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于:         畎亩:         举:         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          降:         任:         于:          是:          苦:        

劳:         饿:         空:         乏:         拂:         乱:        

所以:         动:         忍:        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        然后:         困:         衡:         虑:         作:         

征:         色:         喻:          入:          拂:        出: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后练习】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内容理解

1.文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2.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过很多磨难,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4.本文第一段           的修辞手法列举              论据,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段在论述这一道理是,指出这种磨难有            方面,有          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               方面的,从而使论证的内涵大大丰富了。

5.第三段先说“人”论述      的道理,再说“国”,论述      的道理。总之,此段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全文的论点:                                                     

6.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国家“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五、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名       ,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称为“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         ”之道。