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语  文 

(含学业水平考试基本篇目)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编制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依据的全省统一的语文课程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且修完语文必修课程的所有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文字、语法、修辞、标点等基本语言知识,并具有实际运用的能力。

    (2)具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不同类型的文本的能力。

    (3)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词句含义,能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文,具备古代诗歌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

    (4)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要求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分别用a、b、c、d、e来表示。其含义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能够识别重要字词读音的正误、字形的正误;能够准确记住相关的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记住古代诗文中的名句等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次。对于古今不同类型的文本,能够领会具体语境中词语、句子的确切含义,对于词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及其表达效果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解释。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次。能够对古今不同类型阅读材料中具体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并结合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以及接触过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联系对比,从而有效完成当下的阅读任务,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解答。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能够对古今不同体式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对其中的遣词用语、内在意蕴与作者情感的抒发等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评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能够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情境任务,采用合适的文体、恰切得体的语言进行书面写作,做到主旨明确,表达清晰。

    (三)学业水平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将考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依次用A、B、C、E表示。

    及格及以上各等第标准如下:

    C—及格

    测试达到合格的学生,能掌握考核范围内大部分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初步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一般能够读懂必修教材中现代文教读课文和与其程度相当的课外读物;能够借助注释基本读懂古代诗文教读课文;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

    B—良好

    测试达到良好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考核范围内基本的语文知识,并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阅读现代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古代诗文教读课文;具有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

    A—优秀

    测试达到优秀的学生,能系统掌握考核范围内的基本语文知识,并具有高中语文基本素养和较强的语文学科基本能力。

    牢固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初步具有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教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考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以及本标准规定的阅读教学基本篇目。结合本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具体列出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见下表:


知识(能力)类别

考试条目

考试

要求

基础知识及运用

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

A

理解规定的基本篇目中作注的重要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B

能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E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E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E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E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E

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E

识记基本篇目涉及的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A

阅读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等;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C

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

C

分析语言特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C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C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D

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D

古代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B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B

理解并翻译教读课文的有关句子。

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D

默写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名句名篇(根据基本篇目教学规定,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内容)。

A

写作

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E

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

E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E

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E

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E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E

附 学业水平考试基本篇目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基本篇目如下: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

4想北平/老舍

5赤壁赋/苏轼

6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8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9六国论/苏洵

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2荷塘月色/朱自清

13祝福/鲁迅

14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15 品质/[英]高尔斯华绥

16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

17拿来主义/鲁迅

18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9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0鸿门宴/司马迁

2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2雷雨(节选)/曹禺

23登高/杜甫

24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5虞美人/李煜

26雨霖铃/柳永

37《物种起源》绪论/[英]达尔文

28陈情表/李密

29逍遥游(节选)/庄子

30兰亭集序/王羲之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1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结构

    1.内容分布

    基础知识及运用    约占40%

    阅读理解及赏析    约占30%

    写作              约占30%

    2.题型分布

    客观题    占60%(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主观题    占40%(其中简答题占10%,写作题占30%。)

    3.难度分布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难度在0.8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的题为稍难题,难度在0.5以下的题为较难题。

    容易题     约占70%

    稍难题     约占20%

    较难题     约占10%



参考卷

(此卷仅做参考)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濒临(bīn)    独处(chǔ)   恪尽职守(ɡè)

B.唾弃(tuò)    堆砌(qiè)    刹那(shà)   惟妙惟肖(xiào)

C.焦灼(zhuó)   机杼(zhù)    赊账(shē)   殒身不恤(xù)

D.角逐(jiǎo)   桑梓(zǐ)     纨绔(kuà)   凝眸远眺(móu)

2.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秋风忽至,一场早霜后,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渐近的,不会一蹴而就,既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时期也如此。

C.脚下那条熟悉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象夜空里九曲的星河,给人无尽的暇想。

D.“智慧地球”的概念风糜世界,人们希望借此确立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致高点。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   ▲   着晨曦。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   ▲   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   一次跟同学讲过,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可惜同学没有能够正确领会。

A.顾盼  折射  不只         B.企盼  放射  不只

C.企盼  折射  不止         D.顾盼  放射  不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B.不少网民认为,尽管网络无疆,然而言行应有界,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C.文艺创作切忌远离观众孤芳自赏,音乐剧《妈妈咪呀》就因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获得了成功。

D.某项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热”仍在持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车流量增大,平均每天超过4万多辆。

   B.垃圾邮件、木马病毒和低俗内容等三大网络危害已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

   C.发展核电产业具备投资大的问题,核电开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D.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最主要的办法是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有距离才有过程,有过程才有思念。“   ▲   ”是因距离而叹的爱情的绝唱;“   ▲   ”是因距离而诵的友情的高歌;“   ▲   ”是因距离而生的亲情的低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7.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

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8.学校要开家长会。下列是同学们写在教室黑板上的欢迎标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A.欢迎爸爸妈妈联袂来学校采风!       B.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C.亲,我们以优异成绩向您汇报!       D.热烈欢迎爸爸妈妈莅临指导!

9.下列对联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元宵)     

B.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龙舟锦标,遗风犹自说三闾(端午)

 C.九九芳辰,年老又赏登高景   三三令节,秋深还添延寿春(重阳)

 D.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   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清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异态者              D.沛公居山东时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1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所贪求的土地呢?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以无人供养自己为理由,辞谢而不接受任命。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1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1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

17.下列对好奇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的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A.好奇心能够使学校教育顺合人的自然禀赋,并因此来挖掘出人的潜能。

B.好奇心能最大程度开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C.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它会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具有目的性。

D.好奇心会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探索,成为带有个体偏向的兴趣或爱好。

18.下列对当下教育现实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注重习惯和规矩等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思维的激发。

B.漠视学生的好奇心,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好奇心。

C.学生的学习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好学是为了取悦他人,具有功利性色彩。

D.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也。(韩愈《师说》)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20. 《史记》中有一句“         (填人名)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此句中的“事急”即指《            》(填篇目名)中写到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分)

三、简答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1.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2分)

22.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23.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5分)

四、写作题(30分)

24.以记叙或议论为主,写一篇文章,表达“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这个意思。

【注意】题目自定。明确文体。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C

A

C

A

B

B

C

B

D

B

题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  

D

A

C

D

C

B

B

A

 

 

评分说明:答案选择正确得分,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1)师之所存(2)申之以孝悌之义(3)潦倒新停浊酒杯(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 樊哙  《鸿门宴》 (2分)

评分说明:19-20题共10分。19题4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20题2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

三、简答题(共3题,共10分)

21.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2分)

22.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3分)

23.方法: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内心独白等。“结合原文简析作用”略。(5分)

评分说明:21-23题共10分。21题2分,答“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儿子不要出事”得2分;答“母亲希望"我’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儿子能出去散心”等均得1分。22题3分,三个要点,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3题5分,“方法”答对得1分,“结合原文”恰当得1分,“简析作用”合理得2分,文字表达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四、写作题(共30分)

24.评分等级标准:

    一等(30-26分)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感情真切,内容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完整、逻辑严密,不少于600字。以28分为基准分。

    二等(25-21分)    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结构基本完整,不少于600字。以23分为基准分。

    三等(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有基本内容,语言基本通顺,结构不够完整,不少于400字。以18分为基准分。

    四等(15分以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与命题要求完全无关;语病极多;字数不足400个。

评分说明:我”,可指作者本人,也可指泛化的“我”。每出现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者,酌加1-3分;字迹模糊、卷面不洁者,酌减1-3分。不拟题目者,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