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课外语段试卷

军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字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汗,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保卫。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出列,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时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嘱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孓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个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人物与“军刀”分别有那些联系,请概括小说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3分)



3、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___________描写,用40各字左右文字补写处省略号处的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欣赏“宋哲元“或”候万山“,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现在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木笛(27分)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班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2001年12月选自《新华日报》

6、  结合语境,将文章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离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叉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

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

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就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白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3.两个小姑娘为什么要关起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你认为老妇人发疯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请摘出来,说说这样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的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9分)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里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疹所的。

海尔曼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有这样几件事,一下子就把海尔曼抬了起来。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给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给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治好了才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在交警察前,他恳求把他放了。他说:“海尔曼博士,您不愧是上帝的儿子。我愿意再次得到您的拯救,不到那阴森的牢房里去领面包……”

海尔曼博士两手一摊说:“先生,对您这个要求,我这把手术刀就无能为力了。”

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论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仍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至今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为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亲爱的海尔曼,我和他都对不起你,可是我们遇了难……但愿你的手术刀不带着往日的仇恨。”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教导过你的话了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列夫斯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是海尔曼,不由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好,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永难宽恕的情敌,你又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

一个修补头颅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事更引起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有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

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这个人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呀。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沾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他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他一字一顿的说,”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先是冷静思考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17.海尔曼医生面对文中的小偷和情敌,他对“天职”是怎样理解的?面对法西斯分子。他对“天职”又是怎样理解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比较原句与改句,哪句表述得更好?说明理由。(4分)——

  原句: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改句: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剖开了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说的前两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主人公海尔曼医生仁慈、宽容的性格特征:第三个故事情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海尔曼医生给法西斯分子“治病”时,为什么要换上去教堂才穿的西装和最新的百白外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当海尔曼医生认出那名德国警官时,他会怎么想?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①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C 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 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 名字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 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 格勒城的。 

  ②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 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 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 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③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 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 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 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硝 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 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火焰烧焦的 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 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 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④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 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丑,柔 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 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 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⑤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 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 民:人心不泯,坚强高贵。 

  ⑥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 下岿然不动,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 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 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 为死城。 

  ⑦整整900天,3个轮回的冬季,这个被 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 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 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 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 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躅,棺 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 女子便冻僵在路边。 

  ⑧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 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 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 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 处的逆境。 

  ⑨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 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 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 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 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⑩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 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她 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 来了,她成了一个有着忧郁的大眼睛、头 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 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 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11丹娘·萨维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 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 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 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 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 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 好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 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 是因为,她也死了。 

  12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 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 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 了几许豪气。

  22.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4分)

    900天——

    23.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


典型事例。(6分)

事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