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包(līn)    期(dǎng)   春风荡(dài)    然而止(jiá)

B. 觎(jì)     瓜(màn)    然无声(qiǎo)   悬崖马(lè)

C. 游(yì)     齿(qǔ)     度长(xié)    情不自(jīn)

D. 女(gōng)   趿(tā)     棠之花(lì)     岿然不动(ku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笔画     不粘锅      轻车简从       一年之季在于春

B.渔具     功夫茶      以德抱怨       是可忍孰不可忍

C.泄秘     一番话      惹是生非       制之死地而后生

D.蛰伏     爆发力      牟取暴利       多行不义必自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些学者专家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B36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历史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C. 在投资过程中,人们专注于低点买进高位抛出的时点研究,对于一些常规却置之度外,忽略向基金公司补全或及时更新自己的资料。

D.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济宁市区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轮珠圆玉润的月亮,天空灰蒙蒙一片,不远处的节日礼花也只是一团模糊的闪光。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B.巴赫的音乐,面对的是每个听者的心灵。它总是如微风细雨,轻柔曼妙;总是如涓涓细流,清清地、浅浅地流淌—-安详,恬静,圣洁。

C. 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致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

D.《济宁历史文化丛书》主要包括《鲁国历史与文化》《孔府孔庙文物珍藏》(上、下)等,共七卷九册资料丰厚内容翔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 由于彩绘陶俑埋藏环境土壤的湿度较高,出土后所处环境湿度较低,再加上光、有害气体等的影响,导致彩绘产生干裂、起翘、褪色等问题。

B. 抗生素虽然对治疗严重的传染病和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类疾病非常重要和必要,然而过度使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给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C. 面对群发短信,人们排斥的不是问候,而是怕这来得太“快”的问候打了折,更怕复制的祝福语同质化的问候关心降低了“心灵的温度”。

D. 据电信业内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的结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 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 《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7.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 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 “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 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 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 “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邵道人传

李梦阳

邵道人者,蜀人也。至庆阳,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曰:“更造美食?”道人则不食。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然之。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诸弟子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夜有登几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急人所难,而后已。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弟少年无不道人意者     当:适合

B.道人微笑然之               颔:点头

C.诸弟子悟其归谓死也         始:起初

D.急人所难,而后已           弊:通“毙”,死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邵道人“诚谨忠厚”的一组是 

①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②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

③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④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⑤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B.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作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C.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来观看。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

D.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3分)

(2)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3分)

(3)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更造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秋日怀弟

谢 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

(2)               ,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3)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6)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五、(12分)

16.下面来自《环球时报》的新闻,试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向同学们转达主要信息,不得超过30个字。(4分)

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还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

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17.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4分)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           。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18. 漫画家郑辛遥的《智慧快餐》作品,教给人们“在快乐中品味人生的智慧”, 带给社会许多正能量。试对他作品其中的一幅漫画,作一句话解读。(不超过10字)(4分)

 

图片说明: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

张 劲

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管别人怎样看,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锄头从田野里收工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锄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碎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碎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老街之有趣,就在于它的这种街景的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淳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驳杂里的平淡,琐碎里的集中,纠结后的从容,苦涩后的微甘……

(《西部散文》2014年第1期,有改动) 

19.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

20.作者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粉面店外的狗和猫,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2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通观全文,作者所认为的“老街之魂”具体指的哪些方面(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只有一直往前走,才能把影子甩在身后!  

 ——何东霖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山东省济宁市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A档期dàng ;B瓜蔓wàn ;D棠棣之花dì)

2.D(A一年之计在于春;B以德报怨;C泄密,置之死地而后生。)

3.A(“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B“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C置之度外”指为正义的事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应为“置若罔闻”。D. “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4.C(A“棉苗”“玉米”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破折号应改为冒号;D丛书名称用引号。)

5. C(A缺少主语,删掉“由于”或“导致”;B句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在“抗生素”之前;D.句式杂糅,删掉“的结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B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来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 C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7.A(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原因。)

8.B(A文中说龙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C.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论。D.项中“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龙的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始:才,方才)

10.D(A.把、用,介词/因为,介词;B.替,介词/给予,动词;C.向,介词/到,介词;D.皆表目的,连词)

11.C(①②是他给人看病的方法,⑥是他临死之前的镇静表现。)

12.B(原文说“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

四、(24分)

13.(1)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3分,关键点:究、自、异等,译句也须通顺)

(2)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3分,关键点:以、指、示等,译句也须通顺)

(3)如果他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挑出荤菜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4分,关键点:或、荤、第、更等,译句也须通顺)

14.(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15.(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悟以往之不谏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天街小雨润如酥(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泪眼问花花不语(6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德发布“全球冲突晴雨表”,中国东海成战争“热点”

17.答案示例: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是一种传承

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一块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

18.示例:互助团结才能做好事

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六、(18分)

19.这句是说老铁匠在街口长年如一地在锻打、修整农具。他的人生智慧和勤劳的品质,已凝结为老街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将会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本题4分。关键要抓住“时光的砧子”“手艺的火花”“智慧、勤劳”“历史文化”以及沉寂、碎末、碎片的喻意)

20.作者是从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感受老街之魂的,(1分)对狗和猫的描写,正是为了突出老街人这种人畜相安、悠闲祥和的生活氛围。(2分)这样写显得更生动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1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1)生动形象。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等(2分)。(2)整散结合。如:“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1分)。(3)清新朴实,妙用动词。如:“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抵足长谈”;“裁割”“雕琢”“绑缚”“牵扯”等(1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古镇的民居鳞次栉比,古老和现代共存,精致和简陋相融;街景富有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2分)。平民气息淳朴厚重,人情味亲切随,历史和现在相融合(2分)。在驳杂、琐碎、纠结、苦涩风格中更有平淡、集中、从容、微甘;(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七、(60分)

23.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邵道人是蜀地人。到庆阳时已经七十多岁了。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坐在露天处。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来侍奉道人。道人都用面部表情告诉他们自己的意思,那些子弟少年没有不合道人心意的。

道人喜欢替人看病。患者家属请他出来看病,他便让患者张开眼,又让患者呵气。倘若患者是可以救活的,道人就给弟子们示意,弟子们便把饭放在患者身前。道人拿出他袖中的铁尺横放在饭上,口诵大悲咒,念完后,拿起铁尺抚摸着患者说:“病好了!”假如是救不活的,道人便快步走出。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然而道人从不收钱,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救活一人,便拿取一尺布作衲衣里子,做里子的布够了,便不再拿取。患者家属假如有现饭给他吃,就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不问饭多饭少,道人都吃了;如果另外还添饭,又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道人便不再吃了。假若发现是粗劣的食物,道人就高兴地吃了。如果(患者家属)问:“要另外替你烹制美食吗?”道人也就不再吃了。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

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听说了,争相来请他,希望观看道人喝水,道人微笑点头答应。弟子在他面前放置好水。道人给弟子示意,让乡里人自己放置好,也用碗排放在桌案上,不问水的多少,道人都会喝了。如果冬天水结冰,就听见道人牙齿间发出瀺瀺的声响,一会儿,道人的肩头耸起,面色发红,汗水簌簌而下,就像下雨一般。

道人跟我的大伯父年岁相仿,大伯父患有烂脚病很久不能治愈,问道人什么原因,道人说:“这是鬼魂在作怪。你曾经前往某人家向人聘过亲吗?你说他家的女孩子相貌丑陋,要另外去别家聘亲。那女孩因此惭愧,自缢而死。这就是她的鬼魂(在祸害你呀)。”大伯父很吃惊,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该怎么办呢?”道人说:“你现在遇到了我,三天后祸害就会解除。”三天后大伯父的病果然痊愈了。

过了十多年,有一天道人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将要回去了。”弟子们说:“先生是给庆阳造福的人,庆阳人也没敢怠慢你,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呢?”道人没有回答。有一天,道人让人架设三层桌几,坐在上面。弟子这才醒悟到他说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便团团围坐伺候他。晚上有人登上桌几去伺察他的呼吸,道人仍然挥臂将他赶下来。半夜时分,屋脊上隐隐有霹雳之声,有如金戈铁马战斗的声响,众弟子一个个震惊害怕,拜伏在地。天明,起身看时,邵道人已经死了。

赞文说: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那么,像道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释道两家迷惑世人,祸乱政治,然而道人却为人诚谨忠厚、不多言辞。他能够急人所难,死而后已。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墨家中出逃出来的人吧,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