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语   文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〇一二年八月


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

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

必修五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题型示例………………………………………………………………

达标训练………………………………………………………………

语文综合检测卷一……………………………………………………

语文综合检测卷二……………………………………………………

语文综合检测卷三……………………………………………………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复习要点

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忆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2.《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得含蓄朦胧,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是美好的却又是迷朦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3.《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对康桥的赞美,其实就是对岁月的感慨,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

4.《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呈献给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也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表达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憎恨。

三、学法指导

1.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既继承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不断接受外来影响的特点。

2.学会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学会揣摩、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寄托在意象上的诗人的丰富深刻的情感。

4.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单元

一、考试目标

1.读懂浅易文言文,理解其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按教材要求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复习要点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使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从而迫使晋国撤兵,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保卫国家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王准备进攻燕国。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行刺,荆轲毅然前往,但最终事败,壮烈而死。本文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3.《鸿门宴》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叔父项梁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故事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复杂,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归纳对比,识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识记;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3.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要点、提取精髓。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古文叙事简洁、生动的特点。

第三单元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分析写人记事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并作出评价。

2.鉴赏散文的一般写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二、复习要点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

1.《记念刘和珍君》记述了“我”和刘和珍交往留下的印象及她遇害的经过,表达了对刘和珍等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青年的深切悼念和高度赞扬,同时,作者对“三&一八”请愿进行了深刻反思。作者对徒手请愿的不赞成,不是对青年爱国行动的否定,恰是对爱国青年的爱护和痛惜,更体现了对屠杀者凶残本性的深刻认识。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整体把握作者悲愤的情感和鲜明的爱憎,要精读全文并按要求背诵第2、4节,要弄清楚“写的必要”和“无话可说”的原因以及引用陶潜诗的意义。

2.《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散文家梁实秋记叙自己老师的一次演讲,塑造了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个性、博闻强记、睿智认真、感情丰沛的学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

三、学法指导

1.深入领会本单元作品中包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扩展思维空间,丰富人生体验。

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把握人物的外貌言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3.反复诵读,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4.学习教材提供的作品评点示例,尝试对课文进行评点,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四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准确筛选新闻作品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二、复习要点

1.《短新闻两篇》都是新闻,“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当具有真实、及时、有价值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它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视角,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它打破新闻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的心灵以震撼。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它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的中国女工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掠夺和剥削中国工人的罪行。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叙述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凝重的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更增加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法指导

1.把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报纸新闻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课文的独特之处,并思考其意义。

2.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参与一些采访的体验性活动,尝试消息等新闻的写作。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部分要求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写作时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时要凸显个性,弘扬美好的人性。叙事时要根据对象和表达的重点选好角度,写出事件的波澜。

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优美的汉字》积累并梳理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和所承载的文化等知识,要求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以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奇妙的对联》介绍了平仄、对仗等对联知识,要求我们学习欣赏对联,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讨了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关注语言,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并能有所思考。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题型示例

【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ɡ)     百舸(kē)       漫溯(sù)        橘(jú)子洲

B.彷徨(pánɡ)     莅(lì)临    峥嵘(zhēnɡ)     竞(jìnɡ)自由   

C.漂泊(piāo )    洗涤(dí)     单调(diào)      岁月稠(chóu)       

D.惆怅(chànɡ)    忸怩(ní)       干燥(zào)       万户侯(hóu)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百舸的“舸”正确读音是ɡě。

【例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跚    淋漓      翡翠     绿树成阴

B.磕睡    叱咤    浮燥     提要钩玄

C.褴褛     酣畅    明媚    残羹冷炙

D.浮藻     瞩目    掩映     婆娑起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B项中的“磕睡”应为“瞌睡”,“浮燥”应为“浮躁”。

【例3】下面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物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矫健飞腾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生动传神。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当年多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正值。它统领后面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词的辨析,能力层级为B级。 C项中“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常、不平凡的意思。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层级为A级。A项中的“郤”通“隙”,C项中“坐”通“座”,D项中“不”通“否”。

(2)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范增数目项王

    C.范增起,出召项庄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用法的辨析,能力层级为B级。A项是使动用法,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名词作状语。


达标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枕藉(jiè)    媲美(bì)    遒劲(qiú)     长歌当(dànɡ)哭

B. 火钵(bō)     颓圮(tuí)   畸形(qí)      博闻强识(zhì)

C. 倩影(qiàn)   埋葬(mán)   叱骂(chì)     情不自禁(jīn)

D. 殷红(yān)    长篙(ɡāo)   忸怩(niǔ)     彷徨( huánɡ)犹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B.“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的巨副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C.既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D.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楚汉公园建成的消息传开后,广大市民弹冠相庆,称赞政府办了件大实事。

B.你既已被录取了,就得未雨绸缪,把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

C.怎么能以“为祖国服务”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殊途同归开脱?

D.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

4.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1)《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所选取的景物显得广博而高远。

(2)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的深厚感情      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3)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4)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

A.寥廓   灌注   奋然   居然              B.寥廓   贯注   欣然   居然 

C.辽阔   灌注   奋然   居然              D.辽阔   贯注   欣然   居然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B.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不由得慢了下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D.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6.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孔乙己》。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C.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饮冰室主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D.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有哲理散文。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7.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用散乱来代替整齐,不威武。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依靠秦国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明智的。

D.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译文: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把“神舟”五号飞船送上太空的是“神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它是为载人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也是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长征二号E型即“长二捆”火箭的基础上研制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十多年的研制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与之前火箭相比,在运载质量、安全性能、舒适性以及图像实时测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75项技术改进。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假如一套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个系统;同时,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航天员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并且还第一次在点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险门”,这样,即使在出现误点火信号的情况下,也无法点燃发动机,所以长征二号F型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中有两个系统是独有的。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这套系统可以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检测,一旦有问题它会自动报警。假如航天员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可以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布袋,布袋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做的,航天员跳进去后用四肢的阻力来控制下降的速度,像乘软滑梯一样从上面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另一个就是逃逸系统。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长征二号F型火箭配备了逃逸系统,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随时启动。逃逸系统也叫逃逸塔,在飞船的顶部,从远处看像是火箭上的避雷针。它的任务是在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一段时间,万一火箭发生故障,它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火箭上的宇航员脱离险境。

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可以将一些故障数据传输到地面,采用地面诊断。俄罗斯的火箭只有自动诊断功能,而没有地面诊断技术。在发射阶段,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没有逃逸系统。火箭上的逃逸救生系统,美国是在发射30多次,前苏联是在发射100多次以后,经故障诊断才研制成功的。我国在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发中,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严格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除了进行正常的专项考核之外,还对一些结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火箭强度有影响的零配件,只要有一点不足就直接报废,然后重新设计生产,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却要求产品达到600小时的水平,以确保万无一失。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成功地将4艘无人飞船和“神五”、“神六”、“神七”三艘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据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将迎来大规模改进。

8.下列不属于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措施的一项是(    )

A.火箭上多个元器件和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

B.其可靠性指标从“长二捆”火箭的0.91提高到了目前的0.97,航天员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0.997。

C.火箭提高了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D.配备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9.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故障检测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系统可以让正在塔架上尚未进舱的航天员安然脱险。

B.此系统在飞船待发射阶段和上升阶段自动进行故障监测和报警。

C.此系统由火箭上的自动诊断系统和地面诊断系统两个系统构成。

D.此系统中的地面诊断技术是俄罗斯火箭所没有的。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论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二号F型火箭适用于发射载人飞船,它的研制比“长二捆”火箭要复杂得多。

B.质量越大,长度越长,系统越复杂,火箭的功能就越强。

C.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安全系数达到0.997,就是说该火箭发射1000次,保证有997次成功。

D.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目前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指标来看,它已不再需要作什么大的改进了。

阅读下文,完成11—12题。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左右,8级以上1-2次。中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11.从第一段中提取3个关键词:            、             、            。

12.用一句话概括汶川地震在我国地震带上的具体位置。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把握写景状物散文中景物的基本特征,感受文章意境,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

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品味文中精彩语句,欣赏文章独特的艺术手法,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

二、复习要点

    1.《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作者摆脱冲突的愿望,表现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情怀。文章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多层次描写荷叶荷花以及荷塘四周的景物,以此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将难以描摹的月色写得充盈饱满、具体可感。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2.《故都的秋》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主体部分围绕“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象。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北平的秋,从寻常甚至破败的景象中体验出美来。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一种独特而细腻的感受、忧郁而深沉的情怀。

3.《囚绿记》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强烈意愿的委婉诉说。作者采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创造了深沉的意境,激励人们不屈服于当前的黑暗,追求自由与光明。

三、学法指导

1.结合写作背景,学会分析作品中的景物特点,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2.通过比较分析,领会不同作者笔下独特的形象、色彩和趣味,从而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

3.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色彩美、音韵美。

4.将散文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借鉴散文名家的写作技法,仿写优美的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与规律,特别是文人五言诗的基本特点。

 2.理解分析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情感,并能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作出辩证的评价。

 3.把握诗歌的节奏,对精彩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二、复习要点

1.《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形式,讲述了一段婚恋悲剧。这首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她哀伤而坚贞的感人形象。全诗洋溢着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兴手法的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2.《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诗,它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祖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它因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情感、奇特的想象、自成一格的写法,产生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魅力。

3.《诗经》《楚辞》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后人常常将其并称为“风骚”,它们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孔雀东南飞》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妻的手法,是民歌里常见的。多处铺陈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善用比喻,特别是两次关于“磐石”与“蒲苇”的比喻,十分巧妙,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

5.《短歌行》流露了曹操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表达了希望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在艺术上,这首诗很有特色。首先是抒情和言志的完美结合。其次,语言简约而含蓄,大量运用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诗的思想内容。此外,大量反诘句的运用充分地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诗味更加蕴藉。

6.《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误”“返”二字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前半生是误入污秽官场,后半生是有幸重返自然。这“误”“返”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官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真切热爱,也充分印证了“性本爱丘山”的心性。语言质朴精炼。

三、学法指导

1.要善 于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朗读并背诵课文,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并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培养古诗文的语感,带动古诗文欣赏水平的提高。

3.理解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和特殊手法,如《诗经》的重章叠句,《离骚》的对偶句式及善鸟香草的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的铺排手法,《涉江采芙蓉》的虚拟手法,《短歌行》的用典等。


第三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了解不同时期散文的特点。

2.判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根据背景材料,阅读作品,理解作者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和丰富情感。

二、复习要点

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前半部分主要叙事、写景,富有诗情画意;后半部分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文笔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2.《赤壁赋》是一篇散体文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眇,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入情入理。

我国文人受儒道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孔子积极入世的主张,另一方面是道家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这两种人生态度,使得后世的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的两难选择中作痛苦的挣扎。苏轼《赤壁赋》的主客对话,生动地再现了这种痛苦的两难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赋的文化价值和典型意义就不言自喻了。

3.《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述治学的道理。文思开阔,具有幽远雄健、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1.学会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来感受文意,以便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这些千古名篇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的语言。

2.养成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的习惯,用做卡片、标注、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4.体会写景记游散文丰富的思想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第四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演讲辞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将演讲的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2.体会本单元课文独特的情感力量,领略作者的人格感召力。

二、复习要点

演讲辞具有针对性强,逻辑性强,说理深刻透彻的特点,并且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的综合性。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三篇演讲辞各有侧重。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盛大集会上的著名演说,他围绕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处境,提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表达出广大黑人的共同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民主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追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这几篇演讲辞,各具特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心平气和,诚挚恳切;《我有一个梦想》慷慨激昂,奔放热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屋建瓴,透彻深沉。

三、学法指导

1.了解演讲辞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将演讲的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2.体会本单元课文独特的情感力量,领略作者的人格感召力。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部分是散文写作和演讲指导。散文写作,描写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抒情要情感真实,有寄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加强抒情效果;虚构要求想象大胆又符合事理。

梳理探究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寻根与文化源流》。《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景观》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理解成语中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情、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修辞无处不在》介绍了修辞的有关知识,修辞的本质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调整和组合,指导我们从语音、词语、句子三个层面深入理解修辞格与修辞手段,培养修辞意识,树立“大修辞”观。《姓氏寻根与文化源流》指导我们比较风俗民情、人种及民族等的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


题型示例

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C.奥斯威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大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实验。

D.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答案】C(实验—试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涉及对常用词语(包括成语)理解、辨析、运用。本题答案C,考查“试验”和“实验”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根据语言环境,本句应该用“试验”。

例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①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啊。②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翻译之前,须分析句中有哪些文言词法句法现象,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表述。如第一句中“学者”是古今异义现象,应该翻译为“求学的人”;“所以”是文言固定结构,可翻译为“……的原因”;“此……者”是判断句式,可译为“这就是……”。第二句中的“舞”、“泣”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起舞”、“ 使……啜泣”。表述时要根据“信”“达”“雅”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对句子进行 “留”“换”“补”“删”“调”“并”,使其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句子。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非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这首诗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写。诗歌主要运用        的艺术手法,抒写出诗人                           的情感。

【答案】反衬(或对比、移情于景、即景抒情)/被贬流放(或怀念京国、感叹身世)的悲愁

【解析】第一空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只要抓住园林、花鸟、人南窜与水北流等意象,就能概括出本诗的主要手法。第二空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本诗表现了作者被贬流放、怀念京国的悲愁。

例4阅读《我有一个梦想》选段,完成题目。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答:                                                                          

⑵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

答:                                                                            

【答案】⑴空头支票:指美国没有兑现的关于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承诺。

           ⑵圣地:指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语境义的把握,即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⑴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空头支票”指美国没有兑现的诺言,而根据第三段可知诺言是指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⑵第一段交代了集会的地点是在林肯纪念堂的林肯雕像前,并且说,在这里,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它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2.说说“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这句话从国家命运的高度指出消除种族歧视的急迫需要,不消除种族歧视,国家就有颠覆的危险,消除种族歧视,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的根基就会变得非常牢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关键语句丰富含义的理解。这句话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中心意思是必须改变种族歧视的现状。

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ù)    袅娜(niǎo )  峭楞楞(lénɡ)   蓊蓊郁郁(wěnɡ)

B.颤动(zhàn)  落蕊(ruǐ)    潭柘寺(zhè)    脉脉含情(mò)

C.涸辙(hé)    着衣(zhuó)   衣裾(jū)       揠苗助长(yàn)

D.漪澜(yī)    深邃(suì)    诺言(nùo)      混混沌沌(dù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B.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C.节日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活动,还是民众长时间劳作中的休憩,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慰籍。

D.觉新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并且深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3.下列各句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        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          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B.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C.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湖南文化产业却呈现盎然生机。来自各地的客户不绝如缕,文化产业部门一片繁荣景象。

D.创新,首先要不满现状,要有变革的欲望,有更高的追求。如果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便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                    向:从前

6.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7.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死生/亦大矣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                                                                        

10. 阅读《短歌行》第一章,回答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⑴分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⑵曹植《送应氏·其六》中有“烈士多悲心”句,请你就此章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梳理探究练习】

1.下面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中很有特色的句子,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将案上的诗稿吹得满屋飘飞,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

(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仿照其格式,另选对象再写两句话。

答:                                                              

                                                                 

2. 请参照例句格式,要求运用设问和借代手法,表现自己对所学某一门课程的喜爱。

例句:何物最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注:本句话反映的是旧时读书人对参加科举的向往。秋天乡试,春天会试。

答: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3.揣摩小说的语言,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复习要点

1.《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它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这一节除了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之外,最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贾府的主要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用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老人与海》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桑地亚哥是一个命运乖舛的渔夫,更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这一形象象征了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三、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2.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桑地亚哥等人物形象,学习时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进行细致的剖析,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

3.注意品味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人物语言展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像王熙凤的语言,就非常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叙述语言则带有作家本人的语言风格,如海明威小说的简洁明快、语简意丰等。

4.充分发挥个人的感受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阐释,学习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受,领会小说内容的丰富与主题的深刻,阐发个性化的见解。

第二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2.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复习要点

1.《蜀道难》是李白为“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创作的“即事成篇”之作。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多变,韵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2.《杜甫诗三首》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描写了秋景,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风格沉郁厚重,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

3.《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持羞涩,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文采飞扬。其中音乐描写非常出色。

4.《锦瑟》一诗,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5.《马嵬》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诗歌意韵典雅厚重。

三、学法指导

1.多朗读,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时学会按意义和音节来划分节奏。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大意,理解诗歌的内容,反复揣摩意象,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要有整体感。

3.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语言特色。

第三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体会古人议论的技巧,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见解。

二、复习要点

1.《寡人之于国也》记叙了孟子答梁惠王问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2.《劝学》围绕 “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3.《过秦论》通过对秦兴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它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运用铺张、夸饰、排比、对偶等辞赋常用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4.《师说》严正地批判了士大夫“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三、学法指导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层次、思路,背诵课文。

2.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和常用句式,积累语言,每篇课文的语言现象掌握应该有所侧重。《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是古汉语常用句式的积累;《劝学》重点是掌握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特别是通假字。《过秦论》重点是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进行整理。

3.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求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4.认真阅读课文后补白性质的文字,如金圣叹评点《过秦论》的文字,韩愈论作文的几段文字等,它们内容与课文相应,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解读与探讨。

第四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感受科普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2.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二、复习要点

1.《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提出动物游戏之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思考判断,最后对比总结,提出新的展望。

2.《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课文采用空间顺序,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作者还根据自己的感受加入了大段的议论和抒情,这是一般说明文所少有的。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作者成长的故事,而是在深刻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从文中可以看出想像力、乐趣、实验精神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三、学法指导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简明生动的特点。

2.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学习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准确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部分是议论文的写作,首先要求运用发散思维,确立最新颖、最有针对性的论点,其次要求选择既新颖又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最后要求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写出比较规范、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

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要求了解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等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适用范围,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心理现象,以指导日常交际。《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要求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锻炼和提高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要求我们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途径、内容、习惯和方式,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并通过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红楼梦》和《高老头》。

题型示例

【例1】下面是《红楼梦》中几段人物描写,后面附有脂砚斋的几段评语,评语与描写对应的一项是(    )

人物描写:

①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②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③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脂砚斋评语:

A.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B.为阿凤写照。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C.声势如现纸上。

D.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A.①a    ②b  ③c  ④d

B.①b  ②c  ③d  ④a

C.①a  ②c  ③b  ④d

D.①c  ②d  ③b  ④a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只要结合文句理解,相对应的评语是不难找出来的。在筛选文句时,我们不妨运用排除法进行辨析。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后两句侧重                   ,表现了作者                之情。

【答案】叙事   写景   悲凉孤寂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考察的内容这个角度讲,分析鉴赏诗歌这个点,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本题采用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浅显诗歌的基本理解。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这首《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只要有诗歌阅读的常识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例3】理解文段含义并填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上文论述的论点是____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_____。

【答案】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比论证    通过对比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充分证明了秦朝灭亡原因是不施行仁义。

【解析】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理解题,我们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本段文字的总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论证的过程中,“陈涉之位”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櫌棘矜”与“钩戟长铩”、“谪戍之众”与“九国之师”等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不言而喻,这样写的作用,就是更能体现中心论点。

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蹒跚(pán )   谛(dì)听      朱拓(tà)      便(biàn)宜行事

B.被褥(rù)      诧(zhà)异     歆(xīn)享     瘦削(xiāo)不堪

C.攘(rǎnɡ)外    吮(yǔn)血     朔(suò)漠     水流湍(tuān)急

D.惘(wǎnɡ)然    宵柝(tuò)     饿莩(fú)      间或一轮(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庠序之教       侧身西望长咨嗟

B.转轴拨弦       座中泣下谁最多

C.良将劲弩       故不积跬步

D.虽有稿暴       度长契大 比权量力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逐步健全和建立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家企业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仅报刊每年就订了大约百种以上。

C.问题奶粉全面曝光以后,食品安全问题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D.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行为的不再发生,学校在教学楼内安装了屏蔽设备。


阅读《蜀道难》,完成4—6题。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高

B.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来:从那时以来

C.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土匪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猿猱欲度愁攀援            B. 使人听此凋朱颜

C. 砯崖转石万壑雷            D. 艰难苦恨繁霜鬓

6.下列对上述文言文段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依次描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战祸之惨烈。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的作用完全相同。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绘了洪荒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增添了旅人的悲凉之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实在难于上青天。

D.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7—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金就砺则利                             ②声非加疾也            

③假舟楫者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梳理探究练习】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要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2.一般认为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描写了贾宝玉应试中举和贾府的“家道复初”等,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如果由你来续补,你会怎样安排小说的结局?

                                                                         

 



必修四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话剧和元杂剧的有关知识,掌握欣赏剧本的基本方法。

2.了解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复习要点

1.《窦娥冤》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诉冤、责骂天地,为申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曲词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朴素通俗,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2.《雷雨》是经典话剧,主要内容是周朴园、鲁侍萍重逢相认以及周朴园、鲁大海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物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而当事人有的对此心知肚明,有的还不甚明了,由此造成情节的张力,戏剧性很强。

3.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的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复杂多变,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三、学法指导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以及元杂剧、话剧的相关知识。

2.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发展脉络,从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3.诵读经典片断,揣摩、想像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有什么言外之意,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分析情节发展是如何推动的等问题。

4.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了一些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

第二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风格流派。

2.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品味词的语言。

二、复习要点

1.《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雨霖铃》与前者在风格上迥然有别,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2.《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词的豪壮情调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虽然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3.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分别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两首词的词风雄健、豪放,在总体风格上是一致的。只是前期多些昂扬、激奋;晚年则转向苍劲、悲壮。

4.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创作于早期,一首创作于晚期,情调有别而风格一致。《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词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欢声笑语,白日难捱,夜晚更难成寐,只觉冷气袭人。风格委婉、含蓄。《声声慢》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以及晚景之凄凉。深沉委婉,哀怨凄切。

三、学法指导

1.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揣摩词的思想感情。

2.从词的章法入手,通过对词中重点语句的品味、鉴赏,拓展自己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领会作者营造的艺术境界。

3.注重诵读。诵读时,要在努力传达词人所表达的 感情的同时,处理好节拍与节奏,恰当地把握语调与节奏,减少诵读中的随意性。

第三单元

一、考试目标

1.准确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其说理论证方法。

3.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思考、质疑或阐发。

二、复习要点

1.《拿来主义》先对“送去”进行逐层深入的批判,接着对“拿来”做了正面的分析。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语言尖锐而不乏诙谐,是杂文中的典范。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其中着重分析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与影响。

3.《短文三篇》选了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富尔格姆的《信条》。它们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人生、生活等大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的。

三、学法指导

1.了解关于随笔、杂文的文体知识,结合文体特征进行学习。

2.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并概括文章的观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论述类文章常常是作者的一家之言,需要我们结合现实背景深入思考,形成个性见解。

第四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传记的基本知识。

2.学习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了解传记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

二、复习要点

1.《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2.《苏武传》是《汉书》最出色的篇章之一,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通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

3.《张衡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语言凝练平实,而时有精彩之处。

三、学法指导

1.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

2.领会文章叙事写人的多种技巧。了解作品怎样通过恰当的选材、组材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所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

4.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的要求,是训练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侧重于有意识的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

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逻辑和语文学习》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解释了一些逻辑学术语,如“概念”“命题”“推理”“同一律”“矛盾律”等,介绍了逻辑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练习活动,给自己增添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有力工具。《走近文学大师》简单地介绍了怎样读经典和怎样走近文学大师,可以激发你对某一两位文学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它们的作品,可以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影视文化》介绍了影视的有关知识,和阅读鉴赏部分的戏剧单元相呼应。关注并分析它们,是语文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的要求。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谈美》。

题型示例

【例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面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窦娥,最终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B.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强烈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愿望。

D.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需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才能准确作答。只要理解了全剧的主旨和写作目的,就不会停留在字词的表层意思上。在筛选答案时,我们不妨多进行比较分析。

【例2】阅读《雨霖铃》一词,完成后面题目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全词情景交融,抒发的情感是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1)离别之苦。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和衬托的写作手法。实写离别前的环境和离别时的情态,虚写别后的境况;同时,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作者的情感。

【解析】(1)古代诗词中抒写离别之苦的作品很多,只是在情调上有区别,在表现方法上有不同。在该词的下阙,我们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句子,也就找到了词眼。

(2)这首词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上阙是离别时的环境描写和两情相依的情景,下阙是想象,是虚拟之景。而衬托的手法,就是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只要联系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进行分析,是不难得出这个答案的。

【例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人道寄奴曾住。

                   ,                    ,人比黄花瘦。

④廉颇曰:“我为赵将,                               ,而位居我上。

【答案】①多情自古伤离别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④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解析】该题是一道默写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

 
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珠玑(jī)     乍暖还(huán)寒     羽扇纶(ɡuān)巾

B、马厩(jiù)    谛听(dì)     刎颈(jìnɡ)之交     舞榭(xiè)歌台

C、赦(shè)免    骄横(hēnɡ)     渑(miǎn)池之会     前倨(jù)后恭

D、琴弦(xuán)   蹂躏(lìn)    所向披靡(mǐ)       大浪淘(táo)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暮蔼       委屈       政绩        完璧归赵   

B、憔悴       厮守       富饶        颠沛流离   

C、消魂       登临       催毁        春寒料峭

D、瑕疵       景仰       膨胀        金弋铁马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语文要注重日常积累,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一曝十寒的做法,那肯定是学不好的。

B、在苏武看来,那些变节者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其结果还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

C、在《醉花阴》里,一个“瘦”字就意味无穷。这样的雕虫小技是李清照在词创作中常常运用的。

D、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处境艰难、内心苦闷,常常借酒浇愁,有时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学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文章,        ,         ,                 ,        。

①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认为身上的闪光之处  

②要以读懂原文为基础 

③要体会作者对笔下认为的感情倾向 

④要注意这些文章的叙事写人的手法 

⑤要体会文章的风格与韵味

A.①④⑤②③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②④③⑤①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答题

好 事 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5.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6.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班固的《苏武传》选段,完成7—10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7.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单于募降者,赦罪            赦:

②畔主背亲                    畔:

③马畜弥山                    弥:

8.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单于使使晓武/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②复举剑拟之/匈奴之祸

A.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②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0.联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但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梳理探究练习】

1.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

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                       ”。

2.《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很大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必修五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本单元学习小说,重点在于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二、复习要点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围绕林冲的遭遇,情节的展开张弛有致、波澜起伏。

2.《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封闭、保守、胆小、多疑、害怕变革的形象,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3.《边城》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讴歌了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表现了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语言朴素、饱满。

三、学法指导

1.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把握主题,要透过人物的性格特征探寻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内涵;要透过故事情节把握蕴涵的时代气息、社会发展、思想意识以及生命形态。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常常为我们把握主题提供了一些必须关注的信息。

2.阅读小说,应关注情节的展开,关注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丰富、复杂、曲折的情节,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事件的深刻内涵。

3.注意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单元

一、考试目标

1.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

2.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语言韵味和文化性情。

二、复习要点

1.《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全诗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首尾贯通,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遣词造句不露斧凿痕迹。

2.《滕王阁序》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段着重写景,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从第四段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转入抒情,同时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由乐入悲,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结构清晰,过渡自然。全文典故横陈而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音节铿锵上口,读来流转如珠。结构层次井然而不乏波澜起伏之美,是骈文中的极品。

3.《逍遥游》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全文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极富说服力。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4.《陈情表》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因其中流露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文章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接下来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最后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情透纸背。。

三、学法指导

1.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很具有代表性,学习时注意时代特征和文体特征。

2.把握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抒情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不同的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

3.品味课文的语言艺术。在学习中,除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之外,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外,还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4.注重诵读。学习中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的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将作者归隐田园的喜悦情感读出来。《滕王阁序》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又讲究平仄,在诵读时容易形成整齐的节奏,但要注意不同句式和虚词调节语气的作用,读出全文情感的变化。

第三单元

一、考试目标

1.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的文体特点。

2.体会课文精准典雅的语言传达的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复习要点

1.《咬文嚼字》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一个个实例分析,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着这个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就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2.《说“木叶”》是“咬文嚼字”的范例。“木叶”与“树叶”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就是诗歌语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

3.《谈中国诗》是朱光潜阐释中国诗特征的一篇随笔。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从总体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三、学法指导

1.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学习课文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2.本单元课文,都是论说性的。学习这类文章,不同于学习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按照下列步骤阅读。

(1)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深入体会,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各部分内容的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透过重要的文段和关键语句,概括课文的主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调动自己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阅读诗歌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此外,还可以借鉴这些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四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2.把握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特征。

3.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二、复习要点

1.《中国建筑的特征》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接着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

3.《宇宙的未来》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除了推理严谨外,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

1.要立足于“科学和人文”来学习课文,既要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也要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

3.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开展跨学科的交流活动。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部分是在前四册分专题讲述的基础上,从综合写作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四个更高的写作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作为高中阶段的总结。

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专题活动是《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文言词语和句式》阐释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本知识,要求结合学习过的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做一番梳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对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这些古代文化知识做了一番简单梳理,积累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趣的语言翻译》以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为例,总结了一些语言翻译的方法。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


题型示例

【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     现实生活。

A.闪避       B.脱离       C.躲避        D.离开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需要联系该文段整体把握,了解“雨鞋”、“雨伞”的含义,才能准确作答。只要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注意区别“闪避”、“脱离”、“躲避”、“离开”的含义,就可以很快找出答案。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用具体的事例阐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B.本段文字意境开阔,想象奇特,主要运用幻想、传说来阐明观点。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答案】D 

【解析】这是一个对文言文文段进行理解的题目,有四项可供选择,读懂文段是关键,根据整体理解,这段文字不是说明“小知”和“大知”不同,而是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例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①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②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③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于此。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该题是一道语句衔接题,学生必须理解“套板反应”的含义,才能根据逻辑顺序选出答案。因为“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可见,紧接下来的是③,后面便是说明原因,所以只能是①,再从作者的角度在用字用词和运思布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选出④,然后分析习惯使然,就可选出②。

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茎叶(jīnɡ)    埋怨(mán)     讥诮(qiào)     如椽大笔 (chuánɡ)

B.庇佑(bì)      藤蔓(màn)     拮据(jū)       安然无恙(yànɡ)   

C.缉拿(jí)      沟壑(hè)      扁舟(piān)     咬文嚼字(jiáo) 

D.蓬蒿(hāo)     休憩(qì)      月晕(yùn)      锱铢必较(z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盘缠     荟翠      鱼舟唱晚      熟能生巧

B.消遥     孤癖      粗枝大叶      人杰地灵

C.盘桓     游离      形影相吊      良辰美景

D.毗邻     辖治      聪明伶俐      昆鹏展翅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       ,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②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        兴起的时期。

 ④这人总想把自己     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通知   以至   逐步   装           B.通知   以致   逐渐   装

C.通告   以至   逐步   包           D.通告   以致   逐渐   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或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或者提高审美能力。

B.《水浒》中林冲被逼上梁山,是因为他在黑恶势力的逼迫下,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的情况下造成的。

C.《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骈文十分讲究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访谈中,访谈者应针对受访者的应答和访谈环境,灵活提问。              。

①要善于引导,搭建阶梯,步步深入

②提问要紧扣受访者的兴奋点,拨动其心弦  

③还要善于寓问于谈,尽量多地采取聊天、讨论等方式

④不要把访谈变成“答题”或“审问”

⑤采用求教、商量和探讨的语气询问 

A.④⑤①③②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④②③①⑤
        

阅读《陈情表》选段,回答6—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婴:绕

B.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       举:举荐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郎中:古代对医生的一种称谓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7.以下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进退            之二虫又何知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且臣少仕伪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猥以微贱            但以刘日薄西山

8.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的风格。

B.第二段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C.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十分得体。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养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D.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

【梳理探究练习】

在“校园十大明星”的评选活动中, A同学报名参选且已经当选。请为A同学写一则评语。如果你本人是当选者,请写一则获奖感言。

(附“校园十大明星”是:尊师爱校之星、文体兼优之星、开拓创新之星、特长发展之星、勤奋好学之星、孝敬父母之星、自治自律之星、班级管理之星、助人为乐之星、逆境拼搏之星)

任选一种来写。要求不少于100字。



语文综合检测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干涸(hé)    窥伺(sì)       戮(lù)力     扪(mén)心自问

B. 咀嚼(jué)   惩创(chuānɡ)   睿(ruì)智    揠(yà)苗助长

C. 桀骜(ǎo)    誊(yù)写       瓦菲(fēi)    殒(yǔn)身不恤

D. 联袂(mèi)   怂(sǒnɡ)恿     浸渍(zì)   长歌当(dànɡ)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峻工      骋请      热情洋溢     功亏一篑

B.惦量      形骸      兴高采烈     黄梁美梦

C.谙熟      赫免      咬文嚼字     陈词烂调

D.遐想      慰藉      安然无恙     和盘托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不少地方调控政策仍“按兵不动”,房地产商降价仅属“少数行为”,银行放贷“暗门”五花八门,种种迹象均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深度博弈状态。

B.上海世博会虽早已结束,但仍有许多中外游客特意去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传递着和平、友爱、希望的各国展览馆。

C.当记者再次踏访四川地震灾区,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凭借着方兴未艾的新型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D.他从小喜欢阅读,作文常常信笔涂鸦,赢得老师好评;他也喜欢画画,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只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绿色是多宝贵的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D.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再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5. 下面的句子,不属于对偶句的一项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6分)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6.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7.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解决“提笔忘字”问题的最实际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9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所以留者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C.又前而为歌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谦词,私下里

10.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待吾客与俱           荆轲和而歌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11下列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2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中太子及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文段(一)中先是“变徵之声”,后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的高潮。

C.文段(二)中樊哙与刘邦的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侧重于斥责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D.文段(一)中的荆轲和文段(二)中的樊哙都是有勇有谋之人,但荆轲表现得有些急躁,而樊哙表现得更为勇毅。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 7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译文: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译文:                                                                                                                                                

14、从文言文阅读文段(二),你可以看出项羽哪些性格弱点?(4分)

答: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王勃《滕王阁序》)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

                                             (徐志摩《再别康桥》)

16.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  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这首诗在情景关系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层次鲜明。请简要分析这一特点。(2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①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⑤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7.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请找出这一句。

                                                                        

18.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19.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20.以上5节主要写了囚绿的过程,请你写出绿枝条生命 变化的四个阶段。

                                                                       

2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请依据语境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写出恰当而得体的词语。(按规定字数)(3分)

示例:贺人新婚,可以说“祝你们喜结连理”,也可以说“祝你们荣偕伉俪”。

(1)祝贺人高考得胜,可以说“祝你□□□□”。

(2)拒绝别人的请求帮助,可以说“我实在□□□□”。

(3)请专家给自己作品提意见,可以说“请您□□”。

写作(40分)

22.作文题目:请让我成为一只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比如可以填小鸟、风筝、船、鼠标等。

2.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3.不少于700字。

 

语文综合检测卷二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颤动(chàn)     吝啬(sè)     暮霭(ǎi)      敛声屏气(bǐng)

B.伺候(cì)       提防(dī)     谂知(rěn)     呕心沥血(ǒu)

C.谛听(dì)       栖迟(xī)     埋怨(mái )    泰然处之(chù)

D.脉脉(mò)       亲眷(juàn)   纶巾(ɡuān)      阿谀奉迎(ē)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B.我拿绿色来妆饰我这简陋的房间,妆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C.自然保护区内灌木丛生,野草没踝,飞鸟走兽,水塘流泉,目不暇接。

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映”,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徒志在做官发财,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

B.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缺的伟大人物。

C.今天我们把这血腥的暴力事件刊登出来,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D.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B.发生在汶川的强烈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那些天,我市社会各界、企业、单位和个人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奉献爱心。

C.据分析,目前肠胃性感冒发病率猛增主要是由于外出游玩劳累、饮食不注意和秋季天气温差较大所致。

D.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 家以上。

5.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①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②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③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④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①②④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6分)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权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名不是新命题。地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命学姐下了不解之缘;地质年代就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会有片段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油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力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条件下,通过化合作用产生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有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展,大大拓展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40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深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注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与生命系统的演变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6.下列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与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日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专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7.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原核生物占据了一大片,地球历史的85%只有原核生物,并且地球无处不有原核生物的存在。

B.虽然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只有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是原核生物。

C.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顶层,原核生物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底层。

D.地球上最能够揭示出生命机理的不是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而是原核生物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他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险以远,则至者少

C.有怠而欲出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1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 .此余之所得也

12.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辨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 7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                                                                    

⑵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                                                                     

14.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写作此词时,他已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了,此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了作者写作此词的缘由。词的上片穿林打叶的风雨其实象征了生活的           。全词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岁为妇,          。            ,            。(《诗经·氓》)

    (2)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15分)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

(2)弭谤莫如自修(        )

17.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3分)

答:                                                                        

18.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4分)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答:                                                                    

19.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不简便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 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                                     (2分)

建议:                                             (2分)

 

21. 影视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的公映可以构成一个文化事件,一个社会热点。请按照示例,为你看过的比较成功的一部电影的主题作形象经典的概括。(3分)

示例:

《泰坦尼克号》——曲令人震撼而又不失浪漫的爱情悲歌。

 《长江七号》——一个关于父子情深的现代神话

《       》——                      

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生活中,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次善举,冰雪中的搀扶,瓦砾中的救助……都会让你的心感受到温暖。能感受到温暖,是一种幸福;能给他人以温暖,那才是更大的幸福。

   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不少于700字。

 

语文综合检测卷三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莅(lì)临       刀俎(zǔ)     悄(qiǎo)然      戛(jiá)然而止

  B.桀骜(jié )   横亘(ɡèn)    藐(miǎo)视      残羹冷炙(zhì)

  C.饿殍(piǎo)     蛮横(hèng)   箴(zhēn)言      咬文嚼(jiáo)字

  D.创(chuànɡ)伤   漫溯(shuò )    浸(qìn)润       阿(ē)谀逢迎

2.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敷衍    戕害    以身作则    高潮迭起

B.寒喧    括噪    咀嚼赏鉴    难以捉摸

C.烟霭    戍守    锲而不舍    一筹莫展

D.反馈    矫健    旁征博引    冰雪消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说法。

B.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嘉言懿行。

D.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始作俑者。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B.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生活观点不同的同学也应该坦诚相待。

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尽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D.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5. 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6分)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晋重耳之亡”,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6.下列对“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

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

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

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

D.“郑伯克段于鄢”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

8.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

C.《孟子》《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过秦论》(节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赢粮而景从          或师焉,或不焉      

C.倔起阡陌之中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百有余年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席卷天下              D.云集响应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南下而牧马        锲而不舍

B.九国之师              吾从而师之

C.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而青于蓝

D.为天下笑者            冰,水为之

12.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最后一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最后一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 7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译文:                                                         

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1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2分)

答: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

⑵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孟子》)

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前两句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2)整首诗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请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012年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题)(15分)

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用笑容温暖别人。《我与地坛》中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了使母亲开心并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他生前的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这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

 17.文章③-⑤段依次写了史铁生哪三个层面的“微笑”?请简要概括。(6分)

(l)                                                                     

(2)                                                                      

(3)                                                                     

 18.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9.史铁生为什么能始终微笑?(2分)

                                                                            

20.简要说说史铁生为什么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3分)

                                                                            

                                                                            

 21. “给力”是今年流行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标题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5分)

    ⑴高物价时代需财政“给力”民生

⑵惩罚不给力 难绝“回扣门”——浙江医院又曝商业贿赂丑闻

答:(1)           

    (2)           

写作(4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叶子。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都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你肯定听说过与希望有关的故事,你对希望定会有精辟的见解,请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必修1)

1.D( A媲美pì B畸形jī C埋葬mái)   

2.D(A心志健全——心智健全;B.巨副——巨幅;C既使——即使)

3. D(A.“弹冠相庆”指坏人要当官;B.“未雨绸缪”指为防止出现灾祸而做好准备;C.“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里的谓语动词是“开脱”,那是指严重错误或应负的责任,应用一个明显的贬义性的短语,可用“同流合污”。)

4.A    

5.B(成分残缺,应在“不由得”前加“他们的步履”)    

6. A(第一篇白话小说应是《狂人日记》)  

7.A  

8.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B项说的是结果,而不是提高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措施)

9.C(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原文第3段中说:“一个是故障检测系统,其中包括火箭上自动诊断和地面诊断两个方面。”C项将故障检测这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解说成两个系统是不正确的)

10.A(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B项不正确是因为原文中只是说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中国目前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但并没有说越是这样火箭的功能就越强。C项不正确是因为“达到0.997”的不是“火箭的可靠性”,而是“航天员的安全性”,并且这个0.997的安全系数也不一定是指“该火箭发射1000次,保证997次成功”,因为“系数”只是科学技术上用来表示某种性质的程度或比率,并不是说绝对的有多少次。D项推断过于绝对,也不符合文意,因为文末最后一句写道:“据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从下一发开始,承担载人航天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将迎来大规模改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点:即我国在2010年10月1日18:57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就是使用的长征三号系列火箭——长三丙)

11.浅源地震、发震频率、地震能

12.南北地震带的龙门山地震带

达标训练(必修2)

1.D (A.踱duó;B. 颤chàn;C. 着zhuó  揠yà)

2.B (A. 彩—采;C. 籍—藉;D.屈—曲)

3.C (“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

4.C(“不绝如缕”原比喻形势极其危急。比喻技艺、学说等继承者稀少,但未失传。也比喻声音等细微,但未中断。在此使用不当,可用“络绎不绝”)

5. D  

6.高、长;举行;长;用以;……的原因   

7.A   

8.B

9.(1)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2)过去感到欣喜的事物,很快就成为了旧迹。

10. ⑴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姑娘思慕学子比自己思慕贤才,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之情。

⑵烈士即有抱负、志向高远的男子,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时时感到苦闷,感到悲伤。曹操即是这样的烈士,他有像周公那样的“天下归心”之志,因此他对于人生短暂如朝露,人才难求,自己到了晚年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感到苦闷和忧愁。

梳理探究练习

1.(1)句式:前三句句式结构一致,构成排比,第四句用一个“将”字改变了原有句式的特点,使得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侧面烘托出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节。加点词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强调了风之猛烈,同时也使得句式更加整齐,语势铿锵有力,形象鲜明感人。

(2)蛙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朦胧了他惺忪的睡眼,和着轻柔的风扇,屋子再次充满浓浓的睡意。

2. 答案示例1:何事最着迷?弓弦丝竹乐器。示例2:什么学科最有趣?之乎者也耐寻味

达标训练(必修3)

1.A(B诧chà  削xuē   C吮shǔn  朔shuò  D莩piǎo  间jiàn)

2.D(稿→槁,契—絜)   

3.C。(A项,是逻辑错误造成的词序不当,应为“建立和健全”;B项,语意矛盾,可删除“大约”或“以上”;D项,语意错误,当删除“不再”)

4.D(匪,通“非”,不是)

5.A(A项“愁”的意思是“为……发愁”,属为动用法;B项“凋”的意思是“使……凋谢(失色)”,C项“转”的意思是“使……滚动”,D项“繁”的意思是“使……多,增多”,均属使动用法)

6.B(每次的作用应不尽相同:第一次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文势更为突兀,第二次表现了一种畏惧和发愁的心理,在文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而第三次则表现了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这样一唱三叹,“蜀道之难”也就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了)

7.①金属制的刀剑等   ②强  ③借助   ④横渡  

8.①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②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梳理探究练习】1.略   2.略

达标训练(必修4)

1.A(B颈jǐng 、C横 hèng D弦xián)

2.B (A暮霭 C销魂 摧毁 D 金戈铁马   )

3. C(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4.C (详见必修④ P55单元提示)

5.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6.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7.①shè  ②pàn  ③mí

8. D(①派遣/使者  ②代词  他/助词  的)

9.①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②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10. B(虞常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并没有实施。其射杀卫律也不是因为爱国,而是为了让汉赏赐其母与弟。)

【梳理探究练习】1.略    2.略

达标训练(必修5)

1.D(A.椽chuán  B.蔓wàn  C.缉jī)

2.C (A.荟萃,渔舟唱晚  B.孤僻,逍遥  D.辖制,鲲鹏展翅)

3.D

4.C(A.连词误用,“或”应改为“和”;B.句式杂糅; D.关联词“ 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5.B

6.C(尚书省的属官)

7.B(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   C况且/将要   D凭借/因为 )

8.D(孝道不只是封建社会的道德,现代社会仍需要宣扬)

【梳理探究练习】   略 

语文综合检测卷一

1.C(骜ào誊téng)

2.D(A竣工,聘请  B掂量,黄粱美梦  C赦免,陈词滥调  )

3.D,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博弈:比喻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4.B(引号改为书名号)

5.  C

6.A(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7.B(“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

8.A(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9.B(举:全,尽)

10.D  (“与”前者指“和”,后者指“给予”;“而”前后都表示修饰)

11.C(C是定语后置,其余都是判断句)

12.B(这个场面描写是行刺准备的高潮,而不是全文情节的高潮,全文情节高潮是“廷刺秦王”)

13.(1)过了不多久(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迟了。

(2)我死尚且不回避,一杯酒又怎么会推辞呢?

14.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为人不忍,自尊自大。(任写四词即可)

15.⑴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⑵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⑶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16.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2) 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有曲达其意之妙。

17.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18.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一问不一定要回答这么详细,点到即可。)

19.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20.①浆液丰富的柔条

②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③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④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细瘦,娇弱。

21.(1)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独占鳌头 名列榜首

(2)爱莫能助  无能为 力  心长力短  无法遵命

(3)赐教   斧正 雅正 

语文综合检测卷二

1. C(栖qī 埋mán  处chù )

2.C(A. 没精打采  B. 装饰   D.反应)

3.B(“完美无缺”应为“完美无瑕”)

4.A (B 项“社会各界”和“企业”“单位”“个人”不是并列关系。C 项“由于,,所致”杂糅。D 项“至少”不能和“以上”搭配。)

5.B(根据观察的事理逻辑顺序判断)

6. B(原文中说“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说明进入了新的交叉阶段。)

7. B(原文中说“其实改造地球的主要是原核生物”。)

8. A(B最大进展之一;C分布的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D只要……就应该改为“只有……才“,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9.A(明:照明)

10.D(A. 无义/他们;B. 承接/并且;C. 承接/而且,递进;D.那里)

11.C(ABD均为判断句,C.为省略句)

12.D(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二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13.⑴而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⑵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14.灾难和不幸   乐观旷达

⑵烈士即有抱负、志向高远的男子,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时时感到苦闷,感到悲伤。曹操即是这样的烈士,他有像周公那样的“天下归心”之志,因此他对于人生短暂如朝露,人才难求,自己到了晚年仍然没有实现抱负感到苦闷和忧愁。

15. ⑴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⑵ 榆柳荫后檐  

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6.(1)求取(2)消除,平息

17.宗旨: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8.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19.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大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

建议:规范药品价格。(或:规范药品价格,只开必要的检查项目)(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

21. 答案示例:

    《叶问2》——   一首彰显民族节气的英雄赞歌

    《阿凡达》——   一部展现人类自我救赎的科幻史诗剧

22.作文(略)

评分标准见样卷作文评分标准

语文综合检测卷三

1. D(创chuānɡ  浸jìn  翌yì)

2. B(“喧”应为“暄”,“括”应为“聒”)

3. D(“始作俑者”的意思是: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4. A(B 成分残缺,“和”的前面缺少一个介词“对”。 C关联词搭配不当。 D主客体关系颠倒,应改为“基层干部对农民们的话很有感触”)

5.B   

6.A(张冠李戴。“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和“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的主体应是先秦时代的人们,而不是先秦传记文学。)

7.D(A绝对化,比如“小说”就不是传记文学; B原文为“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 C“可能”遗漏,由推测变肯定;“类似小说创作”无中生有)

8.B(“属史诗”是梁启超认为的,“是传记体”是白寿彝认为的,不属作者观点)

9.A( A从——纵;B景——影,不——否 ;C倔——崛,知——智;D有——又,涂——途)

10.A(A鞭笞,名词用于动词,用鞭笞抽打。其余三项为名次作状语)

11.C ( A表修饰/表顺承;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C都是“比”的意思;D被/变成)

12.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13.⑴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⑵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14.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15.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6.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⑵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17. (6分)(1)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微笑;    (2)文学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

           (3)直面人生苦难的微笑。(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8 (4分)内容上强调史铁生面对苦难时的顽强超出常人。结构上照应开头,承接上文,过渡到下文写史铁生的种种微笑。(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9.(2分)因为他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  (意思对即可)

20. (3分)①想给人们留下自信乐观的印象。

②想告诉人们他一生面对苦难是坚强而从容的。

③想鼓舞人们积极快乐地生活

    (答案不限于此,答出其中两方面意思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1. (1)着力保障(着力完善)(2)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