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 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 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 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 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 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这些材料证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 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这导致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 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其积极意义,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 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 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因果关系颠倒。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一、二句可知,孝悌之德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是原因,而“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结果。从文中的“这样”一词即可看出后面的内容是结果。

2. 试题分析: C项范围不当。“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尊长们。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可知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

3. 试题分析: D项张冠李戴。“望子成龙”是普遍社会心态是“家族家庭”具有的,并非“封建统治者”具有。以偏概全。“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社会心态相契合”只是一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而不是所有多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这从文章最后一句“又一次”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出。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因为羊的存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哄他,引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就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时,狼不知去向。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回跑。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选自2016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由于猎人的心慈手软而放走的那只带着耻辱印记,报复心极强的独耳灰狼,所以猎人心里埋下了忧患的种子。

B. 小说第三段叙述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父子间的冲突有两次:父亲打儿子,猎人杀山羊。矛盾的起因只有一个:山羊的温顺造成了儿子的志短和懦弱,这与猎人的期待是不相符的。

D. 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前后呼应。借父亲和儿子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歌颂狼性,呼唤着狼性和野性的回归,人应积极进取,不能沉湎于平庸。

5.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案】4. C    5. “父亲是一位勇武而又富有爱心的优秀猎人。①勇武坚毅,“狼”性十足。父亲是优秀的猎人,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心里一直装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一切的气概。②温柔善良,疼爱孩子。孩子的柔弱拨动了慈爱的父亲内心的温柔善良,变成了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因为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同样是因为爱,再次举起了猎刀。③积极进取,有危机感。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   

6. ①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冲动;②结构上统领全篇,使故事情节不蔓不枝;

③主题上借猎人在生活中曾经默许儿子过羊一样平庸的生活,把狼圈养在心中,但心里一直担心狼报复,最终愤而杀羊的事件,突出人人应该有狼性”,有危机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心慈手软”错。B项“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不妥。D项“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小说情节在紧张之后需要“松弛”小说非常巧妙地引出人性的另一面——善良猎人的个性由杀狼时的果敢坚毅勇武变成了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情节和环境来分析。他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心里一直装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一切的气概。表明他是一位勇武坚毅的优秀猎人形象。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同样是因为爱,再次举起了猎刀。塑造了他是一位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的慈父形象。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塑造了一位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父亲”形象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6. 试题分析:本题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小说标题的含意包括表面意义与象征义、指代义与比喻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标题的作用应结合人物、情节、环境、结构和读者分析。比如本篇的标题,从情节和主题角度来说,突出人人应该有“狼性”有危机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结构上统领全篇,引发读者阅读冲动。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蔡玉高蒋芳 陈刚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 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C. 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D.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8.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 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C. 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 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E. 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9. 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答案】7. B    8. CE   

9. (1)从国家层面来讲,有赶超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2)从社会层面来讲,有优秀的教育体系,让所有人都有成才的机会;(3)从人才层面来讲,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目标专注,勇于创新;(4)从文化层面来讲,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独特的创新思维。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A“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推测性的;B“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并不是指中国科研的进展速度;D“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错误,原文是“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故选C。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表达概括与分析能力。此类题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最好能在原文中找到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然后仔细对照,判断正误。本题C“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错误,二者没有必然关系;D“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错误,现代中国科学只是进步迅速,并没有世界领先。故选CD。

9.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类题题目分两大类,一类是结合文本向内挖掘,一类是根据文本向外延伸。本题显然属于前者。作答本题时,首先梳理新闻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核心信息提炼出关键语句其次围绕“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去划定材料区域圈定重点语段再次还原新闻材料辨析“原因”视角最后要分条陈述润色作答。

点睛: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

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

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⑤无论是探讨文本中什么问题,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

(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比如本题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探究分析。一是指要善于对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的问题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

(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最主要的依据应来自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自己臆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注]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注] 龟山: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10.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

B.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官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 “抗疏” 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 “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 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 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 献章仪表堂堂,对母亲很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即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

(2) 陈献章每日跟(他)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  只是没有一句话涉及学术。 

【解析】选自《明史&陈献章传》作者:张廷玉  清朝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要抓住名词人称等来断,因为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不是做主语就是做宾语。然后根据内容理解,抓住动词,“所荐”后要断开,因为“所”与前面“为”构成固定的被动结构,被石亨推荐;确定句中“观书”后要断,“观”与“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冀”“殊”“遂”“何”前要断开,因为这些虚词是放在句首典型的虚词;而“耳”是放在句末的典型语气词。其后要断开;再根据句子大概意思验证: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决然离开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用虚假的言辞来沽名钓誉呢?所以本句的断句为: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掌握情况。C项中“抗疏”意思是“向皇帝上书直言”。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是“向皇帝上书直言”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本题B项,不是献章“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而是邢让试着叫献章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惊叹献章的和诗“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原则,整体理解把握句子大意,推敲关键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召”的意思是“被征召”,“疏乞”是“上疏乞求”。“终养”意思是“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第二句中,“但”,“ 只”的意思。“澄”为使动用法。“端倪”是“头绪”。


参考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参加正统十二年的乡试,考中举人,两次参加礼部会试,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学习,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他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心)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国子监)祭酒邢让试着(叫他)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惊叹说:“龟山先生(杨时)也不如你啊。”(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请求解除官职,用弟子礼侍奉陈献章。陈献章回乡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向朝廷)举荐他。(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质疑他被授予官职,和(他老师)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决然离开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用虚假的言辞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以静修为主。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予答复。曾自言自语:“我二十七岁才拜吴聘君为师,对于古代圣贤的书没有不讲解分析的,也不知道从哪里入门,等到回到家乡新会白沙里,专心致力于学习用功的方法,也最终一无所得。于是舍去繁琐的,寻求简约的,长时间静坐,这之后才看见我的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日常应用交际往来随心所欲,就好像上了勒的马(在道上奔跑一样不逾矩)。”他的学问洒脱有独到之处,评论者认为有鸢飞鱼跃(万物各得其所)之乐,而兰奚姜麟至称献章为“活孟子”。

  陈献章仪表堂堂,身材修长伟岸,右脸颊有七颗黑痣。母亲二十四岁就守节,陈献章侍奉母亲特别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1500)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万历初,配享于孔庙,被追加谥号“文恭”。

  门人中有一个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他前去拜陈献章为师。献章每天与李承箕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个字涉及“道”。时间长了,李承箕有所领悟,便告辞回去,隐居在黄公山,不再出来做官,与兄长进士承芳都喜欢做学问,被称作“嘉鱼二李”,去世时五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感

黄景仁 (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①黄景仁(1749—1783),少年时即负盛名,却屡应乡诗不中,为求生计四方奔波,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它乡。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捉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表达出自己成仙成佛的心愿无法实现,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个人情怀的心境。

B. “风蓬飘尽”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虽漂泊不定,生活落魄,但消尽悲凉而生慷慨激昂之气。

C. “泥絮沾来” 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如沾泥的柳絮,本不再轻狂,却得到负心汉的坏名声的平生遭际。

D. 颈联诗人言明自己书生无用,世人十之八九好似当年阮籍一样用白眼来鄙视“我”的现状。

E. 尾联诗人表达出无惧诗谶,要像虫鸟发声一样抒发自己内心自然真实的情感。

15. 诗人抒写“杂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的三种并做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首联直抒胸臆,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颔联借物自比,揭示自己的漂泊身世和艰难处境;颈联用典与反语再次直抒胸臆,表达白眼看人,书生无用怀才不遇的愤慨不平之情 尾联借物自比,用欢愉春鸟与愁苦秋虫同样发声自比,再次将不平则鸣之气推向高潮。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消尽悲凉而生慷慨激昂之气”理解有误,本意是指消磨尽了慷慨悲歌之气。 D 项此句自嘲怀才不遇,亦是醒世愤激之语,并非真的认为“书生无用”,且不是世人鄙视“我”,而是“我”鄙视世人。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简要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先了解表现手法的内容和分类,再结合诗歌本身分析。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颔联借物自比是说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颈联用典与反语再次直抒胸臆,更是狂放愤慨“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尾联借物自比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答案】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余独好修以为常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辩”“”“”“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2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开始时此书的流行令作者本人和出版商都大吃一惊,但或许作者已经可以对最近的销量飙升处之泰然了。

②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要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让处于箪食壶浆生活境况的困难户尽快地脱贫致富。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改弦易辙,令人遗憾!

⑤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⑥我们的时代不乏热门作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

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处之泰然指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碰到困难、厄运或异常情况,毫不在乎镇定自若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语境不合。此处应用安之若素”;

箪食壶浆指古时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语境不符。

“改弦易辙”指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此处正确。

“一得之见”指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境不符。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符合语境。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的不值一提。误用。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近,微软推出了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

B. 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否学好语文,对考生考重点大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

C. 在退赛事件后,中国乒乓球队深夜提出致歉,表示将汲取教训,深刻反省,切实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D. 一篇文章要是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内容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主语中途易辙,应在“是”前加上“这部诗集”;C项语意重复,“致”意为“表达”,和“提出”语意重复;D项语序不当:即使移到内容前”,“内容很不错是主谓短语做谓语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最近工作很忙,但我会拨冗参加贵公司的开业大典。预祝贵公司开业大吉!

B. 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C. 这次,幸亏班主任张老师从中斡旋,才化解了赵明和张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握手言和。

D.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同桌安慰小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振作精神,下一次考试你的成绩一定会有进步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拨冗”指请对方百忙中抽出时间,不能用于自身;B项“家严”意为自己的父亲,谦辞,此处应该用“令尊”;C斡旋,指调解争端,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之一。

点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语言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点误区:一般说,语言表达得体的失分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用词不得体。二是转述不当。三是忽视特定用语的得体。如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外交部发表声明之类的必须是书面语体,用口语就显得不庄重,有损国家形象。几点建议:(1)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2)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3)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___________,而是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省去一个“我”字。___________。于是我们得尽量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__________,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答案】(1). 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或:并不是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不需要文法) (2). 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或:在写作时却并非如此) (3).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或:如果说话时也依文法用完整的句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意完整连贯。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关键词语,尤其是关联词语,还有句式等内容来考虑。本语段的关键词语是:文法写成完整的句子;关联词语是:而是不但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有科学家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而且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最终会有一天,将全面超越人类,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忧虑。

①智能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不代表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不代表终将全面超越人类。

(2). 人类自身进化缓慢,不代表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并开展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择优发表。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投稿,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刍议“工匠精神”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热词——“工匠精神”,其实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

  “工匠精神”,百度百科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说白了,“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一丝不苟的责任,一种爱岗敬业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傻子”精神,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大国,我们任何一个年代都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这样,我们很多的工业产品才不至于需要进口,才能让“中国制造”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会相信,至今中国圆珠笔中的“圆珠”都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高铁、大飞机我们都能造得出,圆珠笔芯竟然还不能生产!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国人干任何事都讲究赚钱,谁会愿意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来做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其实,中国很多精密机床、精密仪器都依赖进口。近年来出现了“桥塌塌”、“楼歪歪”事件,恐怕也是因为国人的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一味追求GDP增长,或只顾眼前利益,或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却忽略产品的质量。

  其实,中国历来不缺“工匠精神”,像赵州桥、京杭大运河、故宫这么闻名于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鲁班、梁思成等。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来了木匠、篾匠做生活、生产工具,那时手工做出来的木椅子里,没有一颗钉,都是用的榫,且坚固耐用。篾制用品没有一点毛刺,不用担心手被篾刺戳破。匠师闲暇之余,为了逗我玩,还做出一些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小物件给我,让我惊讶他那双粗糙的手居然能“变”出如此精美的物品来。

  “工匠精神”本来只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一种职业应该树立的标杆、应该遵循的准则,可如今,一个国家全民呼吁“工匠精神”,可见,这种精神已经匮乏到了何种程度!当今一些企业与个人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事实上,不仅企业发扬了“工匠精神”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军,全社会都需要“工匠精神”。愿我们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这种热爱胜过对金钱的喜爱,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细做精,让“工匠精神”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解析】试题分析:

一、命题特点:本题材料改编自语文类权威杂志《咬文嚼字》2008—2016年度中国历年“十大流行语”,引导学生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角度来看待和思考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现象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有规定的写作任务:

1、选择的多样性:12个关键词,若选择两个词有66个组合,若选三个词有220种组合,总计286种组合;

2、防套作、保证作文有区分度、可考出思维水平:“形成有机关联”,其中“有机”的优劣考查思维水平的高低。

二、关键词内涵解析

1、“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2、“互联网+”:源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一词迅速流行。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词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互联网+”以其体现出的新思维方式、新发展模式以及新经济形态,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互联网+”是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由一个固有词语和一个+构成,这个+不是简单数学上的+,既有加入、渗入、融入的意思,更有升级换代、创新发展的意思。

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4月,一份辞职申请被发到网上,上面只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之后,很多大v都转发了这句话,并迅速成为热点。

4、“网红”:即“网络红人”,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5、“断舍离”:出自日本杂物整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一书。她倡导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生活在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从而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6、“中国梦”: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民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日渐成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7、“点赞”:“点赞”成了点评的一种。与点评不同的是,点赞只说好话,即只表示肯定、喜爱、赞美这一类意思。

8、“吃瓜群众”: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听人闲聊。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好事之徒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9、“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itup》(中文译名《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10、“中国式”: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伸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

11、“最美”:“最美丽”的简称,新兴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这种组合的流行始于“最美妈妈”。2011年,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们称赞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此后各种“最美”称号不断涌现,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

12、“山寨”:通俗点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主要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二)写作任务

1、“两三个”:是实指,12个中选2或3个,不能只写1个,若写了4个或以上,重点写了2或3个也可以。

2、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通过对流行语的演绎、分析表现中国社会,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看法。

3、向《炎黄青年报》投稿:要有对象意识,预设中的读者是青年。

4、“有机关联”:“有机”,不是随便把词语放在一起;“关联”,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1)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如“互联网+”、“网红”、“点赞”;“中国梦”、“正能量”……(2)相因相承:如“断舍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3)相反或相对:如“工匠精神”、“山寨”……(4)其他可以产生关联的,鼓励考生在关键词组合上的创造性。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