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七校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新余市七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解析版)

第I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也有人祸的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样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止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当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体系。

  甘肃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关键在于确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3分)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

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

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

2.(3分)以下不属于体制型缺水的表现的一项是:(  )

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排上用场。

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

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

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

3.(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

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

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

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

答案:

1.D (A项“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不是水资源“悲剧”,B,C理解片面)

2.B (“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是资源性缺水。)

3.A (B.逻辑推理错误。C.原文为“比较可行”,与“最易推广”意思不同。D.“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错误,原文为“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起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①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②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害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卒,吴起终遭杀害。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  ②尚:娶公主为妻。

4.(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恶吴起曰         恶:说人坏话。

B.以明不与齐也          与:结交、亲附。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害:陷害。

D.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却:打退,打败。

5.(3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

B.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

C.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

D.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

6.(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通过李克了解到吴起的军事才能在司马穰苴之上,于是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魏文侯病逝后,吴起又辅佐魏武侯。并且建议国君“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修养德行,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魏武侯对此很赞同。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东征西讨,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然而也给楚国带来了隐患,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7.(10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答案:

4~6:C B B

7.(1)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2)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

【解析】

4.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 害:忌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B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是吴起听说魏侯贤明。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8.(6分)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9.(5分)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8.(6分)“锁”字。(1分)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1分)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2分)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分)

9.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2分)“乡思”一词直接抒情,(1分)“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1分)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1分)

【解析】

8.试题分析:这类题涉及的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推知这里涉及的是动词“锁”,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试题分析:①明手法。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②析感情。


(三)古诗词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② ____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③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④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⑤_____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⑥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答案:10.

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     ③丁香般的惆怅

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风萧萧兮易水寒



乙 选做题(25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5分)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6分)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6分)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4.(8分)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E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悲李鸿章之遇”。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识不透”。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故“遇不值得悲”。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解析】

1.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D“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题干问的是“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因此答题区间为整篇文章,主要涉及到了他的见解和实际行动。只需要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归类即可。见解方面考生可以筛选到如下信息:李鸿章曾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作为方面,文中可以找到以下信息,他平定太平军,使国家恢复安定;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从这些信息中考生可以很容易归纳整理出所需答案。

3.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重点理解“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的意思。这句话从结构上来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联系上下文,可知,李鸿章之前在镇压太平军事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而甲午中日战争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再者,李鸿章的实业使国内一直受益,而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成了替罪羊。

4.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 "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 "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同意题中观点,也可以不同意题中观点,还可以辩证看待题中观点。但是无论是那种观点,但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可以。无论怎么回答,都要有根有据,以文本为基础,不能无中生有。在回答这道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才”“识”“遇”的真正含义(才,即才华;识,即思想见识;遇,即是遭遇,际遇),然后才可以展开论述。注意,考生在论述过程中必须有论点有论据,自圆其说。


四、小说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  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1.(5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6分)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6分)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8分)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答案:

1.CE

2. “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3.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4. ① 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 ② 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③ 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

【解析】

1. C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2.此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的主旨,答题方法如下:①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②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③分析议论抒情的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直接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句段的作用,答题方法如下:①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②结构上: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③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或使用了特殊标点符号的句子。

4.此类题的方法如下:答①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以分三步走: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③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II卷

五、语言知识运用

13.(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茹毛饮血,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狠的婆婆,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深涧深处望了望。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C

试题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B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C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D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故选C。


1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民网9月19日刊发的消息,使我们了解到在节日禁令颁布后的首个中秋仍然存在着顶风送礼。

B.在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D.存在多年的污染问题,是环保部门束手无策,还是当地政府部门充当违法排污者的保护伞,甚至为了追求GDP而有意放弃监管责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缺宾语,“……存在着顶风送礼的现象“;B项,一面对两面;C项,“甚至”前后分句语序颠倒。


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这段文字,把握中心意思,然后再浏览所给的小句子,寻找提示性的词语,比如关联词、反复出现的词。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④①为一组,中心是“兴趣”。②⑤为一组,中心是“完善自己”。 ⑥③为一组,中心是“真才实学”。


16.(6分)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5日20时50分逝世,享年95岁。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向南非总统祖马致唁电,对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曼德拉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曼德拉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在漫长的岁月里,领导南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为新南非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中南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参考答案:习近平(1分)就曼德拉逝世(1分)向南非总统祖马(1分)致唁电(1分)(或: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习近平向祖马总统致唁电)(4分。每个要点1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压缩语段题型。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常规题型。解答此类题要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也就是第一段,然后提炼主要信息,同时关注限制,不要超过规定字数。“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向南非总统祖马致唁电,对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曼德拉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17.(5分)下面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校徽图标,请写出其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图案由英文字母“L”“W”“F”组成一只凤凰(鸟)。“L”勾画鸟头、鸟身,“W”勾画鸟翅膀,“F”勾画鸟的尾羽。字母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英文缩写,凤凰(鸟)的形象寓意着吉祥、美好。

【解析】题干要求“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首先观察画面,看画面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是英文字母“L”“W”“F”组成一只凤凰(鸟),然后观察其顺序,进行描述。对于徽标的寓意,考生应结合徽标使用的对象和场合,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提示“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校徽图标”,故揭示寓意的时候,应围绕学校相关的内容陈述。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是有用处的,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要搬到一个小屋子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即使我们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呢?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示例文章:

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英国著名的汤普森急救中心的大楼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是啊,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会增加人精神的负担。人要想活得健康一点,自在一点,有许多东西是必须舍弃、必须放下的。其实。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小溪放弃了宁静的港湾,而获得了旅途奔腾的畅快;雄鹰放弃了温暖的巢穴,而获得了搏击长空的壮美:骏马放弃了舒适的窝棚,而获得了驰骋草原的乐趣。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如果一个人心如槁木,万念俱灰,那便是行尸走肉。但是人的欲望也不能过于强烈,企图拥有一切,征服一切,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有一则关于佛论的传说:梵志双手持花献佛,佛云: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佛又云: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之花。佛还是说:放下。梵志说:我手中的花都已经放下了,还有什么可再放下的呢?佛说: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处,是汝放生命处。禅语中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说究竟要什么,要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美国某著名大学的计算机课堂上,曾经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坐在了一起,他们激动地谈论着:要是能成功地开发某软件的话,整个计算机领域将会有空前的飞跃。于是,一个年轻人说:“既然这样,不如我们一起辍学开始开发这个软件。”另一个年轻人犹豫了-下,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放弃了学业的年轻人便独自回家开始了研究。三年后,震惊全球的微软软件开发成功,一个陌生的名字划破了这片沉寂的星空,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就是比尔〃盖茨。因为可贵的放下,他终于在自己的领域里自由翱翔。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夸父逐日”的传说。因为夸父对虚荣心的放纵,因为他的愚蠢,也因为他不懂得放下,最终渴死在逐日的途中,让人唏嘘不已。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每个忙碌、焦虑的现代人都应该果断地跳出物质的欲壑,留点空间给生活。人生,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难得的成熟。要知道,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时要吃透材料,深入开掘,选择一个切入口,这样才能写出新意。分析材料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握在手中,不舍得放弃,而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才会舍弃它们。这是人的劣根性。那么,我们就要思索了:生活中的“不必需”给人带来了哪些困扰?怎样才能改掉这种劣根性呢?由此可以立意:生活中我们应当懂得取舍,适时放弃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学会取舍。

【名师点睛】分析材料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握在手中,不舍得放弃,而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才会舍弃它们。这是人的劣根性。那么,我们就要思索了:生活中的“不必需”给人带来了哪些困扰?怎样才能改掉这种劣根性呢?由此可以立意:生活中我们应当懂得取舍,适时放弃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学会取舍。文体上,如果写议论文,要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讲述一个与“取舍”有关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注意语言要生动、流畅。上述三个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论据的选取和观点真正的吻合,能够真正的说明观点。没有牵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