖感觉甜度稍逊,以后逐颗下降,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效用递减规律。而在网络经济中则不然:当你尝第一口新餐时感觉有点香,尝第二口时觉得更加香甜,③                 ,这就是网络消费的效用递增特点。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句话,要求内容与示例的内涵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例:比外表更重要的是气质,比谈吐更重要的是修养,

                         ,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4年2月8日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五环展示”环节因为装置出现故障,其中有一片“雪花”没有变化成环形,导致五环标志变成“四环外加一片雪花”的尴尬画面。

开幕式结束后一小时,开幕式总制片人康斯坦丁·恩斯特面对记者说:“当故障发生后,我们决定不编辑播出画面,不回避这个故障,现场观众看到了如实的画面。这不是丑闻,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它并没有侮辱任何人。完美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开幕式,这个事件发生后,促使我们将后面的部分做完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语文第七次适应性训练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D项以偏概全,“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的是个别文人。)

2CA项,未必所有的咏梅诗都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文中有“常常”一词限制;  B项,原文表述为梅花的香气“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D项,原文表述为它(梅花)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从而”因果关系不当。

3B(强加因果,推论依据不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   殿:最后

5(①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做官。④ 在考核中排在第六,扶风发怒说:“你考第六名,自己才脱身,有什么功夫替同僚说情呢?   考核萧育后给的小官职)

6B(“皇帝为了安抚他”,文中无此信息。)

7.(10分)

(1)属官几百人在车前拜见,后来因为违背大将军的意图被免官。( 坐:因为; 指:意图 意思;免:被动;)

(2)皇帝因为萧育是年高并有声望的名臣,就用三公使用的车子将萧育载入宫中接受封官授爵。(以:因为;耆旧:年高有声望;策:封官授爵。)

(二)古诗阅读(11分)

8、全词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室内所见。少女春睡初醒,感受到春光融和,屋内熏炉中燃着沉水香,轻烟袅绕。后三句为第二层,写室外景象。女伴们斗草嬉戏,无比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寒食时节的雨打湿了户外的秋千。

9、“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3分) 日暮黄昏忽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3分)

10、(6分)

1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2)折戟沉沙铁未销   铜雀春深锁二乔

3)忳郁邑余侘傺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5A 3  C2  B1   D 没有作者批判的用意,“写城里人的不文明”以偏概全。 E “饶恕”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的自责之深,作者使用这个词能更加表明“我”做错事情之后的愧疚感和一种负罪感)

2)(6分)

1、讲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总领全文。

2、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内心状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与结尾照应,突显文章中心主旨。

3)(6分)

 1、自私,缺少公德心。随便摘苹果,用床单擦脚。

 2、及时反思,知错就改。在听到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时,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能够解剖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力求他人原谅的勇气。

3、对他人和善。看到孩子十分生动的脸,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对小孩很友好。

4)(8分)

理解:文中“我”的那些不文明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并让我陷入深深地自责,觉得大人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看法:大人的世界与孩童的世界应该是相通的,大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童。大人应该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不要给孩童带来负面影响,保持孩童内心的一份真。现实中,大人们常常忽略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造成不要影响之后,大人应该自我反思,承认并且改正自己的言行。这样用心构建成人和孩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

答案:B3   E2   A1 (A原因概括不全,还应该包括在学校遇到好老师。C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D“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和原文内容不符。

(2)①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让他决定弃文从里来振兴国家军力;在国外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为国效力。②学习勤奋拼搏。弃文从理后,早起晚归克服英语和阅读的困难,让自己成为优秀生;科研时候废寝忘食,用掉几尺厚的草稿纸。③卓越才华。被清华录取,深厚的文学功底;发表论文得到科学界的好评;提出干扰导弹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让伦敦市中心安然无恙。(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3)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①考取清华成绩优异;②弃文从里为国效力;③勤奋刻苦实验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④毅然回国,报效国家。

侧面描写:①出题老师改不了钱伟长的作文,只能给满分,突出钱伟长文学功底好。②历史考题许多考生望题兴叹,钱伟长却答出来,突出史学知识丰富。辛吉通过另一途径得到类似的结果,突出了钱伟长在板壳理论方面的实力。爱因斯坦看完论文后感叹,突出了钱伟长的科研能力。⑤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赞叹,突出了钱伟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4)观点一:天才

钱伟长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后说:“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要想成功,需要自己加倍的努力,通过艰苦的劳动,勤奋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未来。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无论是转入物理系学习,还是留学期间的研究,都是通过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取得的。现实中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天才论,要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靠自己勤奋刻苦的努力来实现理想。

观点二:爱国

钱伟长弃文从理,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兴祖国,抵御外来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学习中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这一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效力,正是这样的爱国心,才促使他人格上的升华和科研上的一次次重大突破。现实中,我们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有爱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追求的执着,来促使自己不断地超越前人。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A项,“旷”,荒费、耽搁,“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长久。怎么能说学习语言是耽误时日的事情呢?   B项,“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含褒义,不能用于修饰各种“病毒”。  C项,“长袖善舞”比喻有手段的人善于取巧钻营。  D项,“循环往复”形容事物周而复始、来回往复或似螺旋式前进的变化发展状态。与“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方式不符。

14BA项,缺宾语的中心词,在“时尚”后加“的特点”。   C项,“宗旨是……为目标”,句式杂糅。去掉“为目标”。    D项,结构混乱,出现“王益”和“《神州颂》”两个主语,应将“在”字提至句首;另外,“绝唱”一词用在这里不合事理。“绝唱”或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或指生前最后的歌唱。这里应取后一义项,但必须是最后一次演出,以后再不演出了,句中《神州颂》已被主办方撤换,并没有演出,不能叫“绝唱”。)

15C

16、(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①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

②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喜爱(欢迎)

③以后越吃越香

17、参考示例:

比承诺更重要的是行动,比礼貌更重要的是真诚,

比同情更重要的是帮助,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表率。

六、写作(60分)

文言文翻译:

    萧育字次君,年轻时因父恩荫任太子庶子。元帝登基,担任郎官,因为有病被免职,后来当御史。大将军王凤因为萧育其父之名望和他自己才能突出,任命他为功曹,升任谒者,担任出使匈奴的副校尉。后来做茂陵县令,遇到考察,萧育名列第六。而漆县县令郭舜排最后一名,被责备,萧育给他讲情,扶风发怒说:你考第六名,自己才脱身,有什么功夫替同僚说情呢?”等到考试完毕出场,传召茂陵令任后曹,要让他汇报任职期间的情况。萧育径直走出后曹,文书跟着拉住他,萧育按住佩刀说:萧育是杜陵的大丈夫,为什么任后曹一职!”就急步走出,想弃官而去。第二天早晨,皇帝下诏将他召入,任命为司隶校尉。萧育经过扶风府门口,官员掾史几百人在车前拜见。后来因违背大将军的意旨而免官。又担任中郎将出使匈奴。历任冀州、青州两郡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进京任大鸿胪。因为鄂县有名的盗贼梁子政凭仗山势为害一方,很久未能捉拿伏法,萧育任右扶风数月之后,将梁子政一伙尽数诛杀。后来因为和定陵侯淳于长特别要好而被免官。

    哀帝时候,南郡一带长江水面多有盗贼,封萧育为南郡太守。皇帝因为萧育是耆宿名臣,就用三公使用的车子将萧育载入宫中接受策命,说:南郡盗贼成群为害百姓,我非常担心这件事。因为太守一向威望很高,所以委任做南郡太守,到任之后,只应为民除害,安抚百姓。不要拘于小节。赏赐黄金二十斤。萧育到南郡,盗贼被消灭。因病免官,又任命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在职位上享尽天年。

    萧育为人威严勇猛,做官数次被免职,很少提升。小时候和陈咸、朱博为友,在当时很有名。过去有王阳、贡公是好友,所以长安有句俗话说:“萧育、朱博结友,王阳、贡公弹冠相知”,是说他们互相推荐以至显达。开始时萧育和陈咸都因为是公卿的儿子而闻名,陈咸是最早升官的,十八岁任左曹,二十多岁任御史中丞。当时朱博还是杜陵亭长,受陈咸、萧育所引荐,进入王氏门下。后来同时担任刺史、郡守、国相,到后来任九卿。朱博先任将军上卿,经历的官位比陈咸、萧育多,一直到丞相。萧育和朱博后来有嫌隙,不能善终,所以世人认为交朋友是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