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出出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美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缚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这间废弃的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妻子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腕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得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3.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綵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兆尹监护。葬曰,赐绢五百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2)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
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豆蔻①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②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③平如剪。
【注】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②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下片开头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化用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影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在,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2.与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通过写将士生活苦寒无比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的诗句是:_____,_____。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___①___,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___②___。“晩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下再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请对下面这段议论性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这个很反常。为啥说这个反常?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啥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国债收益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往深里讲,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能有信心吗?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经济怎么受得了?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今智能设备蓬勃发展,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9.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1)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2)观点明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认识。
1.答案:1.A;2.C;3.B
4.①运用了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运用了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运用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1.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2.“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这属于比喻论证。
5.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2.答案:1.D;2.A
3.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4.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③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1.“最终理解了”错误,其实从一开始耐心地劝父亲回去,儿子就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只是对父亲孤独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里不放心。
2.“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错误,儿子对父亲住在残破的护林房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3.“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即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可知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前十段是现实,第十一、十二段是回忆,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4.从劝说到劝回父亲,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即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可知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答案:1.C;2.A;3.D
4.(1)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
(2)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
5.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并分散敌人势力。
解析:1.“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语意完整,“于灵武”是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两京”是“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行在”的意思是“皇上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为C。
2.“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错误,应该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3.“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上从杞议”,并没有具体叙述否决浑瑊意见的原因。
5.找到相关语段,从浑瑊的话“漠谷险隘……陵寝往来”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浑瑊,是皋兰州人。浑瑊本名叫浑进,十几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打仗,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他的勇敢在军队中数第一,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后来,节度使安思顺派浑瑊带领侧翼军队深入葛禄部,经过狐媚碛,夺取特罗斯山,大败阿布思部;又与众多军队在永清柵、天安军筑城,升任中郎将。安禄山发动叛乱,浑瑊跟随李光弼出兵河北,平定很多郡县。叛贼将领中有名为李立节的人,向来以勇猛著称,(李立节)与浑瑊格斗,浑瑊在战阵上斩杀了他,升任右骁卫将军。不久肃宗在灵武即位,浑瑊领兵前往肃宗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到达天德,遇上吐蕃军入侵,浑瑊打败了吐蕃军。跟随郭子仪收复了两京,讨伐安庆绪,在新乡打败了叛贼。浑瑊改任检校太仆卿,担任武锋军使。又随从仆固怀恩讨伐史朝义,先后打了几十仗。史朝义被平定后,浑瑊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被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浑瑊一匹配有鞍辔的马、华美的丝织品二百匹。当时让普王担任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伐李希烈,让浑瑊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担任中军都虞候。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集合士兵六千人赴救国难。将要到达奉天,皇上商议他们的行进方向,宰相卢杞、白志贞认为走漠谷道路便利。浑瑊说:“漠谷道路险峻狭窄,必定会被敌军堵截,不如从乾陵北边取道,靠近柏城行进,顺便选择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城中呈掎角之势相呼应,并且分散敌人势力,朱泚必定不再从陵寝间往来。”皇上听从了卢杞的建议。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城中出兵接应援救,也被叛贼挫伤锐气而退回。杜希全等各自返回本镇,贼军攻城更加紧急,围绕城池挖壕沟。城上的士卒都长期饥寒交迫,又缺少铠甲和头盔,浑瑊只是感谢并告诫激励他们。当时浑瑊被乱箭射中,自己立即拔出箭,鲜血流了一身,仍然坚持格斗不停止,开始(他)不说自己的伤口痛,以激励士兵的斗志。第二天,李怀光大军驻扎在醴泉,当天夜里,贼兵解除包围而退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浑瑊)在军镇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五日,群臣在延英殿恭敬拜慰他。皇上下诏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赠予办理丧事的绢布四千匹、粮食三千石。等到丧车将要到来,(朝廷)又为此停止朝会。凡与治丧相关之事,主管部门按照标准支付费用,命令京兆尹监护。下葬之日,赐予绢五百匹。
4.答案:1.D
2.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②本词的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分析有误,此词应是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鉴赏题,考查诗歌收尾的技巧。两词的结尾句都是抒情句,所以首先可从抒情手法上分析。李词的结尾是“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以一“愁”字直抒身为阶下之囚的愁苦之情。本词的结尾“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两句,写女子盛装打扮后独自倚着栏杆远眺,盼望着心上人归来,但见到的只是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女子不见归人的失望与惆怅都融于景中。
5.答案:(1)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
6.答案:1.B
2.①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3.①天垂暮了;②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解析:1.第二段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说够不够悠闲?”“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等语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B。
2.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原文中“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洒上”“加上”“淡得几不成墨”等内容,把冬日乡村景色当成一幅画来写了,“洒上”“加上”都是动作,是作画的过程,因此比单纯写“下雨”“配上背景”要新颖有趣,且突出冬日乡村风景如画的特点;第二点,改写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表达效果更好。
3.第一处,根据画线句前后文可知,这几句在以作画的形式描写冬日乡村的景色,根据后面“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可知,此处写的是晚上的情景,因此可补写“天垂暮了”“到了傍晚”等句子。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第二段开头是个过渡句,上句承接上段写“雨”,下句应该开启后面的内容写“雪”,因此此处可补写“也就会想到雪”之类的内容。
7.答案:美国反复无常,挑起经贸争端,影响经济走势,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导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清语段的层次,把握关键信息,寻找观点性句子。语段先交代“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再指出其背后的原因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最后揭示根本原因——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1)②;在“健康”后添加“状况”;(2)③;删去“据”或“表明”;(3)⑦;句首加“他们”;(4)⑨;“因而”改为“从而”。
解析:②搭配不当,“改善”与“健康”不搭配,应该是“改善健康状况”。③句式杂糅,应该为“据最新的研究”或“最新的研究表明”。⑦成分残缺,本句缺少主语,应在“可以”前加“他们”,指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文语境中,“制订个性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
9.答案:[例文]
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月的责任,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树的责任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责任,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责任,才有秋日香甜硕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责任,才勇往直前。
背负责任,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的责任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黄旭华因肩负国富民安这一伟大责任而忘我工作,终身战斗在科研一线,使我国单薄的海防强大起来。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肩负责任,才能获得成功。
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的传奇。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背负责任,而彰显伟大。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背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
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责任,勇往直前,并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写作指导】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所给话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古代肩负社会、国家责任的孔孟圣人和烛之武;第二部分列举了当今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第三部分是省略号之后的总结: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接下来引出了题目: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根据“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
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①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②责任,美好的基石。③莫忘匹夫之责。
[点评]本文围绕“肩负责任,勇往直前”这一中心论点,以形象说理开篇入题;主体部分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论证;最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结尾照应标题、开头。文体特征鲜明,论点集中准确,论据翔实,例证法运用突出。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出出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美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缚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这间废弃的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妻子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腕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得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3.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綵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兆尹监护。葬曰,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2)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
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谢逸
豆蔻①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②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③平如剪。
【注】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②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下片开头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化用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影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在,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2.与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通过写将士生活苦寒无比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的诗句是:_____,_____。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___①___,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___②___。“晩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下再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请对下面这段议论性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这个很反常。为啥说这个反常?打个比方,你去银行存钱,如果你存十年期定存,利息一般来说比两年期定存要高。现在反而低了。这不正常!为啥会这样?简单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十年期的人多了,那么银行会觉得存的人太多,那自然就不会给那么高利息。国债收益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道理。往深里讲,这个反常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能有信心吗?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经济怎么受得了?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今智能设备蓬勃发展,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9.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1)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2)观点明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2.C;3.B
4.①运用了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运用了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运用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1.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2.“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这属于比喻论证。
5.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2.答案:1.D;2.A
3.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4.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③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1.“最终理解了”错误,其实从一开始耐心地劝父亲回去,儿子就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只是对父亲孤独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里不放心。
2.“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错误,儿子对父亲住在残破的护林房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3.“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即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可知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前十段是现实,第十一、十二段是回忆,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
4.从劝说到劝回父亲,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疼爱。“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即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可知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答案:1.C;2.A;3.D
4.(1)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
(2)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
5.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并分散敌人势力。
解析:1.“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语意完整,“于灵武”是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两京”是“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行在”的意思是“皇上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为C。
2.“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错误,应该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3.“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上从杞议”,并没有具体叙述否决浑瑊意见的原因。
5.找到相关语段,从浑瑊的话“漠谷险隘……陵寝往来”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浑瑊,是皋兰州人。浑瑊本名叫浑进,十几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打仗,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他的勇敢在军队中数第一,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后来,节度使安思顺派浑瑊带领侧翼军队深入葛禄部,经过狐媚碛,夺取特罗斯山,大败阿布思部;又与众多军队在永清柵、天安军筑城,升任中郎将。安禄山发动叛乱,浑瑊跟随李光弼出兵河北,平定很多郡县。叛贼将领中有名为李立节的人,向来以勇猛著称,(李立节)与浑瑊格斗,浑瑊在战阵上斩杀了他,升任右骁卫将军。不久肃宗在灵武即位,浑瑊领兵前往肃宗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到达天德,遇上吐蕃军入侵,浑瑊打败了吐蕃军。跟随郭子仪收复了两京,讨伐安庆绪,在新乡打败了叛贼。浑瑊改任检校太仆卿,担任武锋军使。又随从仆固怀恩讨伐史朝义,先后打了几十仗。史朝义被平定后,浑瑊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被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浑瑊一匹配有鞍辔的马、华美的丝织品二百匹。当时让普王担任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伐李希烈,让浑瑊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担任中军都虞候。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集合士兵六千人赴救国难。将要到达奉天,皇上商议他们的行进方向,宰相卢杞、白志贞认为走漠谷道路便利。浑瑊说:“漠谷道路险峻狭窄,必定会被敌军堵截,不如从乾陵北边取道,靠近柏城行进,顺便选择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城中呈掎角之势相呼应,并且分散敌人势力,朱泚必定不再从陵寝间往来。”皇上听从了卢杞的建议。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城中出兵接应援救,也被叛贼挫伤锐气而退回。杜希全等各自返回本镇,贼军攻城更加紧急,围绕城池挖壕沟。城上的士卒都长期饥寒交迫,又缺少铠甲和头盔,浑瑊只是感谢并告诫激励他们。当时浑瑊被乱箭射中,自己立即拔出箭,鲜血流了一身,仍然坚持格斗不停止,开始(他)不说自己的伤口痛,以激励士兵的斗志。第二天,李怀光大军驻扎在醴泉,当天夜里,贼兵解除包围而退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浑瑊)在军镇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五日,群臣在延英殿恭敬拜慰他。皇上下诏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赠予办理丧事的绢布四千匹、粮食三千石。等到丧车将要到来,(朝廷)又为此停止朝会。凡与治丧相关之事,主管部门按照标准支付费用,命令京兆尹监护。下葬之日,赐予绢五百匹。
4.答案:1.D
2.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②本词的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分析有误,此词应是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鉴赏题,考查诗歌收尾的技巧。两词的结尾句都是抒情句,所以首先可从抒情手法上分析。李词的结尾是“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以一“愁”字直抒身为阶下之囚的愁苦之情。本词的结尾“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两句,写女子盛装打扮后独自倚着栏杆远眺,盼望着心上人归来,但见到的只是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女子不见归人的失望与惆怅都融于景中。
5.答案:(1)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
6.答案:1.B
2.①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3.①天垂暮了;②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解析:1.第二段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说够不够悠闲?”“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等语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B。
2.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原文中“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洒上”“加上”“淡得几不成墨”等内容,把冬日乡村景色当成一幅画来写了,“洒上”“加上”都是动作,是作画的过程,因此比单纯写“下雨”“配上背景”要新颖有趣,且突出冬日乡村风景如画的特点;第二点,改写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表达效果更好。
3.第一处,根据画线句前后文可知,这几句在以作画的形式描写冬日乡村的景色,根据后面“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可知,此处写的是晚上的情景,因此可补写“天垂暮了”“到了傍晚”等句子。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第二段开头是个过渡句,上句承接上段写“雨”,下句应该开启后面的内容写“雪”,因此此处可补写“也就会想到雪”之类的内容。
7.答案:美国反复无常,挑起经贸争端,影响经济走势,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导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清语段的层次,把握关键信息,寻找观点性句子。语段先交代“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下”,再指出其背后的原因是“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缺乏信心”,最后揭示根本原因——美国政府反复无常,到处挑起经贸争端。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1)②;在“健康”后添加“状况”;(2)③;删去“据”或“表明”;(3)⑦;句首加“他们”;(4)⑨;“因而”改为“从而”。
解析:②搭配不当,“改善”与“健康”不搭配,应该是“改善健康状况”。③句式杂糅,应该为“据最新的研究”或“最新的研究表明”。⑦成分残缺,本句缺少主语,应在“可以”前加“他们”,指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文语境中,“制订个性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
9.答案:[例文]
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月的责任,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树的责任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责任,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责任,才有秋日香甜硕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责任,才勇往直前。
背负责任,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的责任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黄旭华因肩负国富民安这一伟大责任而忘我工作,终身战斗在科研一线,使我国单薄的海防强大起来。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肩负责任,才能获得成功。
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的传奇。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背负责任,而彰显伟大。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背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
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责任,勇往直前,并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写作指导】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所给话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古代肩负社会、国家责任的孔孟圣人和烛之武;第二部分列举了当今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第三部分是省略号之后的总结: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接下来引出了题目: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根据“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
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①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②责任,美好的基石。③莫忘匹夫之责。
[点评]本文围绕“肩负责任,勇往直前”这一中心论点,以形象说理开篇入题;主体部分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论证;最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结尾照应标题、开头。文体特征鲜明,论点集中准确,论据翔实,例证法运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