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5届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于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适,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坐系凡三辈 坐:因犯……罪
B.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C.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B.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B.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C.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D.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B.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C.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D.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7.(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注释]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8.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以环境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3)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 ”两句。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丁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粟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各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丁,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时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宽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当然对阿别的安慰难以置信。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是煤矿里的“老员工”,它对巷道非常熟悉,而且对自己的预感非常坚定,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承上启下,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
(2)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4)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苦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分)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于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 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 。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 。 , 。 , , 。
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⑤②①③④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①④②⑥⑤
16.(5分)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指出漫画寓意。(寓意不超过40字)(5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我们可以理解为距今约5000年前, ① 。 ② ?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可以肯定地说, ③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9分,每小题3分)
1.B。(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D。(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C。(“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4.答案:C
解析:趣,催促。
5.C
6.B解析: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1)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辈、迫、走、藉”各1分,大意1分。)
(2)(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斥止、验问、徇、由是、肃然”各1分)
【参考译文】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性格机敏聪慧,二十岁那年在乡里被举荐,不久,成为进士,任瑞昌县令。
瑞昌隶属于九江,依山带湖,百姓疲乏且盗贼猖獗,拖欠赋税很久了。江公到的时候,以前在九江任职的县令因犯此罪被抓的总共有三批,其中前任因为所欠赋税累积太多要被处死,他的妻小不能回家,江公毅然决定上报府邸,补上所拖欠的赋税,全部免除了他的罪责,令其妻小回家。县郭合并河流,河岸崩塌堵塞旧道,江公捐赠俸禄并提倡集资建筑堤坝完成此项工程,百姓称其为“江公堤”。当时闵楚情况危急,瑞昌与楚相临,怀有歹意的人趁此抢劫行窃,官吏提议发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命令乡堡长通知告诉人们利害关系,让强壮的勇士监督巡查,抓住他们的首领并且杀死,于是盗贼便平息了。
不久,升迁到巩昌做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途中经过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乏困顿,士卒更加骄横强悍,有时四处抢夺,没有敢呵斥他们的。江公在郊外巡行视察时,看见数匹马突然从车旁奔驰而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转去治理柳州。柳州处于僻远的南方,民俗粗犷剽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士兵仍然留驻并镇守柳州,他们常常抢夺妇女,这些女子常常哭泣想回家。江公上报府邸,营中将帅登记掠去的妇女并向各郡散发消息,愿意回家的衡量家的远近给予钱财遣送回去,一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大帅死了,军饷不能维持,士兵举起铠甲在军门口大声喧哗,江公出去,约定期限满月之后发饷,士兵相信江公,渐渐散开了。于是向台省催促发饷,军饷按期到达,军中停止作乱。粤西的山险峻,柳州尤其如此,万石分立,斧头也不能刻成如此,很多巨大的树。当时皇上正要修太和殿,让使者采集树木就要到柳州了,柳州人非常害怕,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问柳州百姓哪里盛产巨大的树,命令向导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一起去看树。行走几里路,到了悬崖下,山上的石头峻峭.重叠,树木幽深可怕地挺立着,下面就是悬崖的谷底,马不能够前行。江公解下马鞍,在原地稍事休息,邀请使者步行登山,使者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江公说:“皇上的命令,树木如果可以从这里运出,,守臣我应该首先用我的生命完成这件使命。”于是穿着上衣拿着木杖,让两个小吏扶着他首先登上,使者勉强跟随,走了一半没有路了,也没有立足的地方,江公仰望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惊讶,赶紧呼喊返回,说:“真是不能勉强取得。”江公说:“树木确实在,烦劳使者向皇上言说树木不能取得的情况。”使者于是返还,向皇上请求免除这项命令,柳州百姓非常高兴,感恩戴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康熙乙未年离世。江公性情清廉明正,所以任官所在地颇有声望和政绩。为人对朋友真诚,性子淡然,通晓明白实事,深谙为官之道,始终清正廉洁,贤达之士都赞叹并且仰慕他。
8.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3分)
9.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
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3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
10.(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1.(1) DC(【解析】D给3分,C给2分,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阿宠的躁动和嘶鸣不是因为失明的恐惧,而是预感到了塌方的危险。B项说一匹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言过其实。E项 “表现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表述不准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自私和冷酷,故给1分)
(2)①善良有爱心。悉心喂养阿宠;像哄孩子一样安慰阿宠;誓死守护阿宠的的生命。
②敏感细心。观察阿宠的表情和动作就知道它上火了;最先明白是阿宠把大家救出困境;被困之后,又是第一个发现巷道里有空气;
③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被困后没有惊慌,吩咐矿工们找风源,存体力,关手机。(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可任举一例分析)
(3)①动作、神态描写。“手握尖刀”“面目狰狞,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
②对比、衬托。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对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
③细节描写(或比喻)。“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善良无私,加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每点2分)
(4)答案一:阿宠有春天。(2分)
①阿别给了它春天般的关爱:阿别心疼它;喂草料时给它多兑苞谷;像哄孩子一样地跟它说话;在别人饥饿想要杀掉它时,决定拼死保护它。(2分)
②阿宠也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别人:它虽然命运悲惨,却任劳任怨地在井下拉车,并在危难时救人性命,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饥饿垂死的人们。(2分)
③阿宠不仅得到了爱,也为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爱,生活中的我们享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帮助。(2分)
答案二:阿宠没有春天。(2分)
①它命运悲惨:出生不久就到井下工作,工作环境差,导致眼瞎。(2分)
②不被珍惜关爱:它救了大家,大家反而抱怨它带错路;危险发生后,人们要杀它以保命。(2分)
③它的生命中没有多少温暖和希望,所以它没有春天。它的春天淹没在人类的贪婪和私欲里,阿宠的故事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和善待生命。(2分)
12.(1)A1分,B2分,C3分,D、E0分。(A.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
(3)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2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3.D(解析:“茫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14答案:D ( 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15.C
16.标题:家有读书郎(2分)
寓意: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3分)
17.(6分)
①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或:姜水生息了古老的姜炎族)
②姜水在哪里
③宝鸡是第一代炎帝的始生地(或:宝鸡是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
【评分标准】每句2分,共6分。
18.写作提示:
电脑系统有漏洞,需要不断修复,人的心灵也一样。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成见、猜疑、懦弱、浮躁、嫉妒、仇恨等都是心灵的漏洞,需要经常“扫描”和“修复”,这样才能使心灵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心灵有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却不去修补。可围绕“修复心灵的漏洞”构思成文。以下思路供参考:
(1)不为“漏洞”所累,保持心灵纯净和健康。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环境的保护。每个人的心灵原本都是鲜活纯净的,由于存在不同“漏洞”,而常常受到攻击,导致心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灵的纯净与健康关系一个人生命的品质,而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健康需要对心灵“扫描”,从而进行修复和保护。
(2)构筑心灵防线,识别和抵制诱惑。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自觉抵制,才能修复心灵“漏洞”。
(3)善于反省与解剖,修复心灵“漏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漏洞”,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
(4)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心灵漏洞”的最好补丁。既不能对“漏洞”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漏洞”望而生畏。修复心灵的“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心灵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2014.12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语文工作室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于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适,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坐系凡三辈 坐:因犯……罪
B.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C.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B.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B.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C.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D.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B.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C.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D.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7.(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8.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以环境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3)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 ”两句。
乙 选考题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阿宠的春天
陈力娇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丁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粟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各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丁,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时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宽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当然对阿别的安慰难以置信。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是煤矿里的“老员工”,它对巷道非常熟悉,而且对自己的预感非常坚定,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承上启下,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
(2)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4)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苦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分)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于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 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 。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 。 , 。 , , 。
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⑤②①③④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①④②⑥⑤
16.(5分)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指出漫画寓意。(寓意不超过40字)(5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我们可以理解为距今约5000年前, ① 。 ② ?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可以肯定地说, ③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B。(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制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2.D。(筷子古名曰“箸”,“箸”易名为“筷”有成说,与民间讳俗有关。民间讳言“住”,故更之为“快”,又因筷子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竹”字头,“筷”字乃成;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3.C。(“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不是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而是箕子见微知著,从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吃饭一事推想到纣王可能由此骄奢淫逸,一发而不可收,终至亡国身死的结局。因而箕子感到很可怕。)
4.答案:C
解析:趣,催促。
5.C
6.B解析: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7.(1)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辈、迫、走、藉”各1分,大意1分。)
(2)(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斥止、验问、徇、由是、肃然”各1分)
【参考译文】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性格机敏聪慧,二十岁那年在乡里被举荐,不久,成为进士,任瑞昌县令。
瑞昌隶属于九江,依山带湖,百姓疲乏且盗贼猖獗,拖欠赋税很久了。江公到的时候,以前在九江任职的县令因犯此罪被抓的总共有三批,其中前任因为所欠赋税累积太多要被处死,他的妻小不能回家,江公毅然决定上报府邸,补上所拖欠的赋税,全部免除了他的罪责,令其妻小回家。县郭合并河流,河岸崩塌堵塞旧道,江公捐赠俸禄并提倡集资建筑堤坝完成此项工程,百姓称其为“江公堤”。当时闵楚情况危急,瑞昌与楚相临,怀有歹意的人趁此抢劫行窃,官吏提议发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命令乡堡长通知告诉人们利害关系,让强壮的勇士监督巡查,抓住他们的首领并且杀死,于是盗贼便平息了。
不久,升迁到巩昌做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途中经过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乏困顿,士卒更加骄横强悍,有时四处抢夺,没有敢呵斥他们的。江公在郊外巡行视察时,看见数匹马突然从车旁奔驰而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转去治理柳州。柳州处于僻远的南方,民俗粗犷剽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士兵仍然留驻并镇守柳州,他们常常抢夺妇女,这些女子常常哭泣想回家。江公上报府邸,营中将帅登记掠去的妇女并向各郡散发消息,愿意回家的衡量家的远近给予钱财遣送回去,一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大帅死了,军饷不能维持,士兵举起铠甲在军门口大声喧哗,江公出去,约定期限满月之后发饷,士兵相信江公,渐渐散开了。于是向台省催促发饷,军饷按期到达,军中停止作乱。粤西的山险峻,柳州尤其如此,万石分立,斧头也不能刻成如此,很多巨大的树。当时皇上正要修太和殿,让使者采集树木就要到柳州了,柳州人非常害怕,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问柳州百姓哪里盛产巨大的树,命令向导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一起去看树。行走几里路,到了悬崖下,山上的石头峻峭.重叠,树木幽深可怕地挺立着,下面就是悬崖的谷底,马不能够前行。江公解下马鞍,在原地稍事休息,邀请使者步行登山,使者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江公说:“皇上的命令,树木如果可以从这里运出,,守臣我应该首先用我的生命完成这件使命。”于是穿着上衣拿着木杖,让两个小吏扶着他首先登上,使者勉强跟随,走了一半没有路了,也没有立足的地方,江公仰望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惊讶,赶紧呼喊返回,说:“真是不能勉强取得。”江公说:“树木确实在,烦劳使者向皇上言说树木不能取得的情况。”使者于是返还,向皇上请求免除这项命令,柳州百姓非常高兴,感恩戴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康熙乙未年离世。江公性情清廉明正,所以任官所在地颇有声望和政绩。为人对朋友真诚,性子淡然,通晓明白实事,深谙为官之道,始终清正廉洁,贤达之士都赞叹并且仰慕他。
8.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3分)
9.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
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3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
10.(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1.(1) DC(【解析】D给3分,C给2分,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阿宠的躁动和嘶鸣不是因为失明的恐惧,而是预感到了塌方的危险。B项说一匹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言过其实。E项 “表现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表述不准确,主要是批判人性的自私和冷酷,故给1分)
(2)①善良有爱心。悉心喂养阿宠;像哄孩子一样安慰阿宠;誓死守护阿宠的的生命。
②敏感细心。观察阿宠的表情和动作就知道它上火了;最先明白是阿宠把大家救出困境;被困之后,又是第一个发现巷道里有空气;
③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被困后没有惊慌,吩咐矿工们找风源,存体力,关手机。(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可任举一例分析)
(3)①动作、神态描写。“手握尖刀”“面目狰狞,满眼贪光”表现了那个人的凶残和贪婪。
②对比、衬托。那个人和阿宠形成对比,凸显了阿宠的善良和无私。
③细节描写(或比喻)。“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借对血液流淌的细节描写,突出阿宠的善良无私,加强了对读者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每点2分)
(4)答案一:阿宠有春天。(2分)
①阿别给了它春天般的关爱:阿别心疼它;喂草料时给它多兑苞谷;像哄孩子一样地跟它说话;在别人饥饿想要杀掉它时,决定拼死保护它。(2分)
②阿宠也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别人:它虽然命运悲惨,却任劳任怨地在井下拉车,并在危难时救人性命,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饥饿垂死的人们。(2分)
③阿宠不仅得到了爱,也为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爱,生活中的我们享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帮助。(2分)
答案二:阿宠没有春天。(2分)
①它命运悲惨:出生不久就到井下工作,工作环境差,导致眼瞎。(2分)
②不被珍惜关爱:它救了大家,大家反而抱怨它带错路;危险发生后,人们要杀它以保命。(2分)
③它的生命中没有多少温暖和希望,所以它没有春天。它的春天淹没在人类的贪婪和私欲里,阿宠的故事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和善待生命。(2分)
12.(1)A1分,B2分,C3分,D、E0分。(A.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
(3)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2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3.D(解析:“茫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14答案:D ( 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15.C
16.标题:家有读书郎(2分)
寓意: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3分)
17.(6分)
①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或:姜水生息了古老的姜炎族)
②姜水在哪里
③宝鸡是第一代炎帝的始生地(或:宝鸡是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
【评分标准】每句2分,共6分。
18.写作提示:
电脑系统有漏洞,需要不断修复,人的心灵也一样。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成见、猜疑、懦弱、浮躁、嫉妒、仇恨等都是心灵的漏洞,需要经常“扫描”和“修复”,这样才能使心灵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心灵有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却不去修补。可围绕“修复心灵的漏洞”构思成文。以下思路供参考:
(1)不为“漏洞”所累,保持心灵纯净和健康。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环境的保护。每个人的心灵原本都是鲜活纯净的,由于存在不同“漏洞”,而常常受到攻击,导致心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灵的纯净与健康关系一个人生命的品质,而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健康需要对心灵“扫描”,从而进行修复和保护。
(2)构筑心灵防线,识别和抵制诱惑。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自觉抵制,才能修复心灵“漏洞”。
(3)善于反省与解剖,修复心灵“漏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漏洞”,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
(4)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心灵漏洞”的最好补丁。既不能对“漏洞”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漏洞”望而生畏。修复心灵的“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心灵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