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项最新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5亿年前,海底有一条无脊椎生物经历了两次成功的DNA复制——这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这一个“错误”却意外地触发了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最终出现。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又继承一次的基因组。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掊。”
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已经经过演化,它会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因此在人体细胞内部的这一系统的行为就像是一套信号多路分发系统,就像是我们的手机能得以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类似。”
尽管像这样的“团队合作”有时也并非一直是有益的。但是研究人员们指出如果某项关键性的功能是由单一个蛋白质实现的,就像是在文昌鱼体内那样,那么这一蛋白质的丢失或突变将会是致命的。而如果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即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这个个体也将得以存活下来,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功能上的障碍。这种缺陷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癌症这些让人类深受其苦的病症。
麦肯托什教授和她的同事们目前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能引起黑色素瘤和神经错乱的蛋白质大类上。由于这项研究可能牵涉和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将有望揭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摘编自2012年7月28日《人民网》)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文昌鱼携带了无脊椎生物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组,从而对以后人类和其他生物最终出现创造了条件。
B.5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生物拥有遗传自父方和母方的两份基因,它们一般情况下只继承一次父方和母方的基因组。
C.现代生活在海洋中的文昌鱼可以被麦肯托什教授视为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是因为它与早期无脊椎生物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非常相似。
D.如果文昌鱼体内具有某项关键性功能的单一蛋白质发生丢失或基因突变,那么这种变化将会产生致命性的危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认为,发生在寒武纪海底的一条无脊椎生物身上的两次DNA复制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正是这次错误不断的发生,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B.无脊椎生物经历的这次基因突变使得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但是也让一些疾病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C.这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有性繁殖生命体只继承一次基因的情况,而且以后反复发生的错误使得基因的数量越来越多。
D.麦肯托什的团队通过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进行制图研究和生物化学分析,让他们找到了基因突变的最初时间——寒武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多次基因复制的蛋白质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可以一套信号多路分发,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和手机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非常相近。
B.被继承下来的似乎经过演化而形成的蛋白质小组可以有效防止某项关键性功能蛋白质的丢失,保持生物功能持续和生命体存活。
C.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出现一些功能障碍而造成的。
D.可能牵涉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的黑色素瘤的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揭开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襄,字师卿,吴郡吴人也。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表荐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引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后为太子家令,复掌管记,母忧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①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喻。中大通七年,为都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愿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雠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襄弱冠遭家祸②,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 (选自《南史》卷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毁顿:哀痛伤身。②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追光所杀一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 货:出售。
C.守宰案其党与 案:搜捕。
D.母忧去职 忧;指(父母的)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陆襄“孝敬父母”和“治郡有功”的一组是( )
A.①始欲酬直,无何失之 ②及贼至破之,生获琮
B.①复掌管记,母忧去职 ②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C.①启武帝引与游处 ②唯襄郡枉直无滥
D.①释服犹若居忧 ②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鲜于琮借神灵之名,聚众谋反,杀死广晋县令并想攻打郡城,陆襄对此已有防备,
最终打败贼人,生擒贼首。
B.陆襄的品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昭明太子因此与他相识交往,并每月亲自到
陆襄家中拜望陆母,赐给她美食衣服。
C.在查办处理鲜于琮同党的过程中,邻郡的一些官员趁机索贿,不能公正执法,使好
人受害;陆襄则秉公执法,明察曲直善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
D.陆襄以德化为政,面对结怨甚深的彭、李二家,他并未简单责罚,而是好言相劝,
晓之以理,使两家和解。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柔直等交游唱和。
8.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
(《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昔,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他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表达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近三年来,小溪旁边建了不少小区,东岸的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宽敞大气。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独特,秀色可餐,别的不说,单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就够令人神往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B.浙江省检察机关对今年省内发生的两起血铅超标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追究了19名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历史的积累无疑是“川酒”质量优良的基础。从明清时期开始,四川就已普遍酿造蒸馏酒,使用特质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还有泸州、宜宾的老窖池。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混营化是指传媒集团化兼有序列化、一体化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现代传媒集团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大型传媒集团由于其庞大的集团规模,不可能采用单一的运营模式
②为了节省资源,谋求更大的经营效率,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序列化和一体化的混营方式
③项目既横向发展,也纵向发展
④尤其是资产遍布全球的媒介集团,旗下的集团和公司数不胜数,每个都需采用合适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⑤把相关的行业和资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灵活经营
⑥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大型传媒集团的塑就当中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②①④⑤⑥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②①④⑤③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
②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
④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再写两个句子。(6分)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让我们在远航中有了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的何峰发现身边虽有不少创意,但却缺少一个展示自己、获得支持的圆梦平台,他就跟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发起和支持创意项目的平台——点名时间网。点名时间网是一个支持平凡人的不平凡梦想的舞台。只要你有创意项目,需要资金支持,就可以登录这个平台,发起项目,向公众推广,并获得资金和支持去完成你的梦想!你也可以来这里做个支持者,支持、资助你喜欢的创意项目,或者获得你所喜欢的回报,或者分享创意者的快乐。随着一个个创意项目的实现,越来越多有创意想法的艺术家、节目制作人、产品设计师,甚至工人、学生、农民都愿意来这里推广一下自己的梦想。何峰和他的团队,借助“点名时间”这个平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找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参考答案
1.A(与文中第四段开头“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矛盾。)
2.D(“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得出的结论——基因初变的最初时间是寒武纪时间,但并不是他们通过研究和分析直接找到这个时间。)
3.D(据原文应为“有望揭开”,把未然当做已然。)
4.C(“案”审查)
5.D(A.①是间接表现“孝敬父母”B.②间接表现“治郡有功”C.①是昭明太子赞赏陆襄的品德业行)
6. B (“每月亲自到陆襄家”错。)
7.(1)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人们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共5分。“始”“直”“无何”“以”各1分 大意1分)
(2)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共5分。“诣阙”“拜表”“德化”各1分 大意2分)
8.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 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手法2分,分析3分)
9.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
10.(1)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2)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3)芳菲菲其弥章 余独好修以为常
11.(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解析】B项,“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奶奶是想晒玉米饽饽;D项,“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错误,应该是父亲对奶奶的爱;E项中,“情节紧张,极富戏剧性”错误。
(2)示例一:①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脚②要吃玉米饽饽③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④饿死在家里。(事情发展脉络)
示例二:①想挖点野菜吃②摔伤脚后怕给家人添麻烦③想把玉米饽饽留给家人吃④没有遗憾地死去。(感情发展脉络)
(3)奶奶:勤劳、刚强、慈爱、善良。(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给6分)
(4)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泪雨滂沱,使读者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点。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脚,要吃好吃的东西,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父亲在发现真相后泪雨滂沱,长跪不起,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了不连累儿女,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表现对奶奶深沉的爱,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子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4分,言之成理即可)
12.(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解析】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错误,只能说杨荫愉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错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2)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或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每点2分,共6分)
(3)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或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每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身逢乱世,劲敌太多,让他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伺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实际略)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13.D 【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作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一语成谶: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就是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似的)。秀色可餐: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入迷忘情。】
14.(D A.语序不当,“伤害”与“侵扰”颠倒顺序。B.动宾搭配不当,“事件”可以处理,但是不能“教育”。C.成分残缺,“服务”后面缺宾语中心词,应该加“的目标”)
15.A.(③紧承第一句是为整个语段的总说,结合第一处横线标点符号为句号可以确定首空为③,排除C、D两项;②和⑤是具体如何去经营,联系紧密连在一起,因此排除B项,答案选A。)
16.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关的材料复合组成的,表达共同主题的,综合性较强的材料作文。(每点1分,共5分)
17.示例:
(1)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让我们在攀登中有了后盾。(3分)
(2)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让我们在漂流中有了依托。(3分)
18.参考立意:
1. 梦想和现实
2. 成全他人与幸福自己
3.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译文:
陆襄字师卿,是吴郡吴人。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上表找茬陆襄,他接受征召被授予著作佐郎之职。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听说了陆襄的事迹品行,就禀报梁武帝请他来与他交往相处。昭明太子尊敬老人,陆襄的母亲年近八十,昭明太子便和萧琛、傅昭,陆杲每月经常派人前去探望慰问,并赏赐她美食与衣服。陆襄的母亲经常突然患心痛之症,医生开出药方需用三升粟米浆。当时正值冬天,又将近黄昏,到处寻找不能得到,忽然有一个老人到陆家门口出售与药方上所说的等量的米浆。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后来陆襄担任了国子博士、太子家令,又担任管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陆襄已经五十岁了,为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超出了礼节,太子担心他,每天派人劝说他。中大通七年,担任鄱阳内史。在这以前郡中人鲜于琮服用丹药修行道法,经常进山采药,捡到五色幡,又从地里得到了石玺,私下里感到奇怪。从此鲜于琮先与其妻分室而居,人们看见他所住的地方有异气出现,更以为他是神人。大同元年,就勾结门徒杀死广晋县令王筠,改年号为上显元年,并安排分封官员。他的门徒到处欺骗诱惑,很快便拥有了一万多信徒,将要出兵攻打郡城。陆襄早已经率百姓官吏修好城墙作好防备,等到贼人一到便打败了他们,并活捉了鲜于琮。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善良人家有的也全家遭受祸殃,只有陆襄所在郡城区分善恶不失实。百姓作歌唱到:“鲜于琮被抄后善恶分清,百姓没有横死的全依仗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起初因气愤而发生争执,于是就互相诬告。陆襄把他们叫到内室之中,并不加责备呵斥,只用好言来劝解教导他们。他们感激陆襄的恩德,非常后悔自责。于是就为他们摆上酒宴让他们尽情欢饮,酒宴完毕让他们同车还家,于是他们二家互相亲近。百姓又作歌唱到:“陆君为政,没有怨家,争斗结束,仇人也同坐一车。”在位六年,郡中大大安定。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百姓又上表要求陆襄留任,陆襄坚决要求回到京城。陆襄刚成人便遭受家祸,服丧期已满却仍然如同在守孝一样,到死都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口中不说杀生害命之类的话有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