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附答案)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①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②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④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 “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8.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 

10.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 

11.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12.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 

13.①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②.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③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14.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6. 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7、①下面是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②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8、阅读《登岳阳楼》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五律”,在古代诗歌中属于古体诗。

B.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C.这首诗诗人用写景来寄寓自己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情。

D.这首诗抒发诗人对家国身世的重重感慨;对祖国安危和人民疾苦的深情挂念。

19.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20.①阅读《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②阅读《过零丁洋》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④.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对《明月几时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③、《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⑤.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下面对《水调歌头》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22.①选出赏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②、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③.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④对《山坡羊 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3、①对《饮酒》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②.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篇。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④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⑤、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对陶渊明《饮酒》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理解“欲辩已忘言”正确的一项(      )

A、想辨别,已然忘了言。  

B、想说明,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C、想说明,已然忘了词。  

D、想辨别,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24.①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②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③.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5. ①、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②.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6、①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②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27. ①、对《沁园春雪》赏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②、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B.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C.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28.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 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29.①对《渔家傲》这首词赏析有误的是:(   )

A、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和“霜”等词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  这首词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也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明了鲜明的反战和厌战情绪。

②、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③、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④、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30.①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②、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31.对《武陵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一交代了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着落花的芬芳,说明已到暮春时节。

 B.“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叙述了上句哀伤的原因,囊括了词人全部辛酸身世。景物依旧,人事全非,满腹辛酸,欲诉无人。 

 C.“闻说 ……泛轻舟”中,“闻说”一词写词人顿起出游之兴。“也拟”一词表明词人出游兴致非常强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贪恋美景游赏心切的情感。

 D.“只恐……许多愁”一句巧妙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舟轻愁重之喻渲染词人的愁情深重。

32.①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②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破阵子”是题目,表达了作者抗金的壮志。

B、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C、“塞外声”是指塞外粗犷的战歌。

D、末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③、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④. 对古诗词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三句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表达了诗人望眼欲穿、满怀希望地欣赏江南美景的豪迈情怀。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3.①对《关 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②下面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关雎》中的诗句。《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是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古人传说这种鸟雌雄形影不离。

C.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君子和淑女在河边约会的情景。

D.这些诗句运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叙写了青年男子从鸣叫的雎鸠鸟联想到和一位好姑娘配成夫妻。

③.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4、①对《蒹 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②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35 .《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  )

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36. ①《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用象征手法。

D.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像。

②用“/”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与全诗不同的一项( )

A.我想他们此刻,

B.定然在天街闲游。

C.不信,你看那颗流星,

D.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④.对本诗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B.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C.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D.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郁闷的感情。

⑤.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D.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⑥对第二节诗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想”字总领以下诗节,标明由上一节的联想转入想像。

B、两个“定然”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C、句子中“珍奇”一词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形容物品的珍贵而稀有。

D、诗人对天上美丽街市的憧憬,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⑦下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是因为二者都有闪闪烁烁或隐或现的特点。

B、诗人由天上美丽的街市,联想到街市上定然有世上没有的珍奇,联想合理而自然。

C、诗人由天上美丽的街市,想象到牛郎织女自由美好的生活,把神话传说写活了。

D、诗人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是为了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⑧对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改变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B.四个“定然”,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C.由“流星”想到“灯笼”是联想。

D.“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暗示了黑夜的降临。

⑨.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其用意是(  )(多选)

A.“朵”常用花的量词,这里是暗把流星比作花朵,用了比喻的手法。

B.“朵”作流星的量词,不同一般,引发人们思考。

C.“朵”使流星给人留下美的回味,让读者越发觉得天上的街市神奇美妙,无限向往。

D.“朵”增添了流星灿烂的光芒,使人们眼前不禁一亮。

37. 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

38. 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1937年],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39.①对《乡愁》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说它单纯,只取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想象。

B.此诗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称“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

C.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

D.诗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用语活泼、流动、低回、掩抑,如泣如诉,表现了诗人非凡的语言功力。

②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初三语文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5.A

6.①D ②B ③C④A

7.A

8.①C  ②D  ③C ④ C

9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1)AC (2)B    ③A

14 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15.B

16. A 

17. ①D  ②C

18. C

19.①B②B

20.①B ②B ③D ④C

21. (1)A (2)D(3)C  ④D  ⑤B⑥D

22.①B ②B ③D ④A

23. ① D ②B ③C ④A ⑤B⑥A⑦B⑧D

24. ① C  ②C  ③ C④A

25①A(应是古体诗) ②C③B

26. ①B②D

27 ①C  ②C

28.A

①D ②A ③A ④C

     30 ①C  ②D

31 C

32 ①C  ②A  ③D ④ C

33.①C  ②C  ③A

34. ①A ②A

35.D

36.①B ②B ③C ④C ⑤B⑥C⑦B⑧D⑨ABCD 

37.D

38.D。(“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转入第二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

39.① C   ②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