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届江南十校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卷及答案

安徽江南十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阅读赋予休闲以文化内涵,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休闲赋予阅读以审美乐生的内涵。

宋代陆九渊提出优游阅读,主张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读书。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②休闲阅读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限制和约束。休闲读书是随兴而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获得内心的丰盈与适意。它还具有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趣味性高意味着吸引力大,进入门槛低意味着休闲机会的易得性与可达性高,这些均十分有利于让阅读进入休闲,让闲暇接纳阅读,从而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与其他休闲活动相比,休闲阅读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

③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识水平,陶冶气质情操,具有重要的养心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闲阅读的派生价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均较有益。宋代朱熹强调,读书带给人的是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明朝李贽说,“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内在贫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对充实精神空间,建构休闲生存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以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它的特点一是无法以真空的状态存在,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亚是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闲暇时间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空间。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⑤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休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版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于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

(节选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

1.下列关于“休闲阅读”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休闲阅读是人们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它把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并赋予阅读与休闲以新的统一内涵。

B.休闲阅读在阅读内容、方式、地点等方面具有自主选择性,读者在阅读中随兴而为,没有阅读目标,也没有阅读任务。

C.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与休闲的结合,而且还有利于休闲阅读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

D.内在贫乏就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它对休闲具有制约作用,而休闲阅读能够充实精神空间,有助于克服这一制约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介绍什么是休闲阅读,接着指出休闲阅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再引用陆九渊的观点和鲁迅的主张,意在让读者了解休闲阅读的心态和阅读范围。

B.②段阐述休闲阅读具有自主性强、趣味性高、进入门槛低、资源消耗低等特点,③段分析休闲阅读所起到的多方面作用,②③两段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

C.④段拓展笔墨,引入“闲暇管理”这个概念,丰富的引用让文章在更宽的视野下讨论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为下文深入探讨作铺热。

D.⑤段承④段,探讨休闲阅读的现代意义,认为休闲选择与“人成为人”有密切联系,休闲阅读有利于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闲阅读能消遣放松,养心益智,它的派生价值既有益于个体成长,也有益于社会发展,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社会发展的意义而言的。

B.“闲暇”以时间形态存在,它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闲暇管理不仅关系到生命个体的幸福与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生命个体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照里士多德、罗索的观点,对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具有启发意义。

D.专业化繁忙劳作使人片面发展,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打破了分工对于个体发展空间的限制,休闲阅读及其它各种休闲活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③推刃:往来项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 僭:僭越

C.不愆于法 愆: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 从事:处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 王问:“何以知之?”

C.我乃杀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于昂建议,先处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C.作者认为;徐元庆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设法,不惜生命报杀父之仇,既符合“礼”的要求,也表现出“孝”与“义”,并称赞他是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

D.针对陈子昂“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作者明确界定了“仇”的范围,把因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情况排除在外,这对于澄清认识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2)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夜投止山家

[清]严遂成

山当面立路疑穷,转过弯来四望通。

凉月满楼人在水,远烟着地树浮空。

熊罴之状乃奇石,鹳鹘有声如老翁。

清福此间殊不乏,可容招隐桂花丛。

[注]①招隐:征召隐士出仕。

8.简要赏析颔联中“在”、“浮”两字的妙处。(4分)

9.有人认为诗人在颈联营造了一种阴森可怖的氛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诗,说说你同意或反对的理由。(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① ,② 。③ ,⑤ ,⑥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 ,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寓骚》)

②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韩愈《师说》)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⑤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从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没有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的前哨分队都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准备随时探明可能发动的进攻。

他们刚到这里时,还是春寒料峭。可几天前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下界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他下河潜入水中。不一会儿,他爬回到自己一方的岸时,肋骨处中了两颗子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两个下等兵下了河。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见一阵机关枪的哒哒声,过后,便是一片沉寂。

事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晚上,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他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道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们都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条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

这是一场噩梦。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幻觉,一种普遍的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的身体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肉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顺流漂浮,还不时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不一会儿,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他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

可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无法判定他面对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战友,还是那边的敌人。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使尽全力游向自已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方的脑袋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他赤裸着身子,在约20米的地方奔跑,是很容易击中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人就在对岸,赤条条的,就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样。而自己端枪站在岸的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羞,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卡其布军装的自己。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接在一起了……

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倒了下,先是颓然跪下,随后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书脉络。(4分)

12.小说写到一位中士和两个下等兵,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的梦境,请对画线部分加以赏析。(6分)

14.“他”占得先机反而被对方射杀了,小说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侗族/恫吓 宇宙/压轴 匪夷所思/妄自菲薄

B.称心/秤砣 皈依/圭臬 心无旁骛/趋之若鹜

C.庇护/蔽塞 吩咐/氛围 弄巧成拙/相形见绌

D.画舫/作坊 氤氲/姻缘 不胫而走/大相径庭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3分)

A.报幕 桅竿 空气锤 暗箭难防 摆龙门阵

B.璧还 傩戏 升降舵 祝发为僧 绵里藏针

C.磨合 海塘 市营率 躬逢其盛 画虎类犬

D.殒命 砖坯 穿堂风 安如磐石。太仓一栗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城市山川秀丽,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擢发难数,4A级以上景区17个,优秀旅游乡镇41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观光点几百个。

B.2014年10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钢铁协会理事会第48届年会上,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努力,袍笏登场,加入国际钢铁协会。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过眼云烟,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为改善空气质量和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我省力争到2017年基本实现全省秸秆有效利用。

D.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不仅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8.下面文字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先写出有语病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故事。②有一个部落,它的人民受到周围妖魔的侵扰,生活在灾难之中。③部落首领格萨尔王经过艰苦征战,最终降伏了四大妖魔。④英雄史诗散韵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叙述故事。⑤它韵文部分有五十多万行,散韵文总数逾一千多万字,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⑥这部史诗除了在我国境内的藏、蒙古和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外,还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流传。⑦不仅它是一幅展现藏族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也是一部全面反映藏族历史、宗教、医学、民俗等的百科全书。

19.阅读下表,写一段文字,概括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在改变自己命运手段安排上的主要差异,再结合表格内容,从“读书深造”的角度提炼出一个对同学们来说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规定字数。(6分)

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安排


项 目

中 上

中 层

中 下

最 低


第一位

积极创业

积极创业

勤劳致富

勤劳致富

第二位

读书深造

投资理财

积极创业

寄希望于下一代

第三位

勤劳致富

勤劳致富

寄希望于下一代

彩票中奖

第四位

投资理财

读书深造

投资理财

积极创业

[注]上表摘自《社会建设蓝皮书——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答:(1)主要差异:(75字以内)(4分)

(2)观点:(25字以内)(2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宣州产笔历史悠久,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韩愈《毛颖传》说,“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中山位于今天的宣州南部一带,所产兔毛质地极佳。以竹管为笔杆,以中山兔毛为笔头制作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界存有争议。①商代,甲骨、玉器和陶器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②可见,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毛笔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③氏族公社晚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有用毛笔一类的书写工具绘制出来的彩色花纹。④更值得关注的是,甲骨文中出现了“笔”字。⑤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 ,但“蒙恬造笔”的传说反映他可能在毛笔制作方法的改良上作出过一定贡献。

(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填写序号)(3分)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不超过15个字。(2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叉,

而我,选择了——

一条人迹稀少的小路,

人生从此变得截然不同。

[注]节选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过的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5年江南十校素质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C(A.赋予的应是不同的内涵。B.“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不等于没有阅读目标、任务。D.内在贫乏主要是指精神世界的贫乏。)

2.B(②、③段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可理解为承接关系。)

3.A(朱熹所说的读书之乐主要是就个体成长而言的。)

二、(33分)

4.C.(愆:超越)

5.A(A均为连词,和。B副词,为什么;代词,什么。C副词,就;副词,却。D连词,并列关系;连词,转折关系。)

6.D(是“礼”界定了“仇”的范围,“开创性意义”之说有误。)

7.(10分)

(1)处死当受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是严重亵渎刑法的行为。

(2)推求事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礼”的运用,就能清楚地加以区分了。

(3)现在如果能采取上述标准,来评断双方相杀的案件,就符合“礼”了。

(重点词语:旌,滥,黩;原,端,判然,离;此,断,合。)

8.(4分)凉月朗照,人如在水,“在”字借人的触觉、视觉感受,烘托出月光皎洁清凉的特点。夜雾弥漫,树若浮空,“浮”字,借人的视觉感受,烘托出远处夜雾贴着地面弥漫开来的特点。

9.(4分)不同意这种看法。颈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石形与鹳鹤啼鸣的奇特,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本诗表达的对山家夜景喜爱与赞美的感情协调。

10.(6分)

甲:①晦明变化者 ②山间之朝暮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佳木秀而繁阴 ⑤风霜高洁 ⑥水落而石出者

乙: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②山岛竦峙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醉不成欢惨将别 ⑤一尊还酹江月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

三、(24分)

11.(4分)“他”(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在河里遇上敌人后奋力游回岸上,先上岸举枪但不忍心开枪,反而被对方击中。

12.(6分)中士和下等兵先后因下河洗澡被敌人射杀,是司令部下达禁令的直接原因;渲染出双方对峙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界河对士兵的强大诱惑力,为下文写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作铺垫;插叙的运用,使小说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13.(6分)主人公在睡梦中准备跃入水中,表现出士兵对河的渴望,反映战争生活让士兵们身心痛苦。“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那条禁令对士兵产生的强大约束力。梦境的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14.(8分)

示例一:丰富人物形象。先上河岸占得先机的“他”本可以很容易地杀死敌人,可他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枪,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可贵品质。

示例二:使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他”本可以先发制人,结果却被后上岸的敌人射杀了,这个结局使故事陡生波澜,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余地。

示例三: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这一结尾在彰显人性中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美好品质外,更以冷峻的笔法揭示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事实。

四、(24分)

15.A(B 称/秤不同;C 拙/绌不同;D 舫/坊不同。)

16.B(A 桅杆;C 市盈率;D 太仓一粟)

17.D(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袍笏登场: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登台演戏,比喻上台做官,含讽刺意。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18.(4分)


序 号

修 改




“格萨尔王传”改引号为书名号



在“散韵结合”前加“以”(或“用”)



删“逾”(或“多”)字



“不仅”与“它”对调

19.(6分)

主要差异:前两个阶层把“积极创业”放在首位,重视“读书深造”;后两个阶层最看重“勤劳致富”,但也把“寄希望于下一代”“彩票中奖”当作改变命运的手段。(4分)

观点:读书深造有利于创业成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2分)

20.(5分)(1)⑤③①④②(3分)

(2)尽管(虽然)蒙恬不是毛笔的发明者。(2分)

五、(60分)

21.参考近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1)慎重对待人生的重要选择;

(2)勇于做出异于常人的选择;

(3)一旦做出了选择,应坚持不懈,努力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附:柳宗元《驳复仇议》参考译文

我(从记载上)看到天后在位时,有个同州下圭人,叫徐元庆,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终于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再自缚其身投案认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处死徐元庆,然后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且请求将这一案例编入律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典。我个人认为他的建议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最根本作用,用来防止动乱。如“礼”说,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儿子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刑”的最根本作用,也是用来防止动乱的,如“刑”规定,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官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一致,但运用起来有差异,表彰和诛杀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个人身上的。处死当受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是严重亵渎刑法的行为;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叫僭越礼制,是严重破坏礼制的行为。如果把这种做法告示天下百姓,传给后代子孙,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如何处世了,把这种做法作为法典,可以吗?

圣人处理事务,穷究事理来决定赏罚,依据情由来决定褒奖或贬斥,(把“礼”和“刑”)结合起来考虑罢了。假使当时调查了事情的真假,辨明了它的是非,推求了事情的起因,那么“刑”和“礼”的运用,就能清楚地加以区分了。为什么呢?假如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下违背国法的罪行,(那么)赵师韫对他的诛杀,仅仅因为个人的怨恨。施展他做官的威风,对无辜的人妄加迫害,州里的长官不去追究他的罪行,执法的官员不去加以责问,上下蒙蔽包庇,(对冤屈者的)呼号充耳不闻。而徐元庆能够把和杀父的仇人一起活着当作奇耻大辱,把时刻准备报杀父之仇当作合乎礼义的行为,想尽办法,来刺穿仇人的胸膛,决心坚定,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丧命也不遗憾,这正是遵守礼法而施行正义啊。执法的官员应该感到惭愧,向徐元庆道歉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处死他呢?或者徐元庆的父亲,确实有罪,赵师韫对他的诛杀,不违背国法,这就不是死在官吏手中,而是死在国法上啊。国法难道可以仇视吗?仇视天子的法律,而杀害奉法行令的官吏,就是悖逆凶横、犯上作乱。将其抓获处死,用以严正国法,又为什么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中还说:“一个人必定有儿子,儿子也必定有父母,人们因为敬爱自己的父母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局面谁来收拾呢?”这是太不明白“礼”了。“礼”所说的“仇”,指因为含冤受屈内心沉郁悲痛而申诉无门的情况,不是指犯罪违法而被处死的情况。如果说“他杀了人,我就杀死他”,不问是非曲直,不过是欺负孤单力弱的人罢了。这种违反经典、背离圣人教诲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说:“调人,负责处理人间的怨仇。”“凡是杀人而合乎礼义的,就命令死者亲属不许报仇,如要报仇,就会被处死。”(如能这样,)又怎么会发生人们因为敬爱自己的父母而相互仇杀的事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不是因罪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因罪伏诛,儿子报仇,这是引起往来相杀的行为,这样的复仇行为消除不了互相仇杀的祸害。”现在如果能采取上述标准,来评断双方相杀的案件,就符合礼制了。

况且不忘父仇,是孝的表现;不惜一死,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规定,坚守孝道,决心为义而死,他一定是个通达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难道会把国法当作自己的仇敌吗?那些上奏议的人反而主张把他处死,亵渎刑法,败坏礼义,这种做法不能作为准则,是十分清楚的。

请把我的议状附于律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有审理这类案件的,不应再按照以前的意见办理。我谨发表上述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