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及答案二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这给人一种错觉,文学在中国又重新金贵起来,甚至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愿望——如果像莫言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能一直在畅销榜上该有多好。读书可以折射一个国家的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举国热爱文学的国度,该是多么令人向往。

但很快有泼冷水的人来了,发出了这样的提问,那些抢购莫言图书的人在莫言获奖之前知道他是谁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价值不大,读者有权用自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消费莫言,就像消费者被一则电视广告打动而去购买某产品一样,诺奖这个大广告铺天盖地,对莫言知之甚少或干脆不知莫言为何人的读者,去买几本莫言的书来读一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买莫言的书,谈论莫言的获奖,这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消费莫言,此前哪一位作家获得诺奖,不是被这样追捧?

之所以强调要在正常范围内理性地消费莫言,是因为另外一种夸张的、过度的、带有魔幻色彩的消费行为正在围绕着莫言展开,甚至有不可控之势,比如在北京城内有十多处豪宅的陈光标要赠送莫言房子;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此外还有人说,莫言的作品要收进教科书,莫言今年必上春晚……魔幻现实主义走出了莫言的笔端,目前正在他身上一点点发生,“吃定莫言”的前景让不少人兴奋不已。

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宣扬政绩的工具。

莫言获奖,一种较为理想的长远影响是,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而想要实现这个理想的效果,必须要有强大的消费动力来推动,不消费莫言怎么成?

消费莫言无非前面说过的两种方式,但就眼下的氛围看,指望以莫言一己之力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只是良好的愿望,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挟更多人把莫言往魔症的漩涡里推。还好,莫言是清醒的,他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比如他辟谣说自己想在北京买房,只不过是个玩笑,对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他称不必当真。莫言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莫言热”降温,可现实却是,不把莫言的剩余价值榨空,某些人是绝对不会停手的。

再过一些天,莫言的名字从图书畅销榜上消失,6.7亿的投资因像一个笑话而被取消,人们在书店不再像买菜一样成筐地买莫言的书,那时,或许我们再谈谈莫言,谈谈文学。

(摘编自韩浩月《消费莫言的两种方式》)

1.下列对于“消费莫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后,人们争相抢购他的图书,不断谈论他获奖的是是非非,畅销书排行榜上也有数部上榜且高居榜首,这里面有些情况属于在正常范围内理性消费莫言。

B.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这正是非理性过度消费莫言的实质所在。

C.就眼下的氛围看,只能指望莫言亲自站出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否则,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挟更多人把莫言往魔症的漩涡里推。

D.随着时间的流逝,莫言的名字会从图书畅销榜上消失,6.7亿的投资因像一个笑话会被取消,种种情况表明,到那时莫言真正就会消费殆尽。

2.下列对“莫言获奖”的意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的获奖可以使中国的文学重新“金贵”起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去,形成一个热爱文学的国度。

B.莫言的文学成就不再单纯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成为更多人消除文化自卑的工具,这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自豪感。

C.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

D.莫言的获奖为更多的商业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可以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等,从而得到更多利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这种无视别人尊严的说法令作者感到愤慨。

B.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人们几乎都在谈论金钱,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这种莫名兴奋的心理其实就是国家自豪感掩盖下的拜金主义。

C.莫言的获奖可以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

D.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莫言是一个清醒主义者,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窃戒属毋涕泣      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丹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

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②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③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

④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⑤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⑥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吊万人冢

(唐)张蠙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8.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 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孤儿院劈了好一阵子。”

我想像中出现了砍得乱七八糟的树枝子,供不上壁炉烧的。我一心在写作,没有心思搭理他。话也说得有点生硬:“好了好了,去拿斧子吧。先劈劈再看吧。”

我关上门,继续写作。起先听见他拽木头,闹得我心烦。后来他动手劈柴了。他劈得错落有致,不紧不慢,我很快就把他忘了,那斧声就跟一场绵绵细雨似的对我全无干扰。我估计他劈了有一个半小时吧,因为这时我歇下来舒展一下身子,听见他正走上门口的台阶,夕阳已渐渐沉没在远山的背后,壑谷间一片紫霭,颜色比翠菊还浓。

这孩子说道:“我得去吃晚饭了,明晚再来。”

我说:“我这就把你的工钱结了吧,”心想恐怕还得换个大孩子来。“一小时算一毛?”

“怎么都行。”

我们一起来到屋后。只见满地都是劈好了的结结实实的木柴,简直令人咋舌。其中有樱桃树的圆木干和杜鹃灌木的精根,就连盖小屋剩下的废松木和废栎木,也都劈成了大块的木柴。

“你可是跟大人劈得一样多了,”我说,“瞧这么一大堆,太好了。”

我端详着他,说真的,这还是头一回。他的头发呈玉米秫秸的颜色,两眼里一片率真,像是山雨欲来的天空——灰暗中透出那奇异的天蓝。我正说着,忽见他周身一片光亮,仿佛落日那洒满群山的余辉也洒到了他身上。我给了他两角五分的硬币。

“你明天来吧,”我说,“多谢你了。”

他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就转身离去。

第二天黎明时分,一阵劈柴声搅得我似醒非醒。那拍子依然不紧不慢,又把我带回梦乡。我早上起床,天很凉,这孩子来过又走了,只见一堆木柴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边。他下午放学后又来了,一口气干到该回孤儿院了才歇手。他叫杰里,十二岁了,从四岁就呆在孤儿院。我可以想像他四岁的样子,也是这双郑重其事的灰蓝色眼睛,也是这份——自立?不,我想到的词儿是“正直”。

这个词对我有特殊的含义,我用它来说明一种难得的品格。我父亲就有这种品格——我相信还有别人,但是在我的相识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一泓山泉那般清澈、纯朴和朴素地具备这种品格。然而杰里这孩子就有。他的正直植根于勇气,但又超出勇敢。他是诚实,但超出诚实。有一天,斧把断了。杰里说孤儿院的木工房给修。我掏出修理费,他不肯收。

“这钱该我出,”他说,“我弄断的,我砍的不小心。”

“谁都有个闪失的时候,”我对他说,“都怪木把不结实。我找卖斧子的去。”

他这才肯把钱收下。他对自己的疏忽毫不遮掩。他是个有主意的人,干活就要认真干好,没干好,他就承担责任,绝不借故推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中写“我”来到孤儿院后老是想家,还惦念如火的枫叶、一垛垛玉米秫秸、成堆的南瓜、黑胡桃林子以及隆起的山丘,说明作者为写作来到这里,对环境并不适应。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主要是强调小男孩以前经常光顾这里,为后文埋下伏笔。

C.小男孩接过两角五分的硬币后“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这里透露出杰里此时的内心世界,为得到这么多钱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

D.斧把被弄断,杰里执意要自己赔,而“我”想方设法劝说他,最后让他把钱收下,这一情节是为了表达“我”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

E.这篇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来叙述,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语言凝练,娓娓道来,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为我们塑造了孤儿院小男孩杰里的形象。

(2)小说的开头写孤儿院的冬景和“我”住进孤儿院的情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我”对小男孩杰里认识的感情变化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孤儿院小男孩杰里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顺风车是爱心活动,尤其是车主,都是奔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性发展,才会细水长流。

B.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与其父辈相比已经有了翻云覆雨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生价值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C.西安的姿态,低调而内敛。如同一个优雅的老者,深藏若虚。第一次到西安的人,都会被那连绵近14公里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古城墙所吸引。

D.针对候鸟迁飞之路临深履薄的现状,由知名媒体人邓飞发起、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等参与的全国护鸟网络公益项目——“让候鸟飞”于4月8日在北京启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在先后发布“袭击纽约”、“袭击华盛顿”的视频后,朝鲜22日发布新的宣传视频,显示“朝军大举进攻韩国,伞兵降落到韩国首尔与韩国士兵巷战,将15万美国公民劫持为人质”。

C.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当澳大利亚籍主裁判本杰明·威廉姆斯吹响终场哨声时,刚刚用跌倒换来一次助攻的张琳芃狠狠地将球远远地开到对方半场,仿佛只有这样就能稍稍释放一些压力。

1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3分)

①尽管巴黎保持了艺术上的主体力量,但是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也没有减弱。

②这座城市在发现、培育、力举来自外域艺术家的同时,对本地艺术家的发展尤为注重。

③巴黎是个尊重艺术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④然而,这些抱着梦想来到巴黎定居的艺术家,都是在这里成为以后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

⑤因此,巴黎的艺术主体仍是巴黎。

⑥我们知道的梵高、毕加索等都是非法国裔人,更不是巴黎本地人。

⑦莫罗、莫奈、高更、塞尚等都是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是这座城市孕育出了这些艺术大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6分)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书画艺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联合主办,北京央媒信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具体承办,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协办的“弘扬经典、推崇大家”经典书画艺术创作展演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另写两句话,要求话题保持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才能使短暂人生星空灿烂,无论穷达荣辱都能尽显人格的力量。楚大夫沉吟泽畔,坚守对振兴国家的良知,九死不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A项,“这里面有些情况”有误,上述情况均属于在正常范围内理性消费莫言;C项,“只能指望”与原文所表述非理性消费莫言不符;D项,“到那时莫言真正就会消费殆尽”是对“消费莫言”内涵的错误理解。

2.C A项,在原文第一段中作者说“这给人一种错觉”;B项,“不再单纯是……这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自豪感”与原文表述不符;D项,对这种非理性地消费莫言的方式作者持否定态度。

3.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种无视别人尊严的说法令作者感到愤慨”与原文中要表达的观点不符,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对夸张的、过度的、带有魔幻色彩的消费行为进行批判。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审:确实。

5.C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明皇帝对史丹信任;④是说明史丹的品行;⑥是说史丹年事已高,告老还乡。

6.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史丹担任驸马都尉侍中,陪伴在车右不是元帝做太子时,这是时间错位设误的题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语有“若乃”、“相”,还要注意“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句式特点;第(2)句关键词语有“切至”、“却”、“妾闻”等。

答案:(1)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

(2)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

【参考译文】

史丹字君仲,原为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从元帝当太子时起,史丹由于父亲史高的缘故被任命为中庶子,随从左右十多年。元帝即位后,史丹任驸马都尉侍中,皇帝出行常常在车右边陪乘,很受宠幸。皇上因为史丹是原来的臣下,亡父的外家亲属,亲近信任他,命史丹护卫太子一家。当时,傅昭仪的儿子定陶恭王有才能,母子都被宠幸,而太子稍微有酒色方面的过失,母亲王皇后不受宠爱。

建昭年间,元帝患病,不能亲理朝政,只是贪恋音乐。后宫嫔妃和左右侍从熟悉了解音乐的人没有谁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办到,皇上屡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凡是被称为有才能的人,应当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温习旧业,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于是皇上嘿嘿地笑了。在这之后,中山哀王死了,太子前往吊唁。哀王是皇上的小弟弟,和太子游学一起长大成人。皇上从远处看见太子,感触地想起哀王,悲伤得不能控制自己。太子已经来到驾前,并不哀伤。皇上极不满意地说:“哪里会有一个人不慈和仁爱却可以奉祀宗庙,作百姓父母的呢?”皇上把责备的话告诉史丹。史丹叩头谢罪说:“我看见陛下哀伤痛悼中山王,到了损伤身体的地步。先前太子应当进宫见驾时,我私下告诫嘱咐他不要哭泣,使陛下感触悲伤。过错只在我身上,应当处死。”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怒意才化解了。

竟宁元年,皇上的病势日渐沉重,傅昭仪和定陶王常常服侍在身旁,而皇后、太子很少能够进宫见驾。史丹由于是亲近臣子能够进宫侍候,探视疾病,等到皇上独自躺着休息时,史丹径直闯入寝室,头叩地拜伏在青蒲席上,哭泣着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被立,至今达十多年,受到百姓的尊重,天下人没有不从心里归附他自托为臣子的。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我愿意先受赐而死来给众位大臣看!”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皇上于是接受了史丹的忠言,史丹唏嘘着站起来。太子因此终于成为继承人。

史丹为人足智多谋,平易待人,外貌看去像是倜傥不羁,然而内心却非常谨慎,所以尤其能够被皇上信任。担任将军前后共十六年,永始年间病重请求告老退职,皇上赐予策书说:“左将军逐渐病重而不衰损,希望归家治疗疾病,我很哀怜,用官府职任的事务长久地留住将军,致使身体没有痊愈。应当使精力心神专一,务必亲近医生药物,来扶助身体,使它不衰竭。”史丹回到家里几个月后去世,被谧为顷侯。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感情。

答案: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2分)“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3分)

9.解析:做炼字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字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乱”字写乌鸦之多正是写战争的残酷,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切的氛围。“孤”字既表达了对枉死者的同情,也表达出对战争的憎恶之感。

答案:“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3分)

“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3分)

10.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中的句子,多出于课文。注意(1)中的“得”,(2)中的“蠡”,(3)中的“销”等。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秋水共长天一色 响穷彭蠡之滨 (3)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11.(1)BE A项,“对环境并不适应”有误;C项,“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与原文不符,“后怕”无中生有;D项,“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不正确,这一情节的叙述,主要是为突出杰里“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

(2)解析:理解句段的作用,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开头段本来就有交代背景的作用,还有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奠定基调的作用。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分)②表明作者对安静、温暖生活的喜爱;(2分)③为下文写杰里劈柴这一故事情节作铺垫。(2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梳理。解答此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不断挖掘小男孩杰里身上的优秀品质,而“我”对他的认识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从情节上看,先写“我”对小男孩的不信任,即使对小男孩的描写也只是简笔勾勒;(2分)等发现小男孩劈柴之多“令人咋舌”时,开始变得亲近起来,并且增加了工钱,对他的描写也细致起来。(2分)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更令“我”刮目相看,这时已变成喜爱和赞颂,对他的描写也精雕细刻起来。(2分)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要从文本出发,结合人物形象,谈自己获得的启示,紧扣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人物形象:①勤劳,正直。杰里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执著地把木柴劈好,从而得到认可;得到报酬后,内心感到愧疚,又在第二天黎明就来劈柴。②有勇气,诚实。在被“我”质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劈柴。③勇于承担责任。斧把断了,执意要求自己赔,对自己的疏忽毫不掩饰。(6分)

启示: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执著精神。②为人处事要真诚,树立正直的品格。③在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一旦有了过错,勇于承担。(2分)

12.(1)CE A项,“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在文中无依据;B项,“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误读;D项,“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这只是想当然,文中对李约瑟的研究方法持肯定的观点。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找准文中有关信息内容,然后进行准确概括。前两点比较容易答出,第三点需要通读全文才能找出。

答案:①因为对中国古代科学史并不了解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2分)②鲁桂珍咄咄逼人的回答,使他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2分)③作为科学家,责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答案:①对未知领域保持着狂热的兴趣。当发现对中国古代科技一无所知时,下决心去努力探索,这与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密不可分。(2分)②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四年中国之行,克服重重困难,搜集大量史料,执著一念,才使他最终取得成功。(2分)③科学家的责任感。为了向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他甘冒其险,实地考察,一种神圣的责任意识在支持着他。(2分)

(4)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的条件和要求。分析李约瑟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最后两段,说明启发时,要结合现实,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研究方法:①对中西科技史进行通观全局的比较研究;②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③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④兼收并蓄、实地考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相结合。(4分)

启示:①对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思维方式中,要居高临下,找出最为有效的方法。②比较、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③科学研究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④科学研究要有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分)

13.A B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C项,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D项,对象误用。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句中应用表示十分危险的“步步惊心”之类的词语。

14.C A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B项,成分残缺,“显示”后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画面”;D项,搭配不当,“只有这样就能……”应改为“只有这样才能……”。

15.解析:本题是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巴黎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先写对本地艺术家的培育,再写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

答案:③②⑦⑤①⑥④

16.解析:本题考查长句改短句的能力。这是一个包含了复杂状语的长句,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提炼出来,然后将复杂的状语和定语都改成短句即可。

答案:“弘扬经典、推崇大家”经典书画艺术创作展演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书画艺术。活动将由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联合主办,北京央媒信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具体承办,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协办。

17.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保持话题一致,句式与画线语句相同。此外,画线句子是一则有关“坚守”的事例,答题时也要注意。

答案:陶渊明悠然南山,坚守对道德情操的良知,饮酒赏菊 岳飞挥师北上,坚守对恢复故土的良知,忠心不已

18.【写作提示】 这是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数十年来的人生感悟。其实,希望人人都称赞自己“好”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愿望呢?也正因如此,所以每每遇到别人责难、朋友批评、亲人抱怨,我们要么妄自菲薄、要么抵触反感。这就妨碍了我们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也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季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只要做出了努力、懂得付出就可以了,要学会自我欣赏,对他人的指责非难淡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