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6.10
第I卷(阅读题 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篇幅限制及对话语权利的垄断,改变了文艺评论的生态。随处可以发声,随时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权威声音的影响力偏弱,偏激与偏见弥漫着网络评论空间。在这样一个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声?日前,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上,来自全国的青年评论家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以前一篇文章最快也要次日见报。现在一边看戏,一边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这种即时的互动是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线上线下界限越来越模糊,彼此交织在一起。”在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部副主任罗丽看来,一部戏的生命不仅仅存在于舞台之上,更重要的是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而自媒体提供的这种互通的渠道,意见表达比过去更加畅通也更加容易抵达。
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欣喜于互联网为发表文艺评论提供了新渠道、新视野,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海量意见的生成,会造成专业性稀释,甚至容易催生一当非理性的批评。
“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要小心两种"失语’的尴尬:一方面是权威话语不再被创作者和观众信奉,一方面是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给在场的青年评论家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文艺评论现在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职业评论人有更严格的操守和更专业的表达,有挺身去引领的责任和担当。”罗丽曾在广州发起了一个青年剧评团的活动,组织很多有志于参与戏剧评论也很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一起来看戏,看完戏之后会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她发现这些青年剧评的表达方式和观点,会慢慢变得客观和理性。“我们需要去引领观众,而不是附和和跟随。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这将是抵达批评彼岸的一个途径。”
在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看来,当下的戏剧是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压迫下必须做出的美学嬗变。这样一个时代的剧评,应是一种聪明而又到位的言说——俏皮而又活泼的态度,甚至是麻辣一点的文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生动的文风恰恰需要一种严肃的学风作为支撑,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造就更好的戏剧评论。
戏剧评论怎样才能跟戏剧创作产生一种互动关系?戏剧评论和戏剧研究的区别在哪里?
此次论坛主持、导演王晓鹰表示,青年戏剧评论者不仅是一个戏剧的观察者、观看者,还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很多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需要评论者能针对创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创作者应该怎么做。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勉励青年评论家要加强理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自《光明日报.<全媒体生态下文艺评论如何发声>俞海萍、郭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随处发声,随时发声,文艺评论的生态有所改变。
B.在全媒体生态下,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权威声音对话语权的垄断受到挑战,其发声影响力偏弱。
C.在第二届“西湖论坛”上,与会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对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声展开讨论。
D.罗丽认为,一部戏的生命不仅存在于舞台之上,更为重要的是白媒体提供的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有喜有忧,欣喜于互联网为发表文艺评论提供了新渠道、新视野;担忧于海量评论意见的生成带来的后果。
B.在互联网时代,权威话语不再被创作者、观众信奉,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与会的文艺评论家对此表达出了担忧。
C.作者认为,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职业评论人需要去引领观众,而不是附和和跟随观众,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
D.有研究者指出,在当下的戏剧作出美学嬗变的前提下,生动的文风和严肃的学风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会造就更好的戏剧评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构成全媒体生态,此时各种文艺评论如何做到客观和理性地发声引起了文艺评论界的关注和讨论。
B.在理论方面探讨全媒体下文艺如何发声之前,还没有人组织过“职业评论人引领观众,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的相关实践活动。
C.戏剧评论应与戏剧研究有关联。很多评论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进而针对创作着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
D.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就要兼收并蓄,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 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
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8.“梧桐落尽西风恶”中“恶”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4分)
9.词的最后描写所思之人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与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两难抉择,我们应该学会正确选择。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
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应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应该“____ ”
(2)在《蜀道难》中,诗人通过连绵高耸的山峰、崖壁上的奇树极力地渲染蜀道周围环境凶险的句子是“ ”。
(3)《赤壁赋>中的“____, ”两句,是苏轼借客之口,用比喻手法慨叹作为个体的人在广袤苍莽的宇宙之间短促和渺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外的礼物
(前苏联)帕霍京
谁也说不准安娜&菲利波夫娜有多大年纪,不过,连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也肯定地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人们已经管安娜&菲利波夫娜叫奶奶了。不管他们怎么说,实际上,要是看见她穿着肥大的套鞋,迈着快步,肩上压根白木扁担,挑着满满的两桶水轻松地往家走时,真不敢相信她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从来没有人看到安娜&菲利波夫娜像老太婆那样慢慢吞吞地走路。有时候,有的街坊冲她背后喊道:“哎,菲利波夫娜,你干吗还满处跑哇?在家呆着歇歇得了。”她就举起一只干瘦的手,指着苍天回答说:“我到了那儿再休息,没多久了。”安娜&菲利波夫娜有个孙女叫维尔卡,每当这轻佻的姑娘从邻居的窗前经过时,这条街上的人都满怀同情地叹息说:“哼,这姑娘有点良心没有?天天把孩子往这儿一送,自个儿就跑了,让老太太在家看孩子。
还经常呵斥老人。老太太总是花自己的钱给孩子买东西,孩子妈哪怕说个谢字,要不给老人买点礼物也好。可这想也甭想。唉,瞧这事!”
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她说:“扯什么闲话?姑娘家年纪轻,走错了一步。她好玩、爱跳舞是应该的,可带着孩子怎么去得了呢?我反正在家呆着没事,也该帮帮忙,岁月不等人哪。她感不感谢我,关别人什么事?她兴许已经送给我不少东西呢,这谁知道呀!”
可街坊什么事都知道,要不还算什么街坊。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们。“什么,送了不少东西?”
人们瞧着老太太,笑话她说,“你这身衣服已经穿了40来年了。”
过了两年光景,维尔卡出嫁了。大伙松了一口气,可是好景不长。老奶奶又天天晚上照看起曾孙子来了。事情的原委街坊们一清二楚:维尔卡新婚的男人常常拿东西换酒喝。
秋天,维尔卡带着孩子到海滨去休养。没过几天,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一个小邮包。她拿起一把旧的大剪刀剪开了包上的缝线,一眼就看见裹在厚纸里边一条毛茸茸的时髦而漂亮的大头巾。包裹是维尔卡寄来的,可是老太太在包裹里没有找到片纸只字。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包裹的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的老太太议论纷纷:“这姑娘心眼倒不坏!”
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虽说9月间天气还暖洋洋的,可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碰上有人叫她,她立刻高兴地站住和人闲扯,说着说着,她便有意把话题悄悄地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这件礼物挺贵重的,”她说道,“我简直不知怎样才好,总觉着挺过意不去。”
“没什么。”别人劝她说,“比这更好的礼物你也配啊!”
10月初,晒得黑黝黝的维尔卡顺着大街径直往奶奶家走来。坐在街旁长凳上的老人们向维尔卡问好,她大为惊奇。
“他们怎么向我问起好来了?”到了奶奶家她问起这事。
“这有什么……人家尊敬你呗。”
维尔卡哼了一声。
“忽然尊敬起人来了……包裹收到了吗?”她问奶奶。
“收到了,收到了……”
“你明白吗,我不愿意在疗养地随身带着这块头巾,寄回家吧,又怕我丈夫拿它换酒喝。后来想了想还是存在你这儿保险。”
“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
维尔卡吃惊地望着奶奶。
“你怎么了,奶奶?”
“哦,没什么,没什么我随口说说。”
她慌忙地在屋里折腾开了,把头巾拿出来,端端正正放在桌上。维尔卡拿起头巾就走,到了门口她说:“明天晚上我把孩子送到你这儿来。让他自个儿跑跑玩玩。我和我丈夫要去看电影。”
“行啊,你送来吧……”
第二天傍晚,安娜&菲利波夫娜牵着曾孙子的手慢吞吞地在街上走着。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头上紧紧包着一条破旧的毛头巾。
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她说:“扯什么闲话?姑娘家年纪轻,走错了一步。她好玩、爱跳舞是应该的,可带着孩子怎么去得了呢?我反正在家呆着没事,也该帮帮忙,岁月不等人哪。她感不感谢我,关别人什么事?她兴许已经送给我不少东西呢,这谁知道呀!”
可街坊什么事都知道,要不还算什么街坊。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们。“什么,送了不少东西?”
人们瞧着老太太,笑话她说,“你这身衣服已经穿了40来年了。”
过了两年光景,维尔卡出嫁了。大伙松了一口气,可是好景不长。老奶奶又天天晚上照看起曾孙子来了。事情的原委街坊们一清二楚:维尔卡新婚的男人常常拿东西换酒喝。
秋天,维尔卡带着孩子到海滨去休养。没过几天,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一个小邮包。她拿起一把旧的大剪刀剪开了包上的缝线,一眼就看见裹在厚纸里边一条毛茸茸的时髦而漂亮的大头巾。包裹是维尔卡寄来的,可是老太太在包裹里没有找到片纸只字。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包裹的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的老太太议论纷纷:“这姑娘心眼倒不坏!”
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虽说9月间天气还暖洋洋的,可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碰上有人叫她,她立刻高兴地站住和人闲扯,说着说着,她便有意把话题悄悄地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这件礼物挺贵重的,”她说道,“我简直不知怎样才好,总觉着挺过意不去。”
“没什么。”别人劝她说,“比这更好的礼物你也配啊!”
10月初,晒得黑黝黝的维尔卡顺着大街径直往奶奶家走来。坐在街旁长凳上的老人们向维尔卡问好,她大为惊奇。
“他们怎么向我问起好来了?”到了奶奶家她问起这事。
“这有什么……人家尊敬你呗。”
维尔卡哼了一声。
“忽然尊敬起人来了……包裹收到了吗?”她问奶奶。
“收到了,收到了……”
“你明白吗,我不愿意在疗养地随身带着这块头巾,寄回家吧,又怕我丈夫拿它换酒喝。后来想了想还是存在你这儿保险。”
“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
维尔卡吃惊地望着奶奶。
“你怎么了,奶奶?”
“哦,没什么,没什么我随口说说。”
她慌忙地在屋里折腾开了,把头巾拿出来,端端正正放在桌上。维尔卡拿起头巾就走,到了门口她说:“明天晚上我把孩子送到你这儿来。让他自个儿跑跑玩玩。我和我丈夫要去看电影。”
“行啊,你送来吧……”
第二天傍晚,安娜&菲利波夫娜牵着曾孙子的手慢吞吞地在街上走着。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头上紧紧包着一条破旧的毛头巾。
大家突然发现安娜&菲利波夫娜确实非常衰老。现在看来,在那些老一辈的人还年轻的时候,人家管她叫奶奶,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安娜收到“礼物”后喜不白胜。暖洋洋的天气里,她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高兴和人闲扯,有意把话题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从中可以看出她生活的空虚和内心的虚荣。
B.小说巧用省略号。如“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体现了安娜&菲利波夫娜突然明白这个礼物并不是送给她时失望、不知所措和慌忙掩饰的复杂情绪。
C.安娜&菲利波夫娜周围的街坊们是善良的群像,属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安娜的孙女——维尔卡也有一定道德评判和约束作用。
D.小说前后呼应形成对比。从开始人们真不敢相信安娜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到最后大家突然发现她确实非常衰老。表现出“意外的礼物”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E.文章通过安娜一系列变化及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悲喜。如“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白胜”等。
(2)小说中安娜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3)文末才知道“礼物”是“意外”的,其实这一“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希凡出生于北京通州的一户普通人家。随着抗战硝烟的燃起,失学与饥饿接踵而至。但是,生活的颠沛流离、饥饿困顿以及日寇的奴化教育,没能阻挡住一个有志少年的求知梦。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以及《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都给李希凡少年的精神生活打下了深深烙印。
20岁那年,李希凡寄居山东青岛,为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工作,一个求知若渴的文学青年的命运就此出现转机。为了当好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助手,李希凡恶补历史,博览群书,熟读了《诸子集成》《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这也为他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夯实了理论基础。
1949年,李希凡参军入伍。之后,李希凡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校期间,李希凡不仅聆听了杨向奎、王仲荦等名师的教诲,还熟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元明清戏曲以及苏俄文学作品。他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析比较了鲁迅、朱光潜等文学家、美学家从不同侧面对文艺现象的理解和阐发,并产生了对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探究文学作品底蕴的强烈追求。
对于前辈先贤,李希凡崇拜鲁迅举重若轻、剖根揭骨的犀利文风和改良人生的浩然正气;欣赏李卓吾敢于向圣人挑战的学术良知和豪情气概;钦佩杨向奎在青年时代就勇于对权威结论提出质疑,表现出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求真精神。
而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大斯基”,则让李希凡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要成为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远大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希凡看到,当年国内高等学府的古典文学教学,受胡适资产阶级文学体系影响的较多,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古典文学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的较少。于是,他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冲动。
李希凡觉得,那些“新红学派”权威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说”“自叙说”“写生说”“感叹生世说”“写闺友闺情说”“为十二钗作本传说”都是以偏概全,都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曲解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底蕴和时代意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出于一种论证与求真精神,李希凡和当时已分配至北师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好友蓝翎商量,共同撰写《<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向俞平伯发起了学术上的批驳。
在李希凡看来,《红楼梦》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色空”这类唯心主义观点不是《红楼梦》的基本观念。伟大的曹雪芹,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艺术天才,概括和创造了如此众多被誉为“如过江之鲫”的个性鲜明、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实为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李希凡还认为,文学的研究,应走出烦琐考证的泥窝,把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对当代的反映,以及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和对文学史作出的特殊贡献上。
同时,李希凡还涉足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他的评论自成一家,从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辨是一个评论家的本色。1956年,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
何其芳在《论阿Q》一文中把“阿Q精神胜利法”抽象成“古已有之”的“人类普通弱点之一种”,并举例,爱哭的女孩就被叫作林黛玉,这是一种“典型共名”现象。
李希凡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撰写了《典型新论质疑》和《关于(阿Q正传)》,批驳何其芳把典型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解释为超越时代、社会、阶级的某种抽象品质的“化身”,无法代表文学典型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后来,何其芳又撰文批驳李希凡的观点,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李希凡还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评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王蒙小说中粗暴的教条主义提出异议。李希凡后来坦承,当年对王蒙文章的批评的确有失偏颇。
作为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李希凡身上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他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际和命运沉浮。
相关链接
“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20岁时为姐夫做笔录工作,李希凡想着自己文学青年的命运将就此出现转机,更加求知若渴,恶补历史,博览群书,刻苦努力。
B.李希凡博览文学作品,如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等中国文学作品,夯实了他评论的理论基础。
C.李希凡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各类作品展开了评析,卓然白成一派。
D.鲁迅的浩然正气,李卓吾的学术良知,杨向奎的质疑、求真精神,俄国“三大斯基”的评论,让李希凡树立了为真理而辩的目标。
E.建国后,李希凡与许多政治事件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他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
(2)请结合材料概括李希凡在哪些方面“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辩”。(6分)
(3)李希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主张与做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请概括分析。(6分)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安娜收到“礼物”后喜不白胜。暖洋洋的天气里,她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高兴和人闲扯,有意把话题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从中可以看出她生活的空虚和内心的虚荣。
B.小说巧用省略号。如“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体现了安娜&菲利波夫娜突然明白这个礼物并不是送给她时失望、不知所措和慌忙掩饰的复杂情绪。
C.安娜&菲利波夫娜周围的街坊们是善良的群像,属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安娜的孙女——维尔卡也有一定道德评判和约束作用。
D.小说前后呼应形成对比。从开始人们真不敢相信安娜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到最后大家突然发现她确实非常衰老。表现出“意外的礼物”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E.文章通过安娜一系列变化及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悲喜。如“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白胜”等。
(2)小说中安娜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3)文末才知道“礼物”是“意外”的,其实这一“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希凡:为真理而辩
赵凤兰
李希凡出生于北京通州的一户普通人家。随着抗战硝烟的燃起,失学与饥饿接踵而至。但是,生活的颠沛流离、饥饿困顿以及日寇的奴化教育,没能阻挡住一个有志少年的求知梦。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以及《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都给李希凡少年的精神生活打下了深深烙印。
20岁那年,李希凡寄居山东青岛,为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工作,一个求知若渴的文学青年的命运就此出现转机。为了当好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助手,李希凡恶补历史,博览群书,熟读了《诸子集成》《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这也为他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夯实了理论基础。
1949年,李希凡参军入伍。之后,李希凡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校期间,李希凡不仅聆听了杨向奎、王仲荦等名师的教诲,还熟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元明清戏曲以及苏俄文学作品。他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析比较了鲁迅、朱光潜等文学家、美学家从不同侧面对文艺现象的理解和阐发,并产生了对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探究文学作品底蕴的强烈追求。
对于前辈先贤,李希凡崇拜鲁迅举重若轻、剖根揭骨的犀利文风和改良人生的浩然正气;欣赏李卓吾敢于向圣人挑战的学术良知和豪情气概;钦佩杨向奎在青年时代就勇于对权威结论提出质疑,表现出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求真精神。
而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大斯基”,则让李希凡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要成为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远大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希凡看到,当年国内高等学府的古典文学教学,受胡适资产阶级文学体系影响的较多,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古典文学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的较少。于是,他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冲动。
李希凡觉得,那些“新红学派”权威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说”“自叙说”“写生说”“感叹生世说”“写闺友闺情说”“为十二钗作本传说”都是以偏概全,都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曲解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底蕴和时代意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出于一种论证与求真精神,李希凡和当时已分配至北师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好友蓝翎商量,共同撰写《<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向俞平伯发起了学术上的批驳。
在李希凡看来,《红楼梦》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色空”这类唯心主义观点不是《红楼梦》的基本观念。伟大的曹雪芹,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艺术天才,概括和创造了如此众多被誉为“如过江之鲫”的个性鲜明、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实为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李希凡还认为,文学的研究,应走出烦琐考证的泥窝,把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对当代的反映,以及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和对文学史作出的特殊贡献上。
同时,李希凡还涉足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他的评论自成一家,从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辨是一个评论家的本色。1956年,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
何其芳在《论阿Q》一文中把“阿Q精神胜利法”抽象成“古已有之”的“人类普通弱点之一种”,并举例,爱哭的女孩就被叫作林黛玉,这是一种“典型共名”现象。
李希凡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撰写了《典型新论质疑》和《关于(阿Q正传)》,批驳何其芳把典型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解释为超越时代、社会、阶级的某种抽象品质的“化身”,无法代表文学典型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后来,何其芳又撰文批驳李希凡的观点,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李希凡还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评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王蒙小说中粗暴的教条主义提出异议。李希凡后来坦承,当年对王蒙文章的批评的确有失偏颇。
作为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李希凡身上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他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际和命运沉浮。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20岁时为姐夫做笔录工作,李希凡想着自己文学青年的命运将就此出现转机,更加求知若渴,恶补历史,博览群书,刻苦努力。
B.李希凡博览文学作品,如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等中国文学作品,夯实了他评论的理论基础。
C.李希凡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各类作品展开了评析,卓然白成一派。
D.鲁迅的浩然正气,李卓吾的学术良知,杨向奎的质疑、求真精神,俄国“三大斯基”的评论,让李希凡树立了为真理而辩的目标。
E.建国后,李希凡与许多政治事件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他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
(2)请结合材料概括李希凡在哪些方面“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辩”。(6分)
(3)李希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主张与做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请概括分析。(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7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第一节班会课,同学们观看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被深深感染,班主任总结时循循善诱学生要重视提高人文情怀。
②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活,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
⑤最近一段时间,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恐怖分子是世界的公敌。
⑥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国家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多种方式解决当前出行拥堵,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在201 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奥运冠军。
C.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D.人们重提“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自己曾经追求的一份提醒,不要迷茫,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15.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成人的过度“保护” ① 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孩子最初的依赖是源自于自身的柔弱, ② 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结果的出现, ③ 归结于孩子成长的需要, ④ 多多反思我们成人是否过分关心。成人的包办代替 ⑤ 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⑥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⑦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16.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里约奥运会上一大波“奥运表情包”刷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第三名成绩进入决赛的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成为新晋“网红”。20岁的傅园慧表情丰富夸张而有喜感,语言幽默而耿直,被网友戏称为“洪荒少女”。网友忍不住惊叹:“这个女孩太可爱了!”“真实而不做作,我已经完全被"圈粉’了”.甚至国外很多主流媒体包括BBC、卫报、纽约时报都报道了这个新近网红。美国媒体称,这个人她甚至连金牌都没有,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没有人比傅园慧更有趣、更享受比赛、更招人喜欢,她能让人立马就喜欢。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皖南八校”2 0 1 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更为重要的是白媒体提供的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错,原文“更重要的是一种观演关系的互通”,可见自媒体提代的互通,仅是众多互通之一)
2.C(这是罗丽的观点,而非“作者认为”)
3.B(“还没有人组织过……的相关实践活动”错误,原文有“罗丽曾在广州发起了一个青年剧评团的活动”)
4.A(先掌握句子大意,“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遇贼武仙县”是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CD;“坚利”的是衣甲,所以才让“锋镝不能人”,排除B。)
5.B(选项中词语,没有降职之意)
6.D)(“梗直”“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不对,“也凶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错)
7.(1)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省略句、“中国”、“故事”、“以”、大意各1分)
(2)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片”、“遇”、“捐躯”、“逮”、大意各1分)
8.①梧桐落尽是西风使然,因此词人用拟人手法在“西风”后着一“恶”字表示对西风的不满之情;(2分)②西风之恶不仅在于落尽梧桐,而且送来“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的声音,声声叩击着游子的心扉,让游子产生痛苦之情。(2分)
9.①柳永的词通过正面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2分)②黄机的词没有花笔墨去写恋人,而是侧面描写其居处,以含蓄空灵手法写闺人之幽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2分)
10.(1)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C.对维尔卡约束作用不明显;A.“她内心的虚荣”不妥;E.“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错,文中基本没有正面的心理描写)
(2)①平静,在尚没有什么“礼物”打扰安娜时,她并不显老,“干什么都很麻利”。②欣慰,当那条漂亮的头巾被人们解释为“礼物”时,她“喜不白胜”,以至于在“九月间天气还暖洋洋”时就披上头巾出门,并有意向人们说起这件“贵重”的礼物。③失望,在终于明白这条头巾只是因为“存在”她这儿“保险”而寄给她,并非什么礼物时,她明显地显老了。(6分,每点2分)
(3)①前文已有伏笔,维尔卡新婚的男人常常拿东西换酒喝。维尔卡怕丈夫又拿头巾换酒喝。所以才存在安娜那里,并非是送给她的礼物。②孙女维尔卡从未给老人买礼物。去了一趟海滨自然也不会买礼物送给安娜,符合人物一贯的性格特征。③包裹是维尔卡寄来的,可是老太太在包裹里没有找到片纸只字。可见并不是送给她的礼物。④大头巾时髦而漂亮,不符合安娜的年龄的审美特点。(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A.错在“想着自己文学青年的命运将就此出现转机”;B.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夯实其理论基础;D.李希凡崇拜鲁迅,欣赏李卓吾,钦佩杨向奎,但未因此树立日标,而“三大斯基”则让李希凡树立要成为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远大日标。)
(2)①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向俞平伯发起学术批驳,在文艺论争中保持学者良知和求真本色。②在对评论家的批驳方面,与何其芳就“典型共名”说激烈辩驳,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③在对创作者的评议方面,“坚持白我”批评王蒙小说,后又“为真理”承认自己的偏颇。(每点2分,共6分)
(3)①夯实理论基础:在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姐夫做助手期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②萌生自己想法:在校期间,聆听名师教诲,广泛熟读中外文学作品,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萌发了对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探究文学作品的思想。③教学现实使然:当年国内高等学府的古典文学教学,受胡适资产阶级文学体系影响的较多,他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冲动。(每点2分,共6分)
13.C(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不能直接带宾语;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4.D(A.成分残缺。缺“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在“拥堵”后补上“的问题”。B.语序不当。应为“这是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冠军”。C.结构混乱。应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15.B
16.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6分)
17.[参考立意]:①做人要真实、真诚、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有个性才更有魅力。②唯金牌论不可取;理性看待金牌(成绩、名利);从容面对比赛。③享受运动和比赛的快乐;在拼搏中感受快乐。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县人。父亲曹谏,考取明经,官做到右补阙,后因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改任崇仪使。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为人慷慨而有节操、大志。父亲曹谏死后,他以荫补殿前承旨的官,后改任右班殿直,又被选为部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想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曹利用痛恨契丹,便愤愤不平地对皇帝说:“他们若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契丹国母说:“后晋感激我,送给我关南一地,后又被周世宗夺取,今天应还给我。”曹利用说:“后晋人把地送给契丹,后周人又把地夺回,对此我大宋朝不知道。像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之类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们皇帝是否同意,至于割地的请求,我曹利用根本就不敢向皇上报告。”契丹估计不能使他屈服,便定结和议,曹利用带着和约归国。后被提拔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契丹派遣使节来宋朝访问,便命曹利用慰劳接待。
宜州知府刘永规用残酷手段治理部下,有个军校利用部众对知府的怨恨,刺杀刘永规,发动叛乱,攻陷柳城县,包围象州城,又分兵攻取广州,整个岭南骚动不安。皇帝对辅佐大臣说:“先前司天监占候说应当用兵打仗,朕就担忧远方守将不行,会引起边远地区的灾祸,如今果然如此。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可任命他做广南安抚使。”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遏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岭南平定后,升任引进使。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
他因此遭受祸患。但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无罪而死,天下人都说他冤枉。
13.C(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不能直接带宾语;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4.D(A.成分残缺。缺“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在“拥堵”后补上“的问题”。B.语序不当。应为“这是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冠军”。C.结构混乱。应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15.B
16.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6分)
17.[参考立意]:①做人要真实、真诚、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有个性才更有魅力。②唯金牌论不可取;理性看待金牌(成绩、名利);从容面对比赛。③享受运动和比赛的快乐;在拼搏中感受快乐。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县人。父亲曹谏,考取明经,官做到右补阙,后因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改任崇仪使。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为人慷慨而有节操、大志。父亲曹谏死后,他以荫补殿前承旨的官,后改任右班殿直,又被选为部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想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曹利用痛恨契丹,便愤愤不平地对皇帝说:“他们若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契丹国母说:“后晋感激我,送给我关南一地,后又被周世宗夺取,今天应还给我。”曹利用说:“后晋人把地送给契丹,后周人又把地夺回,对此我大宋朝不知道。像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之类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们皇帝是否同意,至于割地的请求,我曹利用根本就不敢向皇上报告。”契丹估计不能使他屈服,便定结和议,曹利用带着和约归国。后被提拔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契丹派遣使节来宋朝访问,便命曹利用慰劳接待。
宜州知府刘永规用残酷手段治理部下,有个军校利用部众对知府的怨恨,刺杀刘永规,发动叛乱,攻陷柳城县,包围象州城,又分兵攻取广州,整个岭南骚动不安。皇帝对辅佐大臣说:“先前司天监占候说应当用兵打仗,朕就担忧远方守将不行,会引起边远地区的灾祸,如今果然如此。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可任命他做广南安抚使。”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遏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岭南平定后,升任引进使。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
他因此遭受祸患。但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无罪而死,天下人都说他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