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邯郸市201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4.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1. 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国学是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归入其中。 

2. 下列对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胡适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在当今仍具有参考意义。 

B.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所以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

C. 针对当下社会中的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不良现象,深挖其历史根源,通过认识历史来实现批判当下时弊的经世致用之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D.“作为文化的国学”的普及,其主要途径有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在大中小学学习《三字经》、《论语》及唐诗宋词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 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 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韪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第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①元珪力矫之  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  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  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

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

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

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

乙巳游日本绝句

吴保初

万顷云涛立海滩,

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地,

为指前程是马关。

注:这首诗是1905年诗人游历日本期间途径马关感怀往事而作。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

8.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得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分)

9.1899年,康有为也在此地赋诗一首:“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试比较两诗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3)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词。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捂上了人脸。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磨难,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B.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

D.小说以点带面,重点写老萧家除夕吃甲鱼的情形,既写了老萧被当成“反革命”下放,又写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更暴露了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的事实。

E.老萧哄两个孩子先睡而孩子不睡,是因为孩子怕香喷喷的甲鱼会被父母吃光。

(2) 简要说说文章第2自然段写景的特点与作用。(6分)

(3) 作家老萧为什么粗起喉咙恐吓地对村人说“哎,这是毛泽东诗词”?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4) 小说题目“除夕·甲鱼”,结尾却写一院狗的情形,你认为这样结尾恰当吗?请谈谈你

的观点与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影画合璧”的发明者

陈复礼的画意摄影思想可以溯源到他的童年。1916年7月20日,他出生在广东湖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使其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古文观止》《千家诗》等古籍。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迫于战乱,离开家乡到越南谋生。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陈复礼说。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陈复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形成了独特的“陈氏风格”。“陈氏风格”的精髓是:写实与画意结合,写实为摄影根本目的,画意为表现手段,画意讲求的是中国画意。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以之形容摄影,“陈氏风格”恰恰是有我之境居多,偶有无我之境。

中国画意是陈复礼摄影作品的重要标签。几十年来,陈复礼创作出大量彰显民族特色的摄影作品。陈复礼镜头下的华夏美景、中国画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因为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说,陈复礼的摄影一开始就是为了弥补不能绘画的不足,是天然的画意摄影。

陈复礼最初对暗房套放技术深感兴趣,后来进一步仿照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法,撷取多张底片的精华,重新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幅”。

随后,陈复礼摆脱暗房技术的拘泥,尝试风光摄影,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他最大的艺术成就。在这个阶段,陈复礼大力提倡在风光摄影中揉进画意,并强调中国画意。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别之一是画面布局,西洋画极少留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产

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陈复礼认为,在风景摄影里,也可以运用空白,只要掌握中国画法的原则,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色调运用方面,陈复礼意识到,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相似。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陈复礼鼓励摄影者,在透视问题上,只要有足够的胆识来创作,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可以做成无比广阔的画面,使观者仿佛置身照片之上,尽收天下于眼底。

1955年移居香港后,进军摄影沙龙的陈复礼凭借着一手画意摄影的绝活,连续两年取得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高成绩。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照片中。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复礼的父亲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这都对陈复礼产生了深远影响。

B.引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意在表明陈复礼“中国画意,中国气派”特点的早期作品,尚未达到“无我之境”。

C.陈复礼不仅在暗房套放技术上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而且之后他仿照郎静山,开始尝试集锦摄影,也同样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   

D.陈复礼认为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就越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所以他的作品总能把色彩简约到极致。

E.本文通过对陈复礼摄影艺术几个阶段变化的记述,塑造了一个既能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典型的艺术家的形象。

(2) 自幼接受绘画艺术熏陶的陈复礼为何最后选择了摄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 陈复礼在自己的摄影艺术上自觉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哪些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4) 陈复礼在摄影方面发明了影画合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敢于剖腹藏珠,也有人屡败屡战,决不放弃。

B.在野生动物园,当我们靠近动物时,它们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惊扰,泰然自若,悠闲自得,连瞧也不瞧我们一眼。

C.“五严”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这正是为渊驱鱼,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D.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贫乏无味,有的教师却能左右逢源呢?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是有一杯水,还是有一桶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逃亡的“棱镜门”爆料者斯诺登在被允许离开香港之后,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并可能前往厄瓜多尔。美国政府官员和议员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和愤怒。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力,首次把“知情权”放在权力的第一位,并且用“您”来称呼纳税人,这些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搭载的苹果公司自主研发的iOS 7系统操作界面来看,全新的架构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用户体验。                                   。系统中各个单独的元素之间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操作界面更加简洁。

①小到精调字体样式 ②显眼的修饰元素已不复存在

③大到重新设置所有图标 ④去除了不必要的条栏和按钮

⑤整个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改进 ⑥界面刻意避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A.⑥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⑥    C.⑥①③⑤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

16. 下面这张便条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 

张老师: 

我试着写了一篇作品,送来请您拜读,但您不在,只好把文章留在您桌上,明天我再登门赐教。能得到您的指点,我将不胜欣慰。 

学生:闻玉秀

2014年4月1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17. 请描述右面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60个字),并写出它的寓意。(5分)



(1)内容(2分)


 

 

 

 

 

 

 

 

 

 

 

 

 

 

 

 

 

 

 

 

 

 

 

 

 

 

 

 

 

 

 

 

 

 

 

 

 

 

 

 

 

 

 

 

 

 

 

 

 

 

 

 

 

 

 

 

 

 

 

 

 

 

 

 

 

 

 

 

 

 

 

 

 

 

 

 

 

 

 

 

(2) 寓意(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天,魔鬼对伊甸园里那株最美丽的玫瑰讲:“玫瑰,你美丽又幸福,但是,你毫无用处。你看看为生灵提供食物的大树,玫瑰啊,只有美丽是不够的……” 

于是花中的公主玫瑰很想让自己变得有用。她去请求上帝:“你能把我变得有用吗?” 

上帝回答道:“如你所愿,我的孩子。” 

就这样,世界上有了第一棵卷心菜。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根据阅读材料所体会到的意思或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邯郸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A(错在“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原文是“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显然这里扩大了范围) 

2.D(文中说“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这里将“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也作为“主要途径”,不正确) 

3.C(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良方。而C的意思是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良方) 

4.C“韪”是“(认为)对”的意思。

5. B第①句讲吴元珪力纠选任官员的不正之风。第③句是表现吴元珪的清廉。第⑥句建议的内容是针对王公大臣干预军政而言的。

6. D“言听计从”错,在江淮核田一事上朝廷并未听从他的意见,以至于他称病离职。

7.(l) 吴元珪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对他办事的迅速而感到惊异(或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传”“尽”“奇”“擢”各1分。大意1分。)

(2) 到这时候,有很多前来归附人,他们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卖儿女来活命。

 ( “是”“颇”“归”“存”“鬻”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小时候单纯庄重。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召见他,命令他做侍从,任命他为后卫经历。至元十七年,他跟着元世祖巡幸上都,受命到大都万岁山取御药。吴元珪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吴元珪)曾经跟随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献西蕃铠甲,皇帝问那些铠甲的规格,形状,吴元珪回答得详细明白,皇帝更加认为他有非凡的才能。枢密院上奏京城五卫、行省、万户府分别设置不同的官职,平均俸禄,给予医药,设立学校,置办屯田,这些措施大多是吴元珪所议定建议的。

大德元年,吴元珪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选曹(主铨选官吏事务的官职)在考选登录官员的时候,大多偏袒自己的同乡。吴元珪极力纠正了这种现象。他多次调动后任工部尚书。河朔连年遭遇水旱,农作物没有收成,吴元珪说:“如果民力得以休息,那么百姓的生活就有保障了,那么教化就能施行而民风就会美好。”宰相认为他的话很对,大兴土木的工程稍微得以停歇。大德六年,做河南行中书省佥事。起初朱清、张瑄用金钱贿赂当权者,到(后来)事情败露后,登记了全部受赂人的姓名,只有吴元珪没有收受过任何贿賂。

武宗即位后,吴元珪由枢密院佥事拜授为枢密院副使。诏令到中书省商议朝政,他都能够切中时弊。起初,诏令征发军队上万人在称海屯田,海都叛乱的时候,被俘虏的人很多。到这时,有很多前来归附的被俘者,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于卖儿女来活命.吴元珪上奏了这件事,皇上诏令赐钱赎回这些人。武宗在军中,听说了吴元珪的名声,到这时特意加封他为平章政事,赐白银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任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运的官员上奏说:“江南地区殷实富足,都是因为隐瞒了很多肥腴之田,如果再次实行检查核实的办法,应该会增加上万亩田。”元珪说:“江南的平定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一旦改变,其带来的害处不小。”(他)执意地争执了一个多月,也不能够制止这种做法,便称病离职。后来又任枢密副使,并在嘉禧殿(被皇上)召见。仁宗说:“你是前朝的旧臣,应该留在朕身边。”特意加封为光禄大夫,并赐钱币五千吊,貂皮衣两套。元珪上奏说:“现在对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只管以增加赋税为能事,有关部门按人头征敛,征收苛刻繁重的赋税,使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我担心意料不到的变故就会发生,这不是国家的福泽。”

英宗即位后,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奏说:“各位王公和近臣不得干预军队政务,管理军队的官吏不得盘剥军户,有关部门的赋税和徭役应该平等一致,军官世袭职务应该传给嫡长子。”(对此)皇帝全都赞许并采纳了。吴元珪因为年老而辞官,至治三年去世。

8. “立”字,(1分)写出了白浪如山的气势(2分),形象传神地表现了眼前景象的壮美。(2分)

9.两首诗都抒发了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痛心之情。(2分)康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千古伤心”; (2分)吴诗以“舟人”不知道马关这地方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意来反衬对比诗人刻骨铭心之痛,更显出深沉蕴藉的力量。(2分)

10. (6分)(1)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2)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11. (1) D3分,A2分,C1分。 (B强加因果,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起;E“怕被吃光”不对;C“思想愚昧落后”表述不准。1分。)

   (2)特点:第2自然段描写了残雪、死草、瘦树、又浑又脏及没云也没太阳的天,突出了这穷山恶水之地的贫瘠、黯淡、毫无生机。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2分)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2分)②为下文买甲鱼、炖甲鱼等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烘托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与命运。(2分)(每点2分,共6分)

   (3)对联写毛泽东诗词,可见当时社会对毛泽东的崇拜,也表明老萧为搪塞村人找借口;(2分)对联写毛泽东诗词,是老萧怕惹上麻烦,自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仍然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这句话折射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2分)老萧这样做,表现了他谨小慎微的思想,也暗示了他人生的不幸遭际。(2分)(每点2分,共6分)

(4)恰当。(1分)这样结尾既照应上文第4段集上卖狗肉的内容;又虽夸张出乎意料但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耐人寻味,令人思考;(3分)还能表现当时社会物质匮乏,人们生活艰难;(2分)还能凸显主旨,使人物悲剧色彩更浓,更具艺术震撼力。(2分))

不恰当。(1分)在连人都挨饿的贫穷地方,不可能会养活如此多的狗;文章第3段交代狗都成了案板中的肉了,活狗都有可能被宰杀了,这时又有这么多的狗不合情理;(3分)如此写老萧家除夕时甲鱼的香味,太夸张了;(2分)如此写也与老萧的思想性格有冲突,情节有些突兀,不合情理。(2分) 

12.(1) A、E(A项3分, E项2分,D项1分,因为“他的作品总是把色彩简约到极致”似乎合理,但文本缺乏明确依据。B项中“意在表明陈复礼早期作品的特点,尚未达到……”中“早期作品”概括不当。C项中“陈复礼在暗房套放技术上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分析有误)

(2)①陈复礼喜欢绘画,但是到越南后,因为他的生活并不安定,无暇学画;②他通过接触发现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③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④他借助摄影来弥补不能绘画的不足。(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3)运用空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产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②简化色彩,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相似;③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共3点,每点2分。)

(4)(观点一)根植民族文化土壤,从中汲取营养,发明影画合璧:(2分)①从古书籍中学习和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潮汕地区屋脊和门口上的画,陈复礼自小耳濡目染,影响非常大;(2分)②从自觉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具有画意感;(2分)③自觉地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人照片中。(2分)(每点2分,共8分。)

(观点二)不满足现状,勇于挑战自我,发明影画合璧:(2分)①最初对暗房套房技术保有浓厚兴趣,但为了增强摄影的画意感,他尝试集锦摄影;(2分)②运用中国画中则多留白,运用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把中国元素与摄影结合起来;(2分)③他熟练掌握了集锦摄影,又尝试将书法、篆刻等融入摄影中,大胆创新,走影画合璧之路,并取得巨大成就。(2分)(每点2分,共8分。)    

其他原因,如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3. D.(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得心应手,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A.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B.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跟平常一样,不慌不忙。不合语境。C.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比喻不会团结人,把本来可以团结的力量赶到敌对一方去。)

14. B(A.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句首“当”。C.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不搭配,应改为“促进”。D.主客颠倒,应改为“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对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15 D.六句话可以分为两组,这可以从六句话的意思和横线后的标点看出来、分析六句话可以看出,概括性的语句有两个:⑤和⑥。⑤表述的是系统的改进,⑥表述的是界面的改进。分析其余四句话可以看出,①③是解说系统的改进的,②④是解说界面的改进的,再由横线后的“系统……使得操作界面……”可以知道,横线处的内容应先“系统”后“界面”。

16. (每个词2分,所改词语不一定与答案一致,三个即可)

①“作品”改为“文章”(或“作文”);②“拜读”改为“审读”或“斧正”;③“赐教”改为“请求”或“求教”;④“欣慰”改为“荣幸”。

17. 内容:画面上是一只手拿着一部手机,从手机的底部生出许多植物一样的根须,根须向下方人的手腕部分延伸,将人的手腕牢牢缠住。(2分)

寓意: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使人成为它的工具。人们的生活简直被手机“包围”(或智能手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绑架”了)。(3分)

18. 立意参考

角度1:应该改进自己,以活得更有用(即有价值)。人活着贵在有用,为他人、集体、社会所用,这也正是人生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角度2:坚守本真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玫瑰听从大树的劝说改变了自己,自然令其有了意义或新的价值,然而不改变自身就“没有用”吗?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仍可以提供精神愉悦。人应自信、自主,不能看轻了自己而随波逐流。

角度3:综合以上两种立意,不管是改变自我,还是坚守本真,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是最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