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2年高考语文命题透析(衡阳县第一中学)
命题思想主题词:
彰显时代特色 ,具备国际视野,高扬本土精神,引领价值导向,突出人文关怀,渗透课改理念,饱含教材内蕴,关注社会热点,贴近日常生活 。城乡一体,难易适度,能做好评,力求公正。
亮点设计关键点:
纵横比较全覆盖,个性体验全方位,
文理互动高质量,思维检测高信度 。
试题风格新因素:
经世致用,雅俗共赏,大开大合,层次分明。
考卷内容全透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共4题
1、前3题:聚焦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原则:比较辨析常见实用易误语音字形成语句子的正误。其中语音字形极可能合并为第一题。此三题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可能涉及以下内容:灰霾 PM2.5 蜜饯 毒胶囊 税务 觊觎 谣诼 三人成虎 可丁可卯、沧海横流 陈力就列 渐仁摩谊 舞文弄墨 似是而非 表里山河 平地一声雷 教猱升木 实至名归 濯缨濯足 居大不易 吹皱一池春水 百身莫赎 刑法修正案 撑起社会脊梁 微公益 楼市 高铁、地沟油、塑化剂 转基因 搞笑诺贝尔奖 校车 微电影 林书豪 炫 乔布斯苹果 欧债危机 占领华尔街、 核辐射 HOLD住
2、第4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考查重点:连贯。以衔接的形式,嵌入简明、得体的检测。极有可能在此题回补第3题语病考查之遗漏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9分)
1、材料的选择:从题材看,应该会选择关于文化传统中能在当今“经世致用”的材料,以期检测考生对民族心理、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的认识和理解;从体裁看,考虑全卷表达方式的均衡性和层次性,此处安排较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文体材料是最适宜的。基于此,“书序”“游记”是重点材料,也可能涉及关于德治的政论文。
2、实词的考查:多义词的语境义的检测。应该兼及古今词义、名词的活用(名作动与名词作状语的区分),可能嵌入古文化常识的考查。
3、虚词的考查:可能回归老形式。以熟推生,同组比较,重点考查的虚词是:以、为、乃、且。
4、断句的选择:考查句读常识及具体语境的把握。
5、简答题的设置:采用“先即后离”的方式设题,引导考生古为今用,多元化解答。重在回答对民族心理、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你”怎么看、进而“你”怎么做的问题。
6、翻译的新要求:根据具体语境,重点考查富有特点的句子的翻译,会设置“翻译后的句子全句通顺”的计分点。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古诗词鉴赏:
会继续保持2011年“任选一个角度”的命题特色,考虑到比较鉴赏的有效性,可能会设置同题材不同时段不同诗人的两首诗词,要求鉴赏,以突出阅读的个性差异。形式可能有两种:①鉴赏异同:考生可任选“意象情感面”“意象技巧面”“情感技巧面”“语言层面”“艺术风格层面”某个角度横向比较答题。②鉴赏评价: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就前人对这两首诗词的不同看法进行纵横比较,谈自己的观点。杜甫及其诗歌值得关注。(今年,杜甫诞生1300周年)
2、古诗文默写:
形式上会设置必做与选做(或任选),不会采用理解默写的形式。内容上应该回归名篇名句的默写。如果第一题里已经考查了字形,那么此题职能就比较单一:只是检测背诵;而且从卷面排版的科学性出发,所默写的部分长短会基本一致;要注意“开首空前默写”的题支。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1、材料的选择:
①思想内容:真实准确又有很高时效性的直接关联民生的科技文教卫类文章是首选;其次,包含文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边缘学科类的文章是重要选择对象。与政治关联度高的文章会舍弃。
②文本形式:本身含有比较因素(如东西文明、古今文化等)的论述类文章(应该会考虑文言文、文学类阅读,选做题及作文的文体特征)
③疑似对象: 文化建设 转基因作物 ,航天科技 iPod、iPhone,微博管理,城市化问题(城市规划与设计) ,对美的认识-----(湖南可能会放弃关于儒道佛经等的材料)
2、问题的设置:
会设置答非所问和分类不当题支;简答题会特别关注体验性的问题,如根据文本内容要求给予评价,提出建议,指出关键,拿出办法,等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1、材料的选择:
①主旨指向: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试图探究“人的角色定位”、“人的生存价值”、“人的追求目标”、“人的活动规则”;引导认识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价值判断。
②题材取向:湖湘农耕文明跟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材料;身边的微感动的材料;投身生活又超脱生活的材料;构建心灵家园的材料。
③体裁特点:散文。(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女作家作品值得关注)
2、问题的设置:
①应该有一道语言形式转换的小题。如将文本中的形象化的句子抽象化,将引用的典故诗句通俗化。
②会特别注意体现阅读个性化差异问题的拟制。如对某个语段的写作、某个情节的安排、全文构思中某个意象的虚拟进行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评价。
③有可能嵌入语言的实际运用的题支。将作品作为语言情景,以“穿越”的形式设问,考查语言的简明得体。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其一:新闻点评或微型小说阅读(国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国内年度小小说)
1、新闻点评。已连考三年,答题已经程式化,而且从过往的情况看,难以检测考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如果一定要考,那就会考虑将选修本《新闻阅读与写作》《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相关知识与最具时效性的材料结合起来设题。分两题安排。第一题,利用材料中的古诗文,检测对古代文化传统的理解;第二题,任选角度点评。现提供两则材料: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时说: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我懂得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应尽的责任。我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为人民办些实事而感到欣慰。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1) “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原话和温总理引用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
①孔子(2分):
② 温总理(2分):
【答案参考】
(1)孔子话的大意是,我编写的这部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只有《春秋》这部著作来佐证了。“那些理解我的苦心孤诣的人,大概只有《春秋》了吧?那些指责我的人,大概也只有《春秋》了吧?”(意思对即可)(2分)
(2)温总理的话:我做的这些事,别人(后人)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持做下去!我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意思对即可)(2分)
(2)任选一个角度评价温总理这段话。(不少于150字)(8分)
★【据新华社郑州5月9日专电】2012年5月8日,“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筹)”挂牌成立。尽管村支书李连成表示,建“市”只是一个符号,真实想法就是想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中国首个“村级市”,由此引发争议。
有社会人士认为,西辛庄是犯了“致富幼稚病”,西辛庄人通过实干致富是有目共睹的,但致富不意味着思想层次的提高;致富带来自信心增强是好的,但不小心就会走上虚荣心膨胀的弯路。
“李连成提出了建设全国第一个村级市的构想,这是个挑战性命题。”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只要不涉及区划调整,建立“村级市”未尝不可。“相对工业化进程,国内的城镇化速度过慢,农民进城一直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这件事体现了农民渴望城镇化的诉求。”朱启臻说,“如果西辛庄真的在村域范围内完成了城镇化,这样的提法也可以。”
(1)请为这则新闻写一个标题------------------------------(3分)
(2)你对首个“村级市”的成立有什么看法,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9分)
2、微型小说阅读。考虑到选修本《外国小说阅读》及试卷结构的合理性,应该考查外国微型小说。取材范围会首选西方文化圈(强势地位决定);东亚文化圈不便于中西比较,南亚文化考生不太熟悉;俄罗斯文化在中国的反弹应不在此刻,国内年度小小说杂文因素较多。在现代文阅读(论说文)不涉及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前提下,为回补现代文文学作品检测之遗漏,突出个性化解读,本题将根据前述情况,设置一道自由度很大的包含“你怎么看(你认为、你是否同意)”的暗含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鉴赏题。如作品的社会意义或价值,典型人物塑造、情节构思的合理性,艺术创作的虚与实等等。
其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
在规避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简答题)和现代文(论说文、文学作品)主旨的前提下,考查具有可比性的古代文化经典断章。考查重点:古为今用。可能涉及诸子百家关于“义与利”“德与法”“情与理” “教与学”“想与做” “富民与教民”“格物与致知”“个体与集体”“ 君子与小人”等内容。
设题方式:并列列举,迁移设问。
暗含要求:纵横比较,不即不离,联系实际,显示个性。例:
《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今夫彝麦,播种而 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①,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②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②,君子不近,庶人不限,”(《荀子·劝学》)他拿蓬草、槐根说事,蓬草长在麻丛跟着变直了。槐根浸入尿水跟着变臭了。
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证明·阳贷》)他的意思是,人性本相近,因后来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孟子、荀子又有各自的发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但在这两段文字里,取譬说理谈到人性,孟子、荀子的观点又有相似之处。
【注】①硗:土地瘠薄。②兰槐:香草,其根为芷。③潴:尿水。
(1)根据文意,简要指出孟子、荀子人性观点中的相似之处。(2分)
(2)孟子、荀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人性观的?请你谈谈现实的积极意义。(180字左右)(10分)
【答案参考】
(1)孟子、荀子都重视外部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
(2)孟子、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人性本相近,(2分)却因习染不同而改变的观点。(2分)但孟子的“相近”是人性本善,(2分)荀子的“相近”是人性本恶。(2分)意义要点:环境对人的影响、后天对人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